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03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女驸马》是如何成为经典的

[复制链接]

2464

主题

2606

帖子

875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7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17 00:2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女驸马》为黄梅戏经典之作。它的经历倒象是一出“好戏”,值得我们再去仔细品味。当年因为工作关系,我对此剧的来龙去脉多少了解一点。从《双救举》到《女驸马》
  1957年开始,安徽省文化局剧目研究室按黄梅戏、庐剧、泗州戏、徽剧、梆子戏等剧种的传统剧目,开始进行系统地挖掘、记录、出版工作,一是保护,二为整理、改编做好基础工作。黄梅戏这一块统由陆洪非主持其事。最后出了十大本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基本上包括了当时仍在流传的黄梅戏传统剧目。陆洪非做了许多具体工作,付出了许多心血,贡献是非常突出的。 《双救举》在“三十六”本大戏之中,剧目室同志曾在小范围内议论过这个本子,一致认为糟粕太多,难以整理改编,建议暂放一边,总之是“不被看好”。
  王兆乾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作为—个军旅艺术家,他解放之初即发现了黄梅戏的魅力,他和黄梅戏艺人合作搞出一些好戏。后来又以“待罪”之身投入傩戏、岳西高腔的研究,曾被选为中国傩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1958年在研究岳西高腔之时,从潜山籍著名黄梅戏老艺人左四和处看到《双救举》的手抄本,他力排异议,认为有可“挖”之处,可为剧团丰富一个上演剧目。不久,他居然改编出来了,改名为《女驸马》,这才引起安庆地区文化部门的注意。
挤进会演,大放异彩
  剧本交到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剧团团长姚明一看本子不错,作为一个“丰富上演剧目”,绝对没有问题。但本子太粗,还要下一番功夫。于是姚明动员剧团的编剧、导演、唱腔设计以及主要演员全体出动,献计献策。据说两三位编剧导演甚至亲自动手修改,终于把这个“案头之文”变为“台上之曲”。 《女驸马》初试锋芒,反映良好,两位著名的黄梅戏演员麻彩楼扮演的冯素贞和王鲁明扮演的刘文举刘大人,尤为出色,观众的掌声鼓舞了剧团,也鼓舞了安庆地区文化部门,他们想使剧团更上一层楼!
  当时,安徽省第二届戏曲会演即将在芜湖举行。安庆地区已推荐了现代戏《洪波曲》等剧。安庆地区又提出把《女驸马》再报上,当时笔者在会演材料组负责整理材料和报导工作。省里以“会演在即,此例不易开”为由,婉言拒绝了。但经不住安庆地区文化部门,特别是姚明团长的软磨,只好“破例”应允他们作为“展演”来芜。展演就展演,能来就是胜利。
  谁也没有料到,这次“展演”大放光彩。省文化局负责人事后如实向省委汇报。省委主要领导曾希圣一听出了一个好戏,马上来了劲头。他是一位有文化素养的领导人,对文化艺术尤为关心和支持,他立即前往观摩,认为基础很好,仍有加工提高的空间,便亲自召集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赖少其、省文化局负责人余耘、江枫、剧目室的陆洪非和笔者座谈,他首先肯定安庆地区做了一件好事,同时提了几条修改意见,请陆洪非负责修改,由省黄移植过来演出。并且说,这次不要再搞集体创作了,但要发扬全团的力量,下定决心去搞。省委领导表了态,大家各抒己见,尽欢而散!
  毕竟有安庆地区提供的好基础,陆洪非加班加点,省黄全力以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再加工,主题突出了,冲突加强了,人物丰满了,唱词诗化了,声腔优美了,剧情合理了,戏更紧凑了,特别是严凤英、王少舫分别扮演的冯素贞、刘文举更是夺人眼球、栩栩如生,再加上张云峰扮演的皇帝等,可谓珠联璧合,满台生花。尤其是最后两场“洞房”和“金殿”,不仅把戏推向了高潮,而且形成了“戏胆”,为黄梅戏增添了两个精彩的折子戏!
被搬上大屏幕成为经典
  当时,省文化局还在“抓”另一个戏,即由大跃进民歌延伸出来的现代神话剧《牛郎织女笑开颜》,由省庐剧团排演演出。因为是歌颂“三面红旗”的,受到方方面面的关照。在此期间,毛泽东一行和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等来皖巡察,在稻香楼小礼堂观看了《牛》剧,看到江淮大地上各种战斗队战天斗地,大显神威,把“三面红旗”举得高高的,毛泽东以及柯庆施等大为高兴,数度鼓掌。闭幕后,毛泽东还对陪同看戏的省文化局局长钱丹辉嘱咐:“最后要开打、打到天上去,人定胜天嘛! ”柯庆施一看主席如此高兴,立即表示此剧可以拍成电影,广泛宣传,并下令要上影厂派人来具体落实。上影厂接到指示,很快派了一套班子来肥,一看《牛》剧,个个傻了,都认为此剧不可拍。硬抗不行,只好软磨,以无法体现“端起巢湖当水瓢”和“人神混战”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为由,表示不好办,而且这时由“三面红旗”引起的灾难在全国范围内已有显露,更不宜拍了。但不拍又不好,于是他们提出你们安徽还有什么戏?钱丹辉说还有一个黄梅戏《女驸马》,是古装戏。他们说先看看一并研究。看完《女》剧,一致叫好。经过一番复杂的手续,最后决定就拍《女驸马》。
  安庆地区以此剧“挤进”安徽戏曲会演,现在安徽又以此剧“被邀请”去上影厂拍电影,这一“挤”一“邀”,看似偶然,其实有其必然性,关键就在于它的实力:没有吹捧,没有炒作,所幸更没有瞎指挥。
  电影《天仙配》是黑白片,电影《女驸马》也是黑白片,加之是黄梅戏,再加之是由严凤英、王少舫等主演的(为了拍这个戏,还把严凤英的大徒弟田玉莲从安庆调来演丫头春红,认真之极)。电影一放映,全国轰动,反映超过预期,和电影《天仙配》相匹配,犹如一对姐妹花。街头巷尾竟唱黄梅戏,黄梅戏从此又上了一个台阶。后来又经过各地黄梅戏团的轮流演出,和几代人的努力与打磨,不断成熟,不断提高,终于水到渠成成为大家公认的经典之作。
  曲折的经历,成就了《女驸马》。她似乎在告诉我们:抓精品,有的可遇不可求,有的可遇也可求。如果环境宽松,上下齐心,善抓机遇,不屈不挠,抓精品就并非难事。总之,按艺术创作规律办就无往而不胜,和艺术创作规律对着干,有权有钱也难免会“刀枪入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6-1 16:30 , Processed in 0.2329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