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9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运河文化的安徽记忆

[复制链接]

2480

主题

2622

帖子

880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8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19 00:3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淮北市隋唐运河古镇入列 “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灵璧凤山大道运河遗址中北岸河堤坡处的木岸遗迹。该遗址自2021年8月18日开工发掘,历时5个月,清理出完整的两岸河堤、河道、木岸狭河遗迹、船底摩擦河底痕迹、脚印和沟槽遗迹。
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的柳孜运河遗址,是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泗县博物馆内陈列的反映运河商贸往来繁荣景象的沙盘模型。
泗县博物馆展示的从运河出土的青花瓷器。泗县段“活运河”从隋唐一直沿用到明清,通漕一千多年来,对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泗县境内与新濉河交汇的隋唐大运河(左)是安徽段现存最完整的一段“活运河”。
泗县泗州戏演员在表演《清官何诚疏运河》。明正统三年,何诚奉调到虹县(泗县古称)任县令,他疏通运河畅通水道,整顿吏治奖廉惩贪,被城乡父老称为“何青天”。
泗县将古老运河与泗州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具有隋唐古韵、运河气质的泗州新城。
濉溪柳孜大运河遗址出土的北岸桥墩。1999年,在淮北市濉溪县泗永路柳孜集段施工现场,发现了8艘唐代沉船以及石质码头遗址和部分运河河床,证明了柳孜曾是汴河岸边的重镇。
宿州市博物馆内展示的宋代运河古船船板。
宿州市木牌坊十字路口,通济渠遗址发掘时出土的宋代木质货船场景。
在宿州市泗县,有一段长达28.1公里、依然保持着原始历史风貌的水道,这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段现存最完整的一段“活运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通济渠连接起了黄河与淮河,写下了我国水利史上浓重的一笔。 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淮北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宿州通济渠泗县段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皖北大地第一次有了惊艳世界的文化亮点,安徽的世界遗产呈现“南黄山北运河”的格局。
大运河沿线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位于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的柳孜运河遗址入选 “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内出土的宋代河堤、虹桥遗址、木质沉船等重要遗迹,是我国隋唐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址的首次发现。该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7000多件,涵盖了隋唐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瓷器最多,20多个窑口的精美瓷器见证着当时运河漕运、商旅活动的繁盛,为了解和研究运河的形成、使用、淤塞、废弃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通济渠的开凿、漕运的兴盛,让埇桥成为“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的重镇。1987年,埇桥遗址在宿州大隅口西侧被发现并就地保护;1995年出土的唐代蕲县界碑,标注了宿州至周边州郡的距离。不同时期的考古发掘,见证着宿州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底蕴。宿州市博物馆“汴水咽喉”展厅陈列的船板、陶器、瓷器、古钱币等运河文物,令人联想到当年“桨声灯影,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宿州至江苏宿迁泗洪境内开挖了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因基本与古汴河平行,被命名为新汴河。多年来,新汴河发挥着排洪、灌溉和航运等作用,造福着沿岸人民。
泗县博物馆内,出土文物“运河石兽”的背后是祖孙四代守护的故事。这件石兽原是立在东八里桥桥头的镇水神兽,上世纪六十年代,许多文物遭到破坏。老中医崔孟铭把被推到河里的石兽秘密埋藏起来,并叮嘱儿孙好好保护它。此后几十年时间里,崔家四代人精心守护石兽。 2018年4月29日,崔家人将运河石兽移交给泗县博物馆,使其得以再现昔日风采。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利用,泗县立足发展运河产业,延续运河文脉,泗州戏、遗址公园、古汴廊桥等文化资源串珠成线,古老运河与泗州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出具有隋唐古韵、运河气质的泗州新城。
历史长河,桨声和渔火;今日两岸,绿树映清波。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正用自己特有的“活”的方式记录和讲述着中国运河文化的前世今生。(记者 程兆 文/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6-18 19:16 , Processed in 0.22842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