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尚书》到《史记》,中国最好的十本史书,你看过几本?

[复制链接]

2472

主题

2614

帖子

878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78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00:4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句话强调了读史的重要性。
我国有着悠久的修史传统,不晚于商周时代,国家机关的历史记载活动就已经制度化。我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史家及其著述,一般都具有恢弘的历史视野。他们注重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探究历史的前因后果。
如司马迁撰《史记》时就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宗旨。此后,不论是通史家,抑或是断代史家,他们都力图展示其学兼天人和会通古今的恢弘气象,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典史书。


陕西渭南:司马迁祠

河大卫向您介绍我国的十本经典史书,快来看看你都读过几本吧。
01
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此书。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史记·刺客列传》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史记·魏世家》


02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约三百多万字,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唐纪》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资治通鉴·唐纪》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晋纪十八》


03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
《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2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汉书·枚乘传》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
遗子黄金满籝(yíng),不如一经。——《汉书·韦贤传》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04
后汉书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05
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先主传》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国志·吕蒙传》
缘木求鱼,煎水作冰。——《三国志·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三国志·陆逊传》


颐和园长廊彩画: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06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宋欧阳修撰纪传体史书,属"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欧阳修文采引人入胜,在中国史学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新五代史·王彦章传》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新五代史·冯道传》


07
尚书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时代的书,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周书》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虞书》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周书》


08
春秋
《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春秋·僖公五年》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春秋·僖公十年》
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春秋·文公五年》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春秋·庄公十年》


09
左传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隐公六年》


10
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中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战国策·秦三·蔡泽见逐于赵》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一·张孟谈既固赵宗》
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楚一·江乙为魏使于楚》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战国策·燕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6-15 10:51 , Processed in 0.23791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