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皖北的水,“好喝”了

[复制链接]

2377

主题

2572

帖子

885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85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00:0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皖北,一片钟灵之地,3.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着灿烂而悠久的文化,名人星河璀璨。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世世代代,千千万万皖北人对家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浓浓情怀。
  故土难离,乡情难断,但也有外地人说这里“水土难服”。
  最“难服”的,就是水。
  令不少皖北人颇为尴尬的是:有时招待外地客人喝水时,直白的人会说“水有点儿咸苦”,高情商的则皱着眉头并报以礼貌地微笑,“喝不惯”的潜台词不言自明。
  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在2020年以前,皖北地区还有2571.4万人喝的是地下水,占皖北地区总供水人口的84.5%。地下水存在氟、铁、锰等超标问题,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
  喝上更好的水,一直是皖北群众的向往和期待。
  如今,皖北的水,变了。
  卡在心头的“刺”
  郭国富,阜南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站站长,这些年他心里一直有个未解开的“结”。
  那是在2019年春节期间,郭国富在抖音上刷到一条视频,内容是一位来自南方的女子到阜南县婆家过年,吐槽当地的水质“有问题”。
  作为主管当地农村饮水安全的负责人,郭国富既难过又着急:“水是经过水厂严格检验过的,水质肯定没问题。”
  几经辗转,他找到了这位女网友,反复解释后,对方仍冷冷地说:“你们的水,我喝不惯。”
  外地客人对水有声或无声的吐槽,对于爱面子的皖北人来说,就像扎在心里的一根“刺”。
  以往,来皖北的一些县区,有的外地企业家会自带桶装矿泉水。逢年过节,有许多细心的主人还会购买桶装水专门用来招待客人。
  皖北人的性格里,有着吃苦耐劳、豪爽热情、坚韧要强的品质,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一定要上鸡鸭鱼、猪牛羊等足够丰富的“硬菜”。
  在他们眼中,这才是待客之道。
  可是,水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皖北人心里想:“啥时候能让外地人夸咱家的水‘得劲’哩?”
  不得已的选择
  人们会疑惑:这都什么年代了,为何皖北还有那么多人在喝地下水呢?
  其实,生活在皖北地区的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喝上安全水,已不是难事。这些年,当地自来水覆盖率越来越高,饮水安全越来越得到保障。
  决定皖北水质的关键,是水源问题。目前,皖北地区城乡供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
  亳州市城南调蓄水库 张延林/图
  另一方面,皖北又是个非常缺水的地区。
  有多缺水?
  从地形看,皖北地处平原,没有山区高低起伏的地势,下雨后往往“存不住水”。
  从降雨看,皖北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65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38mm,属于易旱地区。
  根据安徽省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皖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504m³,约为全省的1/2、全国的1/4,是安徽人均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
  也就是说,“人多水少”,地表水源紧缺,地下水作为皖北地区的主要水源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那么,地下水为什么不能处理干净呢?
  虽然这里的农村水厂配备了水质净化设备,但除氟工艺存在着运行成本较高、设备操作运行较复杂、产生的废水废料难处理等问题。
  大量使用地下水,还带来了其他问题。最显著的就是,经过长期大量开采,尤其是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对中深层地下水的集中开采,皖北已经形成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超采区,一些市、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局部发生地面沉降等突出的地质环境问题。
  为了让皖北群众喝上更优质的水,安徽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在努力。
  20世纪,皖北地区农村居民饮水主要通过人力就近从井、河、湖等处取水;进入本世纪以来,“十五”期间对严重缺水地区的饮水特困人口,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安徽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又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20年底,皖北地区建有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046处、覆盖受益人口2445.84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4%。
  然而,仅仅喝上“安全水”是不够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喝上更优质的水,饮上更干净的地表水源,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大江大河“调”来清水
  安徽并不是一个缺水的省份,而是南多北少、资源不均。
  引调水,以“远水”解“近渴”,成为让皖北群众喝上更优质水的必然选择。
  2021年,安徽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以淮河干流水源和南水北调东线、引江济淮等调水工程引调水为基础,进行皖北地区供水地下水源替换,建设从水源到用户的配水工程。
  简而言之,就两个字——“换水”。把以往老百姓喝的地下水,换成淮河流域的地表水源。
  长江水抵达阜阳 徐丹丹/图
  2022年12月30日,承载着千年梦想的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通航,一条贯通南北的江淮大运河雄姿展现,清澈的江水一路北上、奔腾入淮,长江、淮河实现了世纪“牵手”。这项工程被誉为“安徽版的南水北调工程”。
  2023年12月16日下午,引江济淮工程枞阳泵站启动3台大型水泵,每台水泵以33余立方米/秒的流量,将来自长江的滚滚清水引入河道,一路向北输往淮河流域,这标志着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安徽段开启试调水。
  江淮大运河打通后,淮河与长江这两条“平行线”连了起来。引江济淮,也就成了一条南水北调的“大动脉”。
  严格意义上看,喝上引调水,既包括引调淮河水,也包括长江水。广义上看,江淮大运河开通后,长江与淮河已经“水乳交融”,皖北人喝的水也“带有长江的味道”。
  现在,每到中午时分,蒙城县小辛集乡吕望社区居民张晓莉打开自家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就“哗啦啦”地流淌出来。“这水,跟以前的可不一样啦!”
  家里的水不一样了,居然还是张晓莉的妹妹发现的。她妹妹长年在宁波上班,去年夏天回家时欣喜地对她说:“咱家的水咋变得好喝哩?”
  此后张晓莉才听说,原来附近的吕望水厂通水后,水源完成了替换,原本的地下水换成了芡河的水源。
  不远处的吕望水厂,日供水规模达11万吨。如今,这座大水厂一下子解决了269个村111.9 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与此同时,该水厂还和城镇的水厂互通,实现“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的城乡一体化供水。
  蒙城县吕望水厂 胡卫国/图
  在固镇县的中环经开区自来水厂,情况与吕望水厂类似,也有先进的指挥中心和专业化的公司管理运营。
  这里引进的是怀洪新河的地表水,同时保障180多家企业用水。
  “在水厂建设前,老水厂满足不了企业群众的用水需求,一些企业时常出现停水现象,只能用自备井,现在供水保障率上去了。”固镇县农饮中心主任郑学经说。
  “以前的水,有点苦咸味,现在的水喝起来还有些甜丝丝的味道呢!”阜南县苗集镇大蔡村74岁的马文灵老人说,他经历过三个用水时期:打井水、通自来水、更好喝的自来水。
  马文灵记着一个细节:“以往每次‘馏馍’(蒸馒头)后锅上都有一层碱要刷。现在馏馍不用刷锅了,搞得俺都有点不习惯了。”
  在阜南县,有一处特殊的地方——蒙洼行蓄洪区。水,曾经带给蒙洼人伤痛,如今,汩汩清水带来的却是丝丝甘甜。
  蒙洼19.5万名群众早在2018年就提前喝上地表水。当年11月,蒙洼中心水厂正式运行。在2020年夏天的洪涝灾害中,蒙洼地区首次没在蓄洪期间断过自来水。
  当地老百姓编了个顺口溜:“电没断、水能供,吃的用的有人送”。
  如今蒙洼中心水厂二期已提前运行,抽调淮河干流水源,保障12个乡镇近60万人的饮水。
  根据“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规划,到2023年底前,完成第一批13个县(区)地下水水源替换。目前,这项任务已全面完成。
  2025年底前,还将再完成15个县(市、区)地下水水源替换。
  站在这座现代化的水厂里,郭国富还念念不忘5年前那件事。可惜的是,那个女网友现在联系不上了。
  郭国富有些惋惜:“我现在最想去找到她,邀请她回来,再发个视频谈谈俺们这儿的水。咱的水,真的不一样了!”
  把“好事”办得更好
  让老百姓喝上引调水,是政府办的好事、实事。可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得把供水机制捋顺了。
  在以往,即使有的地区通了地表水,受制于水厂规模和体制机制等问题,还会出现“僧多粥少”的供水难现象。
  “以前,水泵一年固定坏两三次,修一次三四千块。”对于一个月仅电费就要15万元的大米加工厂来说,雪合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孙健并不在乎几千元的维修费用,他更在乎时间。
  这家公司,是凤台县尚堂镇最大的民营企业,曾一度受困于水。
  “原先家乡的水不好,加工不出好米。”孙健的语气中没有抱怨,只是对企业经营遇到麻烦的无奈,特别是这种麻烦在当时几乎无解。
  厂里一天加工90吨大米,要消耗1立方米地下水,由一台水泵从工厂院内的水井抽取。
  “地下水碱大,还有一些细微颗粒,水泵抽水时间长了,极易发生各种故障。”维修工人在县城,零件也只县城才有,孙健只能打电话预约,一来一回加上修理时间,就要耗时一天。工厂一停工,订单就存在逾期风险。
  早在2011年,为解决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尚塘镇通过招商引资,由安徽茨润水务有限公司建设尚塘水厂,并于2012年6月建成投用,从茨淮新河取地表水,完成了部分区域的水源替换。
  一天用水才1立方米,花不了多少水费,但孙健的厂还是用不了地表水。这是为啥呢?
  “我没水给他用。”尚塘水厂负责人陈迪科说,2012年时,水厂日出水量才3000立方米,满足周边居民用水都捉襟见肘,不得不采取限时供水,才勉强让群众都用上自来水。
  有一年大年初一,陈迪科接到一个广东口音的电话,说要投诉水厂,家里没水了。他一听就明白,外出务工的人回来了,水不够用了。
  用水人口翻倍,限时也保证不了供水。“山穷水尽”之下,陈迪科只能被迫把供水压力数值从3.5降至2.8。“这个压力,能够确保供水管网最远端的用户也能有一线水流,饮用水没问题,只是不能洗澡。”
  2021年,当地借助“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的实施,再次扩建尚塘水厂,日出水量增加到15800立方米,为尚堂、朱马店、杨村、古店和顾桥等乡镇供水,除为居民供水,也为生产企业供水。
  水厂扩建后,能做到平常不限时,年节不降压,群众和企业的用水需求得到了保障。
  农村供水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往很多地区都是私人承包的小水厂负责运营,设施、人员等条件有限,服务能力跟不上。
  检验员对水质分析检测 王彪/图
  也就是说,即使通了引调来的地表水,若机制不捋顺,管理不到位,群众还可能会不满意。
  那咋办?集中统一运行管理是最好的办法。
  根据规划,工程规划建设和完善59个地表水水厂,替代原有的1000多个小型农村地下水水厂,构建皖北地区“大水源、大水厂、大水网”的供水格局。
  原先的小水厂,要么作为沿线加压站,要么作为备用水源,消毒处理、维修管护、服务保障等工作一律由大水厂接管。水厂老板省事了,老百姓也更放心了。
  阜南县苗集镇红瓦房水厂就是例证。水源置换后,小水厂的输水管网照常运行,水质检测等工作也交给“上游”的阜南农村中心水厂。
  “现在轻松多啦,不像以前啥都得管,矛盾多,头疼。”厂长张运堂一脸轻松地说。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五河县,该县引进了专业化管理队伍五河中环水务有限公司,同步推进全县农村小型水厂移交。2023年9月,随着最后一处小型水厂移交,五河县城乡供水实现制水工艺同标准、供水服务同质量。
  “现在有专人来管,我们享受与城里一样的供水服务。”五河县小溪镇小溪村村民刁三元说,前段时间气温低,他家厨房水管被冻住,一个电话,十分钟就上门服务,不到半个小时水管就通了,还给水管裹上保温棉,再也不怕冻了。
  “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在很多地区,已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
  1月9日,在凤台县的雪合米业有限责任公司,27吨的糯米正在装车,发往广东。
  现在的孙健,眼里充满自信:“抽水泵早就不用了,一年仅电费就省下不少钱,更节省了时间。如今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
  在皖北,还有更多像孙健这样的企业家,像刁三元、张晓莉、马文灵这样的群众,不再为水而尴尬、发愁。在企业生产时、在招待客人时、在日常用水时,“哗啦啦”的水声背后,对家乡的自豪与自信也涌上心头。
  在外闯荡的皖北人,在老家生活的皖北人,现在都能自豪自信地说一句:“生活会更好,皖北会更好!”

  撰稿:王弘毅 武长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6-2 21:19 , Processed in 0.22189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