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围棋连载』 《苏小驴学棋记》 [打印本页]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5:58
标题: 『围棋连载』 《苏小驴学棋记》
(, 下载次数: 314)
作者简介:苏甦:职业二段棋手,日语本科,教育学硕士,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围棋系教师

题记:
苏小驴vs王老虎

苏甦,性格倔强懒惰,老爸赠外号苏小驴。下棋时期吃的多却很瘦,上了大学,体重猛增,苏小驴变成苏胖驴。——据某人说,可以当成“盲人摸象”的“道具”啦。

苏小驴的儿时趣事中,有一位重要人物要在开篇介绍一下,就是老爸王老虎同学。(“王老虎”是我稍大了些给他起的外号,至今除了直呼其名之外,对他“王老虎”是喊起来最自然、最习惯的称谓了。至于“父亲”、“爸爸”,那都是在旁人面前的外交辞令。在之后的文章中,老爸、王老虎等称谓将自由转换,其实都是一个人啦。)王老虎同学以前是位严父,认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残酷”理论,苏小驴没少遭受皮肉之苦,心心念念想着离家出走。。。如今王老虎是位选择失忆的老顽童,可爱又可气。父女俩共同回忆儿时故事,也希望能给正在学围棋和准备让孩子学围棋的家长带来一点点快乐。

路漫漫其修远兮……     

人生的道路从什么时候开始?多么弱智的问题啊。不过今天想来,还真就是从张牙舞爪、呱呱坠地那一刻就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征程。虽说我们每个人混沌之中,第一次的“上下而求索”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但之后的漫漫之路上却绝不会留下同样的印迹——“千古无同局”用在这里岂不同样在理。

我家有个历史谜案……

当年或许是俺在老妈肚里呆的太开心,直到预产期过了四五天还不肯出来见人。当时老爸还是当兵的,一年一次的探亲假那年就是按照我“登上历史”安排的。按预产期提前几天回来,预产期过了几天就是不见人影儿,一共就三十天的假期啊。即便俺知道他着急,立马出来向他报道,离他回部队的日子也就不远了。那可真是急死一堆人啊。。。可说到底这棋还得自己下,我这“7斤8两”身材长考一番还是值得滴。

六月初十,中伏第五天的清晨,随着一阵婴儿的长啼,我来了。
(, 下载次数: 330)
记不得是姥姥家人告诉我的,还是爸爸部队战友揭发的。据说我这里一声大喊,他那里就一屁股坐到了医院门前的台阶上了……。一个版本说是:因为在紧张的情绪中等的太久了,突然间放松腿就软了。另一个版本说是:他等啊等啊,结果是个女孩……郁闷的腿软了。

这个问题双方争论不休,虽然总会有新鲜的细节不断的被发掘出来,可是依旧改变不了无法“结案”的结果。有了结论,父女俩吵架拌嘴时的必备节目岂不少了乐趣。

由于我的小心眼,对这个问题说的也就多了些,老爸不胜其扰。他给了我一个基本可以接受,并可以检验的说法。其实呢,他那里会重男轻女呢!就是觉得女孩子不方便带着玩很郁闷……。如今回想起来,这也就是我从小被他当男孩子养的原因,苦难的开始啊(入段前他就没让我留过长头发,甚至每次外出参加全国比赛前还要“剃头宣誓”,理的都是“板寸”啊。进女卫生间被“驱逐”的事件时有发生……)。

我从嘹亮的一嗓子通知老爸——我来了之后,每次他回部队就是一种煎熬。1岁前是他自己痛苦,2岁后就是我俩一起痛苦。他要走,我嚎啕大哭;他一步三回头,我步步紧逼;这样的生活上演数次后,老爸下定决心:为了祖国献了青春,献终身,不能再献子孙啦。16年部队优秀士兵模范干部,为了我,转业啦~~~

老爸一直“虚伪”的强调,要孩子自己愉快的发展。可是哪个“发展”的第一步,不是父母选择的呢。老爸自己号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游泳两个泳姿就达到了当时的少年级运动员水平,要不是文化大革命他兴许还能游出点名堂呢!从他回沈阳的那天起,就开始想着怎么“修炼”我了。从此就开始了当时觉得灰暗,如今回想起来幸福无比的童年生活。

“试应手”过程中的悲惨人生

“灰暗”在哪里?“灰暗”首先就在当年夏天的露天游泳池里。泳池边,他的口令1……2……3只要一发出,我要是没跳下去,那老爸不是拽着我的胳膊把我扔进去,就一定是抬起脚把我踹下去了。要知道那时我根本就不会游啊!最没人性的是我下去了,他不下来,在上面看。估计谁看到当时的场面都会问,他看什么呢?看什么?看我本能的扑腾啊……,往往就在我要沉下去,或刚沉下去的当口,他会突然间在水下面把我托起来。现在想来,“饺子汤”一定是喝过的了……
(, 下载次数: 324)
据当时和我们一起去游泳的叔叔、阿姨说,王老虎在游泳池算是出了名——“那个爹真狠……”。和“那个爹真狠……”对应的自然是“这个孩子真行……”了。就在那个夏天,三岁的、胖胖乎乎的我就可以自己在游泳池中来回游了,以至于到了“王老虎”不拉我上去,我绝不自己从爬梯上去。要说那时并不是有多么的愿意游泳,愿意的是不时听到的夸奖和赞许。是不是有点“生命诚可贵,虚荣价更高”的味道?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虚荣”还真少不了。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全面发展,“王老虎”当然也是努力实践喽。游泳、滑冰、滑轮、武术、电子琴、书法、象棋……都曾是我“发展的方向”。现在想来,只要“王老虎”半瓶醋的、感兴趣的东西,那就一定是我必然要“研究”的领域。不过公道的说,上面说的那些“研究”领域,“王老虎”还真就没强制的要求过,更没有什么任务和指标需要达到,所以尽管“研究”没成果,可过程还是自主的、愉快的。至今让我感动的是,每次“腾挪”终止一个“研究”项目的决定还都是在四到六岁间我自己决定的!

虽然留下了许多张和“王老虎”下象棋的照片,可“研究”的深度仅限于“马走日,象走田,小卒一去不回还”。据说我当时没有“过河”的原因是因为我太认真,总试图搞清楚车马炮、将士象、兵和卒子究竟谁大……。

学习书法记得是在区少年宫,可是书法课经常被我上成了绘画课,画在纸上、画在衣服上……。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回事,现在想起来对父母还真有点抱怨。怎么我没积极性就不让我坚持了呢?害的我这个学日语的不敢在日本友人面前写汉字,丢人啊……。

学武术的经历完全是一个偶然,四五岁的时候每天早上五点起床,都是要跟着“王老虎”出操的。一天早上出操跑到省体育宫,看到一群小孩在甩胳膊扔腿、翻跟头下腰,不时的还哈哈嘿嘿的喊上几嗓子。好玩、随意、自由……,武术跟游戏一样嘛,我要学。可是没等到秋天,我就和武术告别了。早上五点开练,再晚四点四十也要起床吧,困啊……。N条裤子磨破了,压腿裤裆扯开了。

滑冰、滑轮的教练是“王老虎”。当时滑冰要等到冬天到公园才行,受季节的限制;滑轮的地方也不大好找,记得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过街的地下通道,那里的地面是水磨石的。可地下通道也只能是早上出操的时间才行啊。可能是由于这些原因,滑冰、滑轮给我留下也就大多是摔屁股、磨破膝盖的记忆和偶尔吹牛的机会。不好玩!不好玩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滑冰、滑轮没有玩伴,没有竞争,也就没有虚荣心的满足了。

电子琴不学了的原因我记得最清楚。因为不感兴趣,只要坐到电子琴前不出十分钟我准“腰疼”,你说这腰疼还能学吗!不过这学电子琴恐怕是“王老虎”最大的失败,一台电子琴1430元,刚好是他老人家当兵17年的转业费……“王老虎”是怎么想的呢?这棋缺少“形势判断”啊!

坚持最久的就是游泳了,因为“王老虎”喜爱啊。为了能让我游出点名堂来,据说“王老虎”找到了他当初的游泳教练,“走后门”进了市游泳馆的训练班。可是不久,我就因为受不了一位女老师的“歧视与虐待”坚决不学了。还有我在那个班里年龄最小,水平自然高不了……。

所有的“研究”项目都在我不断的“腾挪”中“转换”了。真没了“组织”,对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还真不是一件好事。没了“组织”强化了“王老虎”的领导地位,我也少了许多的快乐。“王老虎”一定是要折腾的,估计那时候他以折腾我为己任——“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要不那时候他怎么在单位还获得了“模范爸爸”的称号呢,不过对一个“出身不好”刚“混进”新闻队伍的人来说,“模范爸爸”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幌子”。

我需要一个组织,“王老虎”也需要给我找个组织,组织在哪呢?

(, 下载次数: 335)

黑白无涯天地界,上下求索一小驴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6:05
找到正解

正在王老虎筒子焦头烂额之际,晚报上的一则围棋班招生的消息吸引了他。人家大腿一拍:我姑娘脑袋大,聪明啊……学围棋准行。脑袋大是事实,聪明不聪明就不知道了。可脑袋大的苦恼一直伴随着我,几乎所有套头的各种衣服我穿起来都费劲……现在我去买高领毛衣首先要提醒自己的就是,小心发生头挤在中间上下不得的人间惨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行的中日围棋擂台赛对中国围棋的振兴,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乃至对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促进都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日围棋擂台赛的历史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看的是越来越清楚。甚至它对我们这代人的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老爸就是当年中日围棋擂台赛影响下成长的棋迷之一,当时非常痴迷。他自己说过,有一次为了看实况转播,他居然放弃了坐火车去远郊采访。实况转播结束后又骑上自行车,用了三个小时赶到了农村的目的地。

王老虎这个棋迷的水平,我估计当时也就是大概懂得“金角银边草肚皮”,“七子两头扳中间一点就玩儿完”这个级别吧。他太需要一个玩伴了,太需要尽快的拉我“入伙”了。所以在我不停的“腾挪”、“转换”的过程中,在家里他也扮演着围棋教练的角色。好在他有自知自明,一没有抓紧、二不够认真,否则的话围棋说不定也早就被我“弃子”了呢!

记得那是在1988年的4月份,因为就要上小学了,围棋班的招生广告讲的是每天的下午上课,所以我就从幼儿园提前“毕业”了。

广告上的围棋班倒是不难找,当过通信兵、跑过方位角的王老虎准确地找到了地点,与我刚刚舍弃不久的学武术的地方——省体育宫就一墙之隔。围棋班在市体委的一个临街有独立门道的半地下室里,说它是半地下室是因为地下室是有窗户的,窗户仅仅比地平面高20公分吧。

多年以后,直到现在我都没搞清楚那个在我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永远不可能湮灭、钤记在心的地方究竟应该叫什么名字。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沈阳,要是不知道“地下室”,那他肯定既不是“三棋一牌”高手,也不是真正的棋迷和牌友了!

记得是妈妈领着我去“地下室”的。临街的“过道”(既不是路口也不是胡同,就是两面高墙中间不到两米的间隙)口,没有任何指示,前行五十米到了“地下室”的门口同样没有任何标记。那才真叫“药好不用尽摇铃,酒香不怕巷子深”呢!

在我将要成为“地下室”的小主人之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里已经是棋牌爱好者经常集聚的场所了。三教九流、七门八派、各色人等、熙熙攘攘、热闹非常。用“王老虎”的话来说,那里就是“牛鬼蛇神”、“东邪西毒”论剑、比武、聚会的场所。

我和妈妈走进地下室,就如同走进了“集贸市场”。那混着清爽茶香、浓郁烟草味道和“人味”十足的“气场”,是无视、忽略我们存在的……。招生广告上的老师叫唐锦潮,唐锦潮三个字对妈妈和我来说都是一无所知的。不过听说我们是找唐锦潮来学围棋的,人们立马对我们热情了不少。唐锦潮原来还是个名人啊……,好像那天晚上回到家之后爸爸妈妈挺满意的。

第一天唐老师不在,第二天接上了头。第三天唐老师对妈妈说,只有我一个人报了名,能不能让我先回家等几天等报名的孩子多了再来,刚好那几天他还有别的事情挺忙的。唐老师的建议当即遭到老妈“义正词严”的拒绝:按照广告孩子都退园了,你现在不教让等几天,我们都上班孩子谁看啊(俺老妈已经把围棋班当托管班了!)唐老师只好“践行”广告,收下了我这个学生。
(, 下载次数: 293)

我从小淘气,对任何事情都有这强烈的好奇心,还经常调戏王老虎。


3岁的时候,老爸带着我去车站买票,因为怕人多拥挤,就让我在车站对面卖橘子的地方等着,他自己过天桥去买票。结果他回来以后,发现我不见了,当时他魂飞魄散,发疯了一样去找,回了2次家(回家是因为我曾经离家出走……自己汗一记),再返回到车站。在20多年前还没有那么多公交车,老爸基本都是狂奔来回的。结果在快要绝望的时候,再回到卖橘子的地方一看,发现我居然聚精会神地在看人家称重量呢!老爸一时以为自己眼花,后来问了我才知道,原来俺等的无聊,去“视察”其他摊位,溜达一圈之后才回到原地的……


这事后来我有没有挨打就不记得了,不过是老爸时不时就讲的一件事,因为后怕。还有,我曾经在家里点火柴,差点烧掉了整个房子。至于和老爸捉迷藏,躲在各种角落让他崩溃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也由此,产生了我家传颂至今的警句之一:防火防盗放苏甦。所以让我学点东西,是不是也为了宣泄一下我那旺盛的体力呢?


老爸让我学习了很多项目,虽然是遵循着他自己的爱好来安排滴,也确实是给我绝对的自由。这里要表扬一下他了:开始读研之后也在上围棋课,接触的孩子们业余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周末基本上就是赶场,上午英语、下午奥数、晚上围棋,第二天是上午乒乓、下午钢琴、晚上游泳……孩子究竟哪个是兴趣,家长不知道。孩子呢,每天疲于奔命,即使有喜欢的,也因为疲劳而失去了热情。最重要的是,其实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没有坚持下来。而家长有时候还会觉得孩子学了,应该就会很快进步,尤其是在与同期学棋孩子对比的时候。


其实学习什么项目都没有捷径可走,上课学习之后,下课再多多练习才是重点。上课老师讲了“金鸡独立”,如果回家没练习,过几周再去提问的话,估计孩子脑子里记得的就只有大公鸡单腿站立的搞笑造型了。现在似乎有句名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让我看,或许正是因为被这么一“忽悠”,孩子还真没跑起来……只不过这种“倒下”是隐形的、是“将来进行式”……


我的师兄师姐们,因为对围棋的喜爱而一直努力,即使最终没有成为职业棋手,也有了一个终身的爱好,一群一辈子的朋友。老爸日后也对我说过,围棋可以下一辈子,最起码你不会等退休以后没事情做(看看王老虎想的多远)。


刚开始学围棋,估计连王老虎筒子本人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苏小驴课外项目的终点站,他被我不断的转换给弄的很苦,也被我超级无敌的精力折磨得异常苦闷。当时他一定在想,万一这头小倔驴再和围棋无缘,可咋办啊。实在不知道让她学什么了。所以俺现在回想起来,天啊,围棋怎么就成了套住苏小驴的“笼头”,和晃荡在她眼前的“胡萝卜”了呢?!…

(, 下载次数: 309)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6:09
地下室的“潜伏”生活

一个人做成一件事、做好一件事首先固然是要靠个人的努力,可是要是没有各种各样,或是必然或是偶然的因素,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和帮助那也是不可能做到滴。

学围棋之前我“研究”的任何一个项目要是坚持下去的话,恐怕我也就不会再学围棋了。“地下室”的地理位置绝好,和王老虎单位的直线距离不过一公里。想想看,“王老虎”当初只要“溜号”十分钟就可以把我送去“托管”了,是不是太方便了。我每天又因此节省了多少时间啊!

在我之后到“地下室”找唐锦潮老师学围棋的孩子记得前前后后有十来个,九月份学校开学的时候有六七个吧。开始对下棋没什么感觉,怎么着也没有以前我学的那些东西热闹、有意思啊。告别了阳光,坐到了灯光下,生理学上据说是不利于心情愉悦的。从每天一堆小朋友热热闹闹的游戏,到坐在一个破木头墩子面前要求“深情凝视”,不知背后什么时候还会站着一个暴力老爸……这日子,这反差之大、情绪之抵触是可想而知的。

还是先说说唐老师吧。

记忆中那时候唐老师特别地忙。经常参与桥牌比赛的组织工作并参赛,在其它地方的比赛不清楚,至少每星期在“地下室”就有赛事。不过当时唐老师最为投入的还要算是足球了,唐老师好像和沈阳的球迷协会有什么关系,至少“绿茵酒家”就比他的主人唐锦潮知名度要高得多!

记得有一天,好长段时间不见的唐老师突然回来了,而且还笑容可掬地给我们每个人发了当时沈阳最好的糖——“不老林”。老师告诉我们他升段了,沈阳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五段棋手。唐老师对围棋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有过在棋友新婚之夜“杀”上门去“闲敲棋子”的“前科”;也有“高段”、“高龄”棋手连续参加段位赛的“壮举”;如今还有在新浪围棋每天下几十盘的记录……这些估计没有别人能做到吧。在笔记本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棋手每到一处比赛都是东西一放,先去住地周围找网吧的。但是甭管怎么着,你刚进去就会发现,唐老师已经坐在那多时了。

用“王老虎”的话来说,唐老师就是一个率性而为的散仙。要“托管”我们这些孩子,更怕我们在安全上出了问题,唐老师就请来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来管教我们。记得女老师的名字叫于淼,客观地说,“托管班”孩子的大部分围棋基础知识都是她教授的。到我“真正”会下围棋了之后才知道,于淼老师的父亲当时在沈阳还算老辈的绿林强豪呢。想来当时和老于老师下的棋,还真比和小于老师多的多了。
(, 下载次数: 299)
在唐老师的这些学生中,我是第一个被“托管”的,又是唯一的一个女孩子,当然对地下室及地下室周围的“地形地貌”、“敌我态势”是最了解的了。比方说,地下室外面一个露天网球场的排水孔里面经常可以“捡到”漂亮的网球,孩子们就经常趁着中间下课时间去门口守株待兔……记得那个时候我们这几个人,每天都有“收获”;“地下室”的后面有一块长满了蒿草的、还有一大堆煤的空地;“地下室” 中的常客,不论老少、不分职业只要有“雅号”我都清楚;还有,在我被“托管”后的大约一个星期里,唐老师就我这么一个学生,当然教学的效果也要好的多了。正因为如此,也就奠定了我在他们中间不可小觑的地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比后来的那些孩子早认识了几天的“眼”和“气”——骄傲啊,而且这个优势一直保持到“托管”解散。

上了大学之后才知道,学龄前儿童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时间通常不过15——20分钟,而那时候“托管班”的学习是没有“规矩”的。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可以是休息的理由;只要一个人要上厕所,就可以演变成全体的“胜利大逃亡”;那边有人找老师下棋了,这边“徒儿”们就先站脚助威后溜之乎也了。

不过要说真正对学习影响最大的还是地下室嘈杂的环境,受外力干扰而分心很难让孩子专注于身边的事物。所以,要想孩子学习得好、学习得专注,就要尊重科学。就是要一定的时间限制,不能强制的延长。这是保护兴趣、保持注意力的首要前提。其次,就是要以各种方法促进、强化孩子的兴趣产生和保持。再有,就是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宁静感的氛围了。

这里还要忍不住“埋怨”一下地下室那迷离昏暗的灯光。地下室本来就光线不好,为数不多的荧光灯还有差不多一半是处于长期罢工的状态。然后唐老师还在灯上面套了一层各种颜色的荧光纸,那光线就可想而知了。我一直瞪着斗鸡眼在那里奋战,10岁上下就已经是个小眼镜了。虽然俺最终的悲惨结局与地下室的灯光应该没多大关系,但不是特别好的外部环境,也确实是导致俺师兄师妹们有些人中途放弃的原因吧。

当然啦,我们这几个孩子,在那个时候都是小不点,胜负之类的事情远远没有中间休息来的重要。来围棋班,最值得期待的就是娱乐时间啦。

跑题了,回主题。

地下室的“潜伏”生活是愉快的。孩子们的愉快总是和淘气、意外,甚至危险联系在一起的。五六岁的孩子认识事物大都是感性的,我对“地下室”周围情况的了解自然也是表面的。我把“托友”们引领到“地下室”后面的空场上游戏,前面说过空场上有冬季供暖剩下的煤堆,虽说是剩煤堆可也足以吸引我们上下乱串、围绕打闹了。

没几天就出事了,一个“托友”在“敌人”的追击下,奋力从煤堆上跳下准备逃跑。可是那天他脚落了地却不跑了,也跑不了了,双脚不知怎么就陷下去了。起初大家以为,不就是陷到泥里去了吗?可是当他拔出了一只穿鞋的脚,和另一只脚上没有了鞋的脚的时候,我们哄的一声就都散去了……。
(, 下载次数: 292)
煤堆旁边居然还能有个粪坑(当时是这样确认的)!他,自由落体之后,就那么巧直接掉进去了。现在想起来都想笑……。记不得抢救“落粪”儿童的工作是唐老师还是于老师做的了,反正那天我们的议题不是谁棋臭,而是谁比“他”臭。

记得“托管班”里还发生过棒子打破头的事件。至于擦伤手脚,刮破衣裤,丢失书本,散落书包、水杯、雨具、钥匙……那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这个时候的地下室生活,其实也可以说是我儿时美好生活的开始,棋学的怎么样,那都是后话了。

有一个问题至今我也没搞清楚。唐老师当初为什么办了那么一个“托管班”,“托管班”又为什么几个月就草草“收官”了呢?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6:14
初学围棋的日子


现在小孩学围棋的条件真要比我小时候不知要好多少,回想起来那时候父母和孩子真是不容易啊。

记得刚学围棋的时候(1988年),整个城市都买不到一本关于围棋方面的书。没有书,就只有靠“王老虎”口传心授了;没有书,也就没有了框框和“定式”,“王老虎”的创造力也就有了发挥的天地。更重要的正因为是没有书,使我对围棋的认识不是从数字开始,而是从文字开始;不是从具体到抽象,而是从抽象到具体。

刚开始没进老师的“托管班”之前,“王老虎”与其说是教我学围棋到不如说是教我识字更合适。识哪些字呢——“大小”、“多少”、“上下”、“左右”、“前后”……,看着这些确实像学前班孩子的语文课。后面还有呢——“厚薄”、“死活”、“取舍”、“输赢”、“腾挪”、“转换”、“扬弃”……看着这些还像是学龄前孩子学习的词句吗?是不是有了些许哲学的味道!这种学习究竟怎么样,如今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来鉴定。但我敢肯定的说,它至少要比只教会孩子“会下”、懂得规则要好得多。没有人会说,学围棋仅仅就是为了围棋“技术”的纯熟和提高吧?

现在我也在教小孩子学围棋,我也想像当初“王老虎”那样教他们,至少“王老虎”的做法是有可取之处的。可是我又确切的知道,那样做大多数孩子家长是不会同意的。因为他们花了钱,是让我教孩子下围棋不是学围棋的。可是不知道他们想过没有“下围棋”仅仅是“学围棋”的一小部分,学围棋不等于学下围棋!作为家长你也许没有能力教孩子“下围棋”,可是你却能很好的教孩子“学围棋”。说的有点像绕口令了是不是?

“王老虎”仅凭父亲这个职称教我学围棋自然是缺少权威性的,教我识字用词当然也没什么吸引力,时间长了“瞪眼”、“罢课”之类的事件免不了要发生。“王老虎”在我走神啊,不耐烦的时候说:你不学了是吧,没关系。我去教××了。话说这个××就是邻居家的小男孩。自己老爸去教别的小朋友,而且还能比我下的好,这哪行啊!老爸用这一招就让我乖乖的坚持住了3、4个月的初学时光。
(, 下载次数: 300)
前面说了书的事情,再说说棋具。当时不知道是棋盘没得卖还是因为太贵,老爸自己前后做了两块棋盘,一块一公分厚,另一块四公分厚。每每记起他当时光着膀子,锯刨钻磨、着色划线,大汗淋淋的样子都觉得眼前有些模糊。棋盘的质量相当的好,至今健在。不过因为这棋盘曾经被老爸当做了“凶器”,所以一度对这破木头墩子完全没有好感。

再说段题外话。

要上某小学,必须先上某小学的学前班。这个“祸国殃民”的规矩至少二十多年前就有了。上小学前我进了唐老师的“托管班”,自然就没什么时间上学前班了。可是某小学据说教学质量好,更重要的是离“王老虎”的单位、唐老师的“托管班”近,所以“排除万难、争取胜利”那是必须的。非要上某小学总得有个理由吧,“王老虎”侦查到某小学是“游泳传统学校”,就跟人家吹牛他女儿游泳如何的好!你再吹的好,人家得信啊。“写几个字吧……”,估计人家是想用这个办法把“王老虎”打发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没写“大小”、“多少”、“上下”、“左右”,好像写的是“死活”、“取舍”、“输赢”、“腾挪”、“转换”之类的东西。字写的肯定不怎么样,因为现在还不怎么样!可那几个词恐怕是他学前班的孩子不会写,更不会懂的了。于是乎……“这孩子会围棋啊……”,就这样“王老虎”看准时机“打入成功”!

这是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围棋带来的好处!

正是都看到了学围棋带来的好处,老爸教的更认真了,我学的也似乎更主动了一些。老爸的围棋水平自称有1段水平,在我入段之后基本上就不肯和我下了。偶尔下上一盘,基本上是让7个很小心的下,在不伤害他老人家自尊心的情况下小赢他一点点。尽管这样,他一如既往的保持着“棋输理不输”的态势,那才真叫“鸭子上蒸锅——肉烂,嘴不烂”呢!

“王老虎”可以说是深得苏老先生的真经,那才是真正的做到了“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典型的棋臭瘾大型选手。他可以驾轻就熟的边写稿子边下棋,当然了在新浪围棋上其5到15级的“职称”波动也是正常的。



暂时告别“地下室”
(, 下载次数: 280)
唐老师那时候真的是特别的忙,可以肯定的说那时候他参与足球活动的时间、精力都要远远超过用在围棋上的时间。况且他还十分热衷组织、参与桥牌活动呢!记得是在1988年10月吧,终于有一天,由唐老师“主办”的当时沈阳第一个面向社会招生的围棋班宣告“停业”了。“停业”的原因似乎和当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所谓的减员增效、自谋职业、承包……这些“新名词”有关系。

“托管班”不办了,尽管家长们有意见、心存不甘,可最后“托管班”里的孩子们还是各奔东西、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客观的说经过四五个月的学习,在唐老师、于老师的精心教授下我们六七个孩子可以说已经入门了。特别是在“地下室”那个特殊的环境中,只要你愿意总会有人或是指导、或是开心、或是无聊的和你下棋的。经历这样的磨砺,我们个个还不都成了老手。

也许是因为我是唐老师教过的第一个孩子,也许是因为在“托管班”中我是成绩最好的学生,也许是因为当时爸爸妈妈的抱怨和请求……,唐老师在“托管班”“停业”之时将我托付给了黄老师。现在想来,当初若不是唐老师的介绍和托付,若不是黄老师的热心和爱护,我的人生一定是另外“一盘棋”了。

从“地下”走到“地上”,离开了唐老师的“托管”来到了黄老师的课堂,变化是相当大的。当时唐老师那“圈”内人称为“地下室”,黄老师那“圈”内人称为“灯光球场”。其实从“地下室”到“灯光球场”并不远,它们同在马路的西侧直线距离不过三四百米,中间只隔着省体育宫。要说“地下室”和“灯光球场”还真有共同之处。“地下室”其实就在市体委的一个室内篮球场的看台下,而所谓的“灯光球场”就在室外篮球场的看台下,看台下怎么就都成了围棋的活动场所了呢?

到了“灯光球场”对我来说发生了两大变化。在“地下室”的时候,六七个孩子当中我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去的最早,棋下的最好。到了“灯光球场”,黄老师门下的所有学生无论是在年龄、身高还是棋力上,无一例外的都成了我仰视的对象。我居然变成棋最差的了,心理落差那个大啊。

自从1988年的秋天来到了黄老师的身边,就一直跟着他学棋直到1995入段。可以说和黄老师学棋是我这辈子最幸运、最幸福的事情。黄老师的班上有好多孩子,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下一期我的师兄师姐们就要隆重登场啦。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6:24
黄老师“家”的成员们

上了大学之后才明白了一个道理:小孩子在一个既有比他大,又有比他小的环境中“生活”,对他的成长是有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好处的。在黄老师那里我显然是得了这个“便宜”。下棋找高手,是自然的了。同时,师兄师姐们和我比哪个不是“高人”,哪个不比我“文化”高啊。当然后来我也成了“高人”,就是我的师弟师妹还真没几个……

师哥师姐们在我输棋的时候给我鼓励,让我充满自信;在我赢棋时给我赞许,使我心存感激;当然我在和师弟师妹的相处中也学会了谦逊和忍让。总之,黄老师那里有安定、有友善、有祥和,孩子们共同分享着胜败的滋味、输赢的感悟,下着自己人生的棋局。

黄老师围棋队的具体成立日期,大家都记得不太清楚了。师兄说,最初的成员都是由各个区选拔出来,享受的是运动员待遇,每天是有补助的。这点让后来进队的我十分羡慕。黄老师的学生们,个个都是“有故事的人”,和下棋一样,棋风各异,特点鲜明。

大师兄叫魏昕,长的很秀气,学习非常好。我入队后不久,他就全家移民去了加拿大。我们虽然接触得不多,但大师兄的带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他的努力、好学,使得黄老师对他的离开万分遗憾。每到我下棋不认真,或者有人不努力的时候,魏昕的名字肯定会作为正面教材出现的。另外有件事是后来知道的:黄老师棋风大开大合,非常潇洒。1960年的《围棋》月刊上就曾提到当年的黄老师,“颇有古棋之风。”这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也都是攻杀极强,官子相对弱了一些。而魏昕师兄则自己找到了一本官子书,每天钻研,后来有人想借这本书来看,发现这本书被翻了无数遍已经破烂不堪,令我等不用功的孩子汗颜。

魏昕师兄离开的早,我心目中的大师兄就变成了隆威。隆师兄为人非常善良,脾气极好,甚至可以用“任人宰割”来形容。据说我小时候总是欺负他……(当然我自己是不记得了。)隆师兄心中有个遗憾:1990年有次开家长会,隆师兄老爸没空,奶奶去的。结果在会上,黄老师特意点名提到他和魏昕,说可以让孩子朝职业方向努力。隆威的奶奶不懂围棋,回家将这句话过滤掉了。那时隆师兄正面临升初中择校,知晓“伯乐相马”已经是半年以后的事了……如今隆师兄也当了围棋老师,有了自己的围棋教室。直到今天他都牢牢的记住了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你要是糊弄学生,学生比赛的时候就会糊弄你。”你说,在他门下学棋的孩子,是不是有福了。

隆师兄对我好是好,仇还是要记得的。有一次黄老师安排他和我下棋(让四子?记不清了)。其实让四子我是必输无疑,可是隆师兄不愿意被我纠缠想尽快结束战斗,于是布局刚结束他就给我下了一套,稍微复杂了一些的“扭羊头”。当时论水平,真要是认真一些还是能够看出来的。可是警惕性不高自然就被“牵羊”了,大龙愤死。仅仅四五十手,我就完成了从“热血沸腾”到“热泪飞扬”的全过程。输棋不要紧,问题是被“征”了二尺长,人丢不起啊。现在只要提起这件事,我就坚定的认为这是“人品”问题,是“素质”问题——当然这问题不是我滴。
(, 下载次数: 298)
二师兄金永焕,日后打入了黄河杯的决赛,也成为了名噪一时的辽宁业余强豪。

俺家大师姐脾气火爆,基本上班上所有人都被她教育过。尤其是大师兄……大师姐对我很好。我小时候淘气,到处捣蛋,她帮我挡住了很多麻烦。过去了太多年,很多事都淡忘了。但有一件让我至今印象深刻:黄老师的班距离学校很近,我一般都是下课以后自己走去下棋。晚上老爸来接我,骑自行车回家。但有一天他工作耽误了,我等啊等,他就是不来,大师姐就陪着我等。最后她也等不及了,就自己带着我回家了。一个14岁的小女孩,带着一个7岁多的小小女孩,两个人长途跋涉很久,终于找到家了。当时把我老妈吓的不轻,在没有电话联络的时代,老爸去棋校接我,却发现我已经不见了,估计他心脏病都快犯了。

还有二师姐,不知道你还记得吗。你曾送给我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你有着让人羡慕的年龄……”这句话一直是老爸拿来鞭策我的台词,而那时你不过是一个比我大四五岁的初中生而已。如今因为隆师兄的努力,基本上大部分的朋友都联系到了,就只有你,好久没说话了……

还有位后来转到黄老师班上,按“辈分”是俺大,但俺“白白”叫了他很多年二师兄的王传海。他呢,是个特别逗的人。脑子里笑话无数,下棋的时候只要不在黄老师视线范围之内就开讲,再附送肢体语言……基本上和他下棋就是小品节目快乐十分。快乐嘛总会很快过去,大多数演变的后果都是“快乐十分钟”,很快就被他吃光了认输了事。下完就哭,哭完了再找机会和他下棋,成为了我一段时间内的常规动作。后来想了想,在“地下室”那么多年和他下了很多盘,可是很久都赢不了他。因为啥呢?他的盘外实在太厉害了?还是我不够认真?

当然啦,小孩子嘛,都是有过糗事滴。王传海也不例外。有年省比赛,第一轮他下了10分钟就结束战斗。结果被一向和蔼可亲的黄老师直接拎着耳朵拉出了赛场:“你看看有谁这么快结束?!你就站在门口看着别人下棋吧!”话说黄老师对我们最大的惩罚就是罚站了,以后将会慢慢道来。结果王传海筒子在外面一直站到了全部对局结束。他的内心独白是:哼,你们别得意,等以后我都能赢了你们。有了这种斗志,最终王传海筒子成功的以10胜7负第25名光荣的定为省初段。由此可见,他虽然是黄老师班里唯一一个一直因为下棋态度被骂的学生,但和蔼的黄老师罚站这一招还是出了效果滴。

以我的经历来看,与其说围棋学的好的孩子都是聪明的(是不是有“王婆卖瓜”的味道),不如说学围棋会使孩子变的更加聪明,重要的是这种聪明体现在他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对待事物的态度上。和我一起学围棋的孩子就没有学习不好的……,他们之中就有清华、北大、吉大、第二军医大……等大学的,中途不学围棋的几乎都上了重点初中、高中,还有所谓“超常”班的。对了,最让我兴奋的是前段时间找到了一位既是小学同班同学,又是“地下室”中淘气伙伴的臭小子。这小子棋没下过我,可学习比我好。重点大学毕业后在海关当了“兽医”——边境检疫,他承诺以后我养狗,检疫、防病、治病的事情他都负责了。不过表忠心是没有用的,他照管我的狗,我还是要管理他这个人的,绝对不会给他翻身的机会啦。

PS写这期内容的时候,曾经和隆师兄聊了很久。完稿时师兄先审了审,结果看完之后大怒:“小驴,你怎么能把我小时候的外号给写上去了?!这让我以后怎么带学生!快点删掉!”小驴嘛,自然是驴脾气,怎会轻易就范:“人人都有外号啊,我的外号都快有一个班了,老爸嘴里是小驴,班上大师姐是金庸迷,俺就变成了小傻姑。又怎么样嘛。”结果王老虎筒子从中调停,让俺不要和大师兄生气。故而删掉了文中的外号,但有了这段PS。至于这外号为啥会引起大师兄这么大的反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问他啦。
(, 下载次数: 315)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6:33
父亲们的较量

上篇说到了我的师兄师姐们,这次就让其他“大人物”隆重登场吧。

围棋班里孩子们下棋,怎么着也不是一件能让人始终能保持心情愉快的事情。有对手、有压力、有要求、有目标……,总要求孩子进啊、取啊,大人们就不知道孩子有时候有点退啊、舍啊的念头是“人间正道”?要不那围棋才是白学了呢!可是貌似担负接送孩子们学棋的大人们就不一样了,参与也好、竞争也罢,学习也好、斗气也罢,大多数情况下愉悦都会毫不掩饰的写在脸上。别看是儿童、少年围棋班,实事求是的说最活跃的倒是那些在百忙之中参与“教学”的父亲们。接送孩子学围棋的“重任”大都担父亲们的肩头,其实大多数情况并不是他们多么主动的要完成一项任务、承担一份责任,而是因此他们给自己想玩、能玩找到了一个颇有些“神圣”的充足理由。

围棋班里并不是看不到孩子的母亲,只是她们确实只是履行接送的职责,至于参与“教学”的更是没有的了。有意思的是,好多孩子上学、放学早就不用接送了,做家长的也懒得接送。可是去围棋班就不一样了,乐此不疲。孩子去、父亲去;孩子由于学校或身体的原因不能去了,父亲也要去!注意,他们可不是去请假的。

在围棋班里孩子们总会“论资排辈”、“排座次”的,但是“被窝里伸出一只脚——你算老几”这样的问题对他们、对他们的家长都是不存在的,不用老师说谁都知道自己是“老几”。知道归知道,可都是“肚脐眼里灌汤药——心服口不服”。孩子们之间不服气是“炸麻花的碰上搓草绳的”,通常是心里较劲棋盘上见高低。可是大人们就没那么含蓄了……。

孩子们下棋,大人们闲不着也得过瘾啊。大人们都知道要求孩子下棋时不要说话,可是他们自己下棋要是不说话估计那乐趣也就打了折扣。说话的内容当然是离不开围棋的了,要是说的具体一些呢,那就是拐着弯儿的表扬自己贬损别人……。

张扬的——“我儿子管你儿子,我管你,正好!”
露骨的——“我儿子管不了你儿子,我管你啊!”
含蓄的——“回家跟你儿子学的不错啊,涨了啊。”……

王老虎自己总结说:他们的作风是表扬与自我表扬。他们的原则就是“老子下棋——动手又动口”。说来也怪,王老虎虽然“好好学习”了,可是那么多年就是不见“天天向上”。在围棋班的棋盘前他通常都是扮演“被教育”的角色,好在他确属棋臭瘾大型选手,重在参与、重在过程。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他那棋也不是白输的。他输棋事小,要求我为他“报仇”事大。标准的说法是:“我输给**他爸不要紧,只要你赢**就行了!”
(, 下载次数: 293)
那时候王老虎常常切磋的几位对手中,孙志刚老师的老爸是他无法撼动的敌人,和隆威师兄老爸负多胜少。胡硕他爸爸最认真,下了棋之后复盘那是必须的,不过被教育的对象通常还是王老虎。唯一和王老虎旗鼓相当、不分伯仲的要算是大师姐的老爸了,他们俩见了面只要有时间总是要“切磋”的。大师姐的老爸和我的老爸性格很像,也是火爆脾气,两个女儿也都不幸遗传了这一点……。让我记的更深刻的是,大师姐的老爸在教育孩子上的一个“特色”。

那时候有个电视剧插曲叫做“好爸爸坏爸爸”,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旋律能哼唱几句。“……我有一个好爸爸。做起饭来锵铛铛……;洗起衣服嚓嚓嚓……;高起兴来哈哈哈……;打起屁股啪啪啪……;哪个爸爸不骂人,哪个孩子不害怕,打是亲来骂是爱,哪个不是好爸爸……”

或许是因为这首歌歌词不符合当代教育理论,不够尊重人权,现在基本已经听不到了。可是我一直认为歌词说的是事实,歌词中的爸爸就是王老虎,打起屁股被打的啪啪啪的就是我……。或许是因为这首歌让我不断的原谅了他的一些“暴行”,或许是因为这首歌温暖、融洽了我们父女之间的亲情。

所以,问题倒不是打不打孩子,而是你要给孩子自己一定的空间和维护他们的尊严。王老虎筒子,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我小时候怎么皮,怎么闹,即使他已经脸色铁青,身体僵硬,但仍能做到在外面给我留面子,脸上保持着皮笑肉不笑的表情。这一点直到今天我抨击老爸打我时,还有很多叔叔、老师们为他辟谣:你老爸怎么能打人啊,他对你多好啊……那种感觉真是,我太冤了!王老虎的神情,只有我看得懂啊。一看到他脸发青,我就意识到,完了,今天闹的有点过,回家轻则没有娱乐时间,重则屁板子伺候。小孩子好面子,只要王老虎不在众人面前动手,我也每次都能够做到大义凛然的坐到老爸自行车后座上受训,绝对不哼哼。这也成了我俩之间的一种默契。所以呢,当有一次老爸没忍住,在众人面前对着我的屁股飞起一脚时,我觉得自尊心严重的受到了打击,当时和老爸绝交了好几天。而且“记恨”了20年,至今仍想起来就要和老虎理论一番。

大师姐的老爸当时显然“不懂”这个道理,忽视了这个问题。在围棋班里,在众人面前,大师姐的老爸常常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了。所以,大师姐虽然天赋很高,棋下的也很好,但却中途放弃和这个问题也有一定关系。

年纪慢慢大了以后,懂的东西多了,底气也足了些。于是与老爸之间这样的对话也常常出现:

——王老虎,你知不知道孩子需要表扬,要经常的表扬,孩子才能更快进步!
——这个教育方法是对的,孩子确实需要表扬。但对你不行。
——为啥?!
——教育这个事情,要因人而异。对你,隔三差五的打还不思悔改呢……

每次说到这里都有些卡壳,接下来有些无言以对。因为自己还算有个清晰的形势判断,虽然不服气,但很清楚老爸对自己孩子看的真是很透彻。倔强的苏小驴不打还真是不行,真淘啊。很感激俺有个在20多年前就能够做到因材施教的老爸,真的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老爸的骄傲,借用一句看过之后就泪流满面的话:“如果要给父亲颁一个奖,我希望自己就是属于他的那枚勋章”。

现在有时教棋,也会面对各种不同性格的孩子,但作为他们的大“家长”,给予孩子们绝对的尊重,找到孩子们的优点,经常表扬他们,是我一直在努力做好的事情。

忍不住还要再说一遍,“好爸爸坏爸爸”那首歌真挺好的。每次见到王老虎少不了要来上一段“重唱”呢!
(, 下载次数: 303)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6:37
在“灯光球场”的日子

(, 下载次数: 289)
我想灯光球场一定在某一段岁月中曾经有过自己的青年时代,灯光球场曾经承载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也给予过这座城市以荣誉和欢笑。当然了,她一定更多的珍藏在体育、篮球爱好者们用青春编织的记忆中。现在想来挺有意思的,篮球场好像就从来没有过篮球比赛。在我的记忆中“灯光球场”在那段时间活动偶尔还是有的,大约就是秧歌活动、附近小学校的活动、拳击比赛什么的。有意思的是,或许灯光球场得地理位置好、知名度高,那附近的经常会集聚着一些人“开会”交流着什么,“讨论”研究着什么。那场景比较神秘,有点像电影中的“接头”。后来才明白,原来这就是那个时代“传说”的“找缝”、“对缝”啊。

其实就是灯光球场老了,老到了“门前冷落车马稀”快被人遗忘的程度了。“双轨制”经济下,灯光球场“下海”了。或许正是看台下二三十个学围棋孩子的学费(当时“灯光球场”有两个围棋班,一个是黄老师的,另一个是徐老师的),在证明着它的价值、延续着它的生命。之前提过在此之前孩子学围棋是不交钱的,还有补助……。能不能说,我、我们这一代是市场经济下产生、培养的棋手呢?

这里要给我“帅呆”了的黄老师先来个简单介绍:黄老师名成俊,1982年定为职业四段,在围棋天地2009年的合刊里有个栏目叫职业界趣话,黄老师的名字出现在了最年长的职业棋手一栏中。黄老师在东北的棋坛鼻祖地位这里不细说了,不过俺黄老师最有趣的是,人家得意的不是围棋水平,倒是对自己的象棋造诣更为自信。对于职业棋手来说,下个车轮战不算什么,不过黄老师的一对三就不一样了:一般我代表围棋小队员坐在中间,外来的象棋和国际象棋小朋友一左一右坐在两边,三个人憋的脸蛋通红找机会赢棋,黄老师抱着个大水杯指点江山还觉得俺们下的太慢……俺曾经问过黄老师,对自己三棋水平的评价,老爷子说,象棋肯定是最好的,围棋其次,国际象棋也就是业余5段吧。

这样一位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在金庸武侠小说风行的年代,东北的棋迷们终于在书中找到了一个与他个性极为相似的人物——黄老邪。这一雅号一传十、十传百,可能有人不知道黄老师的名字,但一提黄老邪在“关外”那可就是如雷贯耳了。
隆威师兄直到现在还记得,灯光球场没有热水,黄老师每天都骑个破自行车,车把上跨着个热水瓶来上班。那个时候经济环境不算好,黄老师又喜欢喝茶,买不起好茶就买些如今看起来就是茶渣子一样的茶叶泡水喝。小时候就看着别人碗里的饭香,黄老师的玻璃茶杯我自然是不能放过的。溜茶根是我每天的必备科目,也想当然的觉得这是最好喝的茶水。多年下来,这直接导致我对茶水的品鉴能力还不如王老虎的围棋水平,龙井、乌龙,啥好茶都不如黄老师的茶渣……

在“灯光球场”我的“地位”低了,可是却得到了更多的关心、爱护和照顾。我常常溜出教室跑到灯光球场里面去跳台阶、捉蚂蚱、捕蝴蝶,走在最高的台阶上玩平衡。除了前面提到的各位师兄师姐之外,其他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师兄们,也都很宠着我。小时候喜欢逮蚂蚱,但自己不敢动手。师兄们就找了个破饭盒让我捧着,大家去帮我逮。结果黄老师喊我们去下棋,我把饭盒藏在厕所里。下完棋一看,蚂蚱胜利大逃亡了。嚎啕大哭着回去,心疼我的师兄们就马上跑出去继续逮蚂蚱了。
(, 下载次数: 329)
在“灯光球场”那段时间里还有一件事情会让我永远记得的,幸福啊。1989年的春天,黄老师领着他的这些孩子去北陵公园游玩,大大小小近二十个人。当初是什么“名目”去的北陵公园不记得了,都玩儿什么也不记得了。可是这件事情怎么也不会忘的,一来有照片为证,二来即使我记不住师兄师姐还帮我记着呢,他们嫉妒啊。那次活动留下了一些照片,“全家福”是一定要有的,可其它“变化图”也是有的。留下的那么多照片中有一张是特殊的,是仅仅属于我自己的,是黄老师抱着我照的。据“考证”,在所有师兄师姐中那么多年还没有谁有过这种待遇呢!隔段时间当我面对这张照片的时候,总免不了会眼睛潮湿几近唏嘘起来。

黄老师训练班上的学棋模式,是拉帮带。一开始我大都是和各位师兄们学棋。小师兄们教我,大师兄们教小师兄。之前提到了王传海师兄、隆威师兄,虽然在俺儿时的记忆中都曾经留下过“阴影”,但也反证了一点:他们是常常给予我教导的“小老师”。王传海师兄与我下的对局应该是众师兄里最多的,也许是下的太多了,敌人才想着用笑话来快速解决我吧。怨念……黄老师有空就选择当天的一盘训练棋进行讲解,大家围在一起里三层外三层的观看。讲完,就下课了。这也使得我们都非常珍惜每一次听黄老师讲棋的机会。也同样珍惜看别人对局复盘的机会,因为:“了解别人的问题,可以保证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小时候,这句话一直是老爸常用来教育我的语录。说实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他这句是为了能够让我安心听讲用来“稳定军心”的。以后回头想想,还真是有道理。因为这样的学习环境,等于让我很早就懂得了知己知彼的道理。了解了身边的“敌人”们的棋风特点……很快,我也第一次上了战场。

1988年,学棋后不久我有了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机会。仗着超级无敌厚的脸皮,我完成了空前的7连败。到了第8轮,在场外热切盼望着我能以赢一盘给首次比赛划上完美句号的王老虎筒子,等到的还是我输棋的消息。不过这盘下完数棋了,黑棋168子。事后怎样“研讨”的过程忘记了,但王老虎筒子精心记录的棋谱(局部)和“批注”却保存了下来。如今来看那个局部确实“有棋”,可一个学棋半年多的孩子是不可能做出来的。只是老虎希望小驴开和的心思太迫切了,一堆鸭蛋回家的结果让他无法正视……所幸,这鸭蛋人生很快结束了。小驴上学以后,水平大涨啦。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6:45
学围棋的孩子上学
(, 下载次数: 297)
前面说过拜中日围棋擂台赛的声势,托围棋文化的福分,虽然我既没有上“学前班”,也没有满七周岁还是混进了爸爸单位附近的小学校。按说我这么个在“各个领域”腾挪、转换过的“散仙”,冷不丁儿进了教室是很难适应的。但是开学前几个月的围棋学习,至少让我练就了同龄孩子少有的“坐功”。所以“布局”阶段至少没出“恶”手,尽管老师很早就敏锐的发现我在课堂上不够“老实”……

学过围棋的小孩,通常在小学一年级的文化课学习上是有优势的。小学课程中那些浅显的东西对已经通过围棋训练,初步有了逻辑、形象思维的孩子来说是个很轻松的事情。简单的说,他们对数的概念已经建立,个位的加减不成问题,十位的加减也知道,百位的数字概念也不陌生。最重要、最可贵的是通过围棋的学习,这些孩子甚至可以说已经不自觉的、朦胧的建立了一些哲学的观念。

学围棋的孩子哪个不是天天演习输赢,日日面对“生死”的,抗打击能力强就是生命力强啊。说句题外话,眼下患自闭症、性格孤僻、容易郁闷的孩子似有增加的趋势。但是我敢说,一个从小学过围棋(或其它带有“生死”、“输赢”游戏)的孩子是不会轻易就逃避、认输的。因为他们懂得形势分析、知道转换腾挪、能够建立“卷土重来”的信心并付诸行动。

上学没几天课堂的新鲜感就没有了,书桌前哪有棋盘前自由啊。每天就盼着早放学,好到“灯光球场”去玩。其实那时候老爸也看出来了,学校那点东西太简单了不足以充分调动我的学习积极性,他也想继续用围棋来消耗消耗我旺盛的精力。可是刚入学,当学生的我总要向同学们“看齐”啊,老爸当然也就不敢轻易造次,有啥“不轨”的想法了……

入学一个多月之后,王老虎筒子的机会来了。区里举行“三棋”比赛,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学校是怎么让我去参加的了。反正继上次闪亮登场后怒掏8连败后,我这次就是稀里糊涂的一个劲的赢棋,还打败了比我高几年级的学长,矫健的获得了第一名……。当了冠军的我丝毫不感到兴奋和骄傲,也许真就是赢的太容易了。不过事后学校体育老师的话让我很是高兴,表扬、夸奖的话没意思,有用的是他说让我坚持学棋,有问题可以找他解决。感到自己有地位了,受重视了,与众不同了……。老爸知道了之后充分“发酵”了我那本不足一提的战绩,实施了自己的计划——打着体育老师重视、围棋老师要求的旗号,借着要为学校、区教委增光的幌子,在他的强烈要求下班主任不得已给我的文化课“打折”了,下午可以不上学了。没费什么口舌老爸的“阴谋”就实现了,重要的是他也多了些去下棋的机会。从那时起,直到小学毕业,我几乎就再没有在学校上过下午课。同时区里的围棋冠军就没有旁落过。

班主任同意我下午不上课,主要还是给体育老师“面子”。而体育老师的热心还在于由于我的成绩不但给学校挣了“面子”,甚至给区里也挣了“面子”。当然体育老师的脸上自然也是有光的了,据说当时“三棋”比赛的成绩还是学校和老师的考核内容之一。体育老师的“面子”要给,班主任老师自己的“面子”更要自己维护了。正因为这样,老爸和班主任老师之间的关系几年之中一直没有达到“战略伙伴”的水平。(这段写的有点绕口令了……)

班主任老师同意我下午不上课是有一定损失的,一来那个时候学生上辅导班老师是可以有一份收入的,二来我的每次考试成绩若达不到全班平均成绩以上还会影响学校对老师的评定,这就是个既有“面子”又关乎“里子”的问题了。为此老师专门找王老虎谈话提出了要求,我的每次考试分数必须在95分以上。他当然是无条件的、阳奉阴违的接受了老师的要求……
(, 下载次数: 296)
现在经常会有人问我,小孩子学围棋每天需要多少时间……。这个问题我实在很难给提出问题的人一个满意的回答,因为它缺少了必要的前提——学围棋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在我开始学习围棋的几年中,不要说我没有想过“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标准”,可以肯定的说王老虎也是不曾想过的。开始我愿意学一是好玩,二是多了许多“自由”,三是满足了虚荣心。至于老爸的想法我分析也和我想的差不到哪去。

说句老实话,一二年级的时候即使我下午就去了围棋班,在三点之前基本上也是没怎么认真下棋的。因为在那个时段“灯光球场”或“地下室”里下棋的人虽然很多,但往往只有我一个小孩。我不找别人,别人是不会找我的,而我又乐的自在。当然老师还是会给我布置一些“定式”、“死活”作业的,不过在记忆中那些作业我好像从来就没有认真对待过……。当然也不知道“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的道理,倒是乐得接受一些“软柿子”的挑战……。那时候夏天通常要到晚上七点左右结束训练,到了冬季天黑的早五点左右我们就收拾棋具、打扫卫生了。回到家里之后,要做的自然就是吃饭、给同学打电话询问老师留的作业、写作业了。虽然睡觉的时候最晚已经八点多了,可还是挺愉快、挺轻松的。

凡事总会进步、变化的。年级长了、棋力长了、虚荣心长了,与此同时老师留的作业也“长”了。更要命的是老爸开始认识、考虑“学围棋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标准”,我“被野心”了。这直接后果就是,假日里全家同行游玩的日子越来也少直到没有了。游泳、滑冰那得老爸高兴,他认为我需要了才会进行……。一句话,一天只有24小时啊,时间不够用了。

王老虎同学想到了解决的方法,而且还是有理论支撑的。他认为:如果我用60%的精力就可以在学校的语文、算术课上得85分的话,就没有必要用90%的精力去得95分,况且就是用100%、200%的精力也未必能够保证得100分。所以,文化学习上能得85分以上就可以了。在这个问题上“王老虎”还真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这样要求我的,这样一来,“王老虎”满意了,老师不高兴了。老师心里十分明白,只要我认真对待考试,分数肯定在全班平均成绩以上。因为大多数同学不会的题,我都是会做的。(这里要补充一句,大多数同学会的,我倒是经常错,因为马虎……)

就这样,我的大部分时间课余都被“围棋”吞噬了。小学期间,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无一例外都是早上去上学时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完成的。没办法,一来省时间,二来学围棋的孩子就是记性好!(吹牛一记)记不得从哪年开始,王老虎也布置起了家庭作业,无论多晚都要做完他预先在棋盘上摆好的若干死活题。不做完是不允许睡觉的,为此家里“夜半三更”时常发生“火拼”事件,这点以后也会常常提到……。

马克思曾说过: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只要你曾经专门学习过围棋,或喜爱这项游戏,你就一定会对马克思这句话又深切的感悟。棋艺的提高,没有时间的推移、积累,就不可能有“空间”的突变——入段。况且围棋规则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时间换空间的体现。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6:50
苏小驴开始攻山头啦

开篇写这期题目的时候想起了一句歌词:“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的向上爬……”。无论是当时无忧无虑唱着“蜗牛与黄鹂鸟”,还是从歌词的语境看“背着重重的壳”都不是件轻松和愉快的事情。可是如今想一想人家自己背着蜗居,执着、踏实的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肯定是充满自信、不缺少快乐的。要说学棋的过程就像是打仗攻山头,还真和那认真分析了形势,做出了正确判断“等我爬上他就成熟了”的蜗牛有点像。不过蜗牛是自觉的,而小驴是要套上“笼头”的。

怎么也没想到苏小驴今儿也玩儿起了“想当年”,不过咱可比不了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所以这想当年还真不是个容易的事!翻箱倒柜的找到了老爸以前积攒的成绩单、秩序册、运动员证件,甚至包括当年刊载相关消息的报纸,然后我再按照时间顺序一点点整理。记忆的碎片在整理中有些残缺的拼接了起来,虽然不那么清晰、连贯。

上小学后不久,苏小驴同学开始崭露头角,拿下了区里冠军,成为了老爸和学校谈判可以只上半天学的砝码;到了市里比赛,第一年参加小学组,矫健第二名。第二年直接参加初中组,斩获季军。这一时期的历次比赛,老爸都工工整整的画出积分循环的表,然后将成绩录入。在那些已经泛黄的秩序册上,当时“干掉”我的人名字下面,都有一条粗粗的黑线……这些人成为了老爸给我设定的假想敌。名单都有谁呢,小学组是二师姐杜娟,到了初中组是我的大师姐和升入初中后的二师姐……现在回头看看,这不就是典型的“窝里斗”嘛!

小学三年级开始,苏小驴同学称霸沈阳市少年女子棋坛,甚至已经对男孩子们造成一定威胁了。只可惜大师姐不是我战胜的而是她不学了,没给我留下日后吹牛的机会啊……。同时发现,打那以后市内所有比赛(教育、体育、社会方面)秩序册几乎都找不到了。本想质问王老虎为何工作不认真……,人家只是轻描淡写的回应了一句:还记那些有用吗?当时没反应过来,事后一拍大腿——明白了。敢情我已经成功的抢攻下了一个“山头”,要打出辽宁、杀向全国了。再去翻翻其它保留下来的比赛秩序册,看看更多的名字下面出现了黑色粗线……。要知道那可都是些当年的、今天的,绿林好汉、江洋大盗、英雄豪杰、卧龙雏凤啊。

1990年,我第一次走出家门远赴嘉兴参加了“红梅杯”全国协作区少年棋类赛。如今看来,老爸不过是秉着带孩子出去游玩的心情,拎着我这只小菜鸟出去见世面的。因为比赛成绩说明了我的围棋水平实在是相当不咋地。据王老虎回忆儿童女子组不过34个人,而我幸运位居二十名没有垫底。井底之蛙算是知道有比井口大的多的天了。翻看秩序册,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仇丹云、闵娜、袁卫红等等。还有一位当今红遍围棋界的美女棋手毛昱衡(当时秩序册上的名字是毛佳君),当时赛场上很多人说她是个小天才,记得好像当时《围棋天地》的某一期的封面上就有一张她的照片。

顺便说两句,在嘉兴和我们住在一个房间的还有如今已是象棋大师的金海英姐姐,那时金海英好像不过十二三岁的样子。王老虎知道自己围棋不是一般的“臭”,在嘉兴没敢“菜篮里装猪伢——漏手漏脚”。可能是自觉象棋水平还可以,惦记着“壁虎子掀门帘——露一小手”,于是乎邀请金海英不时来上一盘。现在想来要么是海英姐姐给他面子,要么就是海英姐姐老师拉了他一把,否则连平局都没有。这些是老爸日后自己提及的,我那个时候印象深刻的是,金海英姐姐的教练,因为没带刮胡刀,自创两枚硬币夹胡子大法。每次看到都让我感同身受觉得浑身疼痛,甚至日后还曾经“阴暗”的想过,要是哪次老虎同学让我效法一下,我可就什么仇都报了。嘿嘿嘿嘿……
(, 下载次数: 289)
那个时候老爸老妈的工资都不高,但买火车票(那个时候坐火车在我眼里还是个稀罕事),报名参加比赛,这些钱他们都是舍得花的。老爸有句常挂在嘴边的话:“钱要花在刀刃上,该花的多少都不能省,不该花的一分也不能浪费。”结果如此有大局观的老爸却在嘉兴下了步“问题手”:1921年8月2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完成了大会议程,签署制定党章,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么有观看价值的景点——是要收取门票的。老爸作为17岁就入党的同志,因为门票放弃了带我进去受教育的机会。这件事他一直耿耿于怀,后悔了N多年……

前几天上海市升段赛我去做裁判,一个孩子总是在叫我去数棋的时候就开始哭,不管输赢看到我就哭。升段赛的要求是7盘对局要赢5盘升段。这孩子一直哭到了最后一盘,输掉,4胜3败功亏一篑。真正确定了失败,这孩子哭的更伤心了。我看着揪心啊,他是最后结束的一盘,我就在旁边安慰他。结果负责赛场纪律的一位老师跑过来教育我,你这样不行,做裁判要冷血!我想想,她说的是对的。只是,这孩子就像是小时候的自己,这次攻山头的行动宣告失败,哭是难免的……

嘉兴比赛结束的仪式我就死活没去参加,记得因为王老虎让我去我不去——以我“抽泣”结束了“争执”。想想当初为什么就坚决不去呢?自己下的不好?没得名次?都很正常的啊!虚荣!要面子!不好吗?挺好的!要是得了二十名还惦记着回沈阳能当第一那还能有什么出息?!说到底,下棋的孩子都是好胜的,攻山头其实也都是自愿的。

下棋是项很客观的游戏,两个人面对面厮杀,总归是要分出了高低胜负的。可以说每一个下的不错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手上都攥着很多“冤魂”。大家聊天时出现的话题就是,当年我赢过谁谁谁;谁谁谁是菜鸟,是俺滴手下败将……“过五关斩六将——气概非凡”说起来牛啊。可当年的过程绝对不是美好的,生活早早的就充满了竞争。孩子的胜负不仅牵扯着老爸嘴上的咬合肌和脸上的表情,关系着老妈菜篮子,甚至还直接决定了家庭中的“恩格尔系数”。不过这个“恩格尔系数”低了可不是什么好事,非但不是富裕的标志,倒是相对贫困的表现。学经济的肯定说我这个理论是歪理邪说,可你要是问问和我同时期学棋的人和那些当年陪着他们走南闯北的家长,就知道我说的是不错的了。这些家长中曾经自发的评选”出过类似“模范”、“优秀”乃至“天下第一”的爸爸、妈妈、姑姑、姨妈……,当时这些爸爸、妈妈、姑姑、姨妈……往往在次序册上还有着“领队”、“教练”的头衔呢。虽说这些“评选”不过是非组织活动,但还是有相当影响和榜样作用的。他们的先进事迹有辞职、病退相伴、自带炊具赛地造饭、打地铺、学习训练驻地打零工……等。

爬坡的艰辛已经不用多说,还要加上心理上的煎熬,那感觉……所幸我有位好老师,一位虽然急性子但发脾气还算能够做到收放自如的老爸。在我痛苦的时候拉了我一把,在偶爬的很舒畅的时候又踢我几脚,让我可以到如今还有吹牛的资本。当然了,走麦城的经历也不是没有的!

蜗牛——快乐;驴——痛苦;上山之中——

走麦城?不告诉你!
(, 下载次数: 301)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6:54
追星之旅
(, 下载次数: 312)
学棋后不久,挡不住王老虎的旁敲侧击加各种刺激,我喊出了:“长大以后也要当九段!”的豪言壮语。我想这也应该是每一个下棋的孩子心中的小“秘密”,当然这个“秘密”早已经从他们手中展开的折扇、身上的T恤、随身携带的棋具和棋书昭告天下了。回首往事,套句定式语言真是——痛并快乐着啊!痛多一些、快乐多一些?

我们这批80后的棋手,人生中的第一个偶像应该都是聂卫平九段吧。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来父亲恐怕都是个棋迷,中日围棋擂台赛就是他们从门外汉转变为棋臭瘾大爱好者的历史原因;二来我们开始学棋的时候,“聂旋风”仍然是横扫千军的态势,崇拜的心情自然就油然而生了。在第四届擂台赛上,聂老执黑2目半输给羽根泰正九段时,我的心也跟着碎了……。老爸还记得直播结束后,(很怀疑自己是否看懂了)看着我难过就鼓励我给聂老写信。信的大致内容就是:聂老您别难过,我以后也要当九段,给您报仇!那个时候聂老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棋迷写来的信,估计用麻袋装也要好几个袋子了吧。老爸对能够收到回信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估计他是希望藉由这个手段来激励我——当九段嘛。没想到,在1989年春节后,我真的收到聂老的回信啦!!!上面写着:苏甦小朋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聂卫平。激动的我……现在回想起来仍然热血沸腾啊。

我的另一位偶像是芮乃伟九段啦。芮乃伟九段的棋力就不用说了,最关键的是平易近人、字写的还非常漂亮。赛场上她经常穿的是老式平底布鞋,用那个时候的流行语就是:“很有范儿”。我们这批人当年大都穿过的一件T恤,上面“行云流水”四个字就是芮乃伟九段的手迹。翻看家中的相簿,可以看到赛场内外“行云流水”陪伴很多孩子,陪伴他们“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当年虽然很崇拜芮乃伟老师,但就是胆子小,其实有几次和她同在一个车厢,还是不好意思上去和偶像说说话。怎么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呢?没想到唯一一次和芮乃伟老师对话,是因为意外促成的。一次比赛坐卧铺出行,一停车急性子的老爸就蹭蹭蹭下车了。我立马跟上,结果挂在衣帽钩上的奖状袋子忘了拿。我在站台上跳啊跳啊伸长脖子往车里看,看看有谁经过自己的铺位(还是懒哪,就是不肯自己再回车里)。这时候刚好芮乃伟老师出现了,我一着急大喊一声“芮乃伟……”。等芮老师很亲切的拿给我了以后,我转身就跑了……,突然想起、完了,怎么没叫老师啊!直接就悔的脸红脖子粗,实乃人生一大糗事啊!
(, 下载次数: 295)
第一次近距离的看到日本职业棋手的机会,是在1991年5月,第十九届中日围棋对抗赛在沈阳进行。中日围棋对抗赛可以说是见证中国围棋快速成长的一个历史舞台。该赛事始于1960年,是在陈毅元帅和松村谦三的共同倡议下,以濑越宪作名誉九段为团长,多位著名棋手组成日本围棋代表团来我国访问,这是解放后的第一个日本围棋代表团,日后形成传统的中日交流赛事。1960年只有王幼宸和刘棣怀赢了一局。(分别执黑战胜濑越宪作和濑川良雄)当年的总成绩为2胜32败1和。也许是之后的交流战绩双方差距日渐缩小,开始渐渐有了“对抗”的味道,中国棋手获胜的盘数越来越多。比赛名称开始由“交流”转为“对抗”。再加上后期因为中日围棋擂台赛的关系,该赛事慢慢开始转变为年轻棋手之间交流的平台,我想这也是如今很多文章都说这是青年对抗赛的原因。1992年进行了第二十届比赛,就此落下帷幕。

在沈阳进行的第十九届对抗赛,日本代表团的成员如下:森山直棋七段、中小野田智己五段、柳时熏四段、有村比吕司四段、榊原史子三段、关山利道三段、宫崎龙太郎三段、中泽彩子初段。中方代表团成员:张文东七段、吴肇毅七段、丰云七段、康占斌六段、邵炜刚四段、常昊四段、刘菁三段、刘钧三段、朱燕铭三段、周鹤洋三段、付力三段、李予川二段、孙志刚二段、史鸿仪二段、王存二段、回敬辰二段、刘涛初段、杨爽初段。(以上全部为当时段位)这些职业棋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森山直棋,一来当时看秩序册,他的名字有个“棋”字。(貌似这理由有点牵强)二来,他当年在赛场上的眼神十分犀利,很有压迫感。穿着西装对局的样子气场强大。那次比赛他的成绩也很强大,七连胜!那年的总战绩中方35胜20败1和获胜。

小时候都是看翻译过来的日本围棋书,自然对于日本棋手有着强烈好奇感,为了看懂原版书,老爸甚至还带着我去上了成人的日语学习班。这个留待以后再讲。所以呢,当老爸拿着记者证假公济私带着我去看比赛的时候,我就想哈哈——我刚学的那几句日语是不是有了用武之地?虚荣心再度爆棚中。有个这个因素作支撑,趁着比赛休息间隙,就溜进了日本棋手的休息室。记不得室内的日本棋手在做什么,反正俺直接就“冲”到刚刚夺取第12期女流鹤圣战冠军的榊原史子三段(当时)面前,很自信的用日语对她说:“请您和我下盘指导棋。”榊原史子很爽快的就答应了,还引来了几乎全部日本棋手的“围观”。“对局”后她还带着我在赛区到处溜达,依稀记得自己的日语好像派上了一点点用场。后来老爸将拍的照片邮寄给榊原史子,很快就收到了她的回信……。这应该是我围棋生涯中第一次的“国际赛事”,貌似也是最后一次……。一直觉得优秀的棋手应该是浑身散发着特有气质的人,这也许就是这场比赛深深印刻在一个9岁孩子脑子中的记忆。
(, 下载次数: 318)
老爸十分遗憾我的万年老二战绩,扬言要在我60岁的时候举办一个老年比赛,争取让我“拿个”冠军。这样有了全国儿童冠军,又有了全国老年冠军岂不圆满?写到这里灵光一闪,应该建议老爷子举办国际老年比赛,那要是拿了冠军,这人生官子收的岂不是更漂亮……

开始连载“苏小驴”,有时候对我来说是个痛苦的回忆,因为自己小时候说了一大堆的豪言壮语都成了“假大空”。想把自己“剁成”九段未果,止步在二段实在汗颜。16岁后回到学校重新读书,再没有下过段位赛。曾经想过,要是自己继续下棋,人生会是如何。会不会有和偶像对弈的一天,或者是真的成了九段,完成心愿呢。

谁在年少时没有自己的偶像呢?又怎么能没有偶像呢?

PS:4月12日我的恩师,黄成俊老师在沈阳过了70寿诞。没能赶回去贺寿,心里郁闷了很久。黄老师是俺心中永远的大“星星”,也在这里祝黄老师身体健康,永远开心!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6:57
一根桩上拴俩驴

有孩子学棋的家庭,父母都会自觉不自觉形成明确的分工。各自有自己的“定式”——负责的事情各不相同,管好自己那一摊;走着不同的节奏和次序——既在内部有各自的“调子”,又在外部区别他人。只有这样“这盘棋”才有的下,才能下的长远,下出成绩来。当然了,“分工”也好,“调子”也罢,都是要根据“棋手”的风格而定。我家、王老虎是我的专职“三陪”:陪下棋、陪比赛、陪吵架。(最后一条必不可少,锻炼承受能力啊。)老妈是后勤部长兼财政大臣,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和因为我下棋、学棋、比赛费用陡增导致的经济紧张,都是老妈要“腾挪”、“转换”操心的。

大家应该知道了王老虎的残暴,“对应”的自然就是润物细无声的老妈了(不过请注意:是“对应”的)。下棋是心思之手应之,本不关嘴什么事,否则何来手谈。可是下棋时(在家里复盘、做死活等……)和老爸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用嘴而且是高分贝的,然后就是棋盘棋子不协调的交响曲。老妈、我的老妈,每当此时都会克制住内心想要过来抢救我的冲动,冷静的坐在房间等待暴风雨结束。也正是老妈能够做到不来救我,使得那个时候我真的相信了老爸的口头禅之一:“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后来才明白那哪是他的专利啊,是一个叫欧仁·鲍狄埃外国老头的语录。完全是剽窃和篡改嘛,王老虎剽窃和篡改的事还有呢,以后继续揭发!

老妈虽然从来不在我和老爸吵架或者挨打时出手相救,但常常用一些小动作来调节气氛。记得有次晚上做“死活”,憋了很久还是没有找到正解,老妈那边有点着急了:明天早上还要上学呢。可她也不能不让我继续做,一来那是每天的“定额”,二来还要维持老爸威严(领导的威严很重要,常识呦)。咋办呢、老妈背着手笑嘻嘻的走过来,看了看棋盘,趁王老虎不备左手一指,点在了一个交叉点上——火速闪人、飘忽。这一下子我就精神了,再认真看题目,我的妈呀,那个点不就是正解嘛。事后想了想,这一点事出有因啊。老妈的围棋水平最高攀登过25级的高度,曾勇夺少儿启蒙班冠军,并常引以自豪。为啥她能如此潇洒的指点江山呢?想来她不但知道我每天所做死活题的内容,而且还努力的记过答案。顺便説上一句,那时候每天回家除了要复盘、打谱外,至少四道死活题是必须完成的。死活题我是一本一本做的,而且在每本书上都有标记,包括做了几遍,正确率是多少……。老妈就是用这个策略防止发生“冲突”保护我的,高手啊。

老妈虽然从来不“搀和”我和老爸之间的“战争”,但却是我俩之间必不可少的粘合剂。有时候我想,要是没有老妈从中调停,估计两个火爆性格早就打的不可开交(额,当年也确实不可开交……)外加互不理睬了吧。类似的事情有很多次,老爸火冒三丈“抽”我一顿后,气鼓鼓的就闪人了。但又担心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太难过,自己又不肯过来看——摆高姿态。咋办呢,老妈出场了,每次都是慢慢推门,先探出头来,冲我一笑:苏小驴啊,你老爸就是脾气坏点,但还是个好同志。都是为了你好,不要生他的气。我基本上的回应就是,先一顿埋怨,然后再一句:哼、就是你来,要是他我才不搭理呢!估计老妈每次心中的台词一定是:两头倔驴!
(, 下载次数: 153)
老妈不仅是调节气氛的高手、我和老爸之间的交流使者,更重要的是掌握着经济命脉,担负着家庭开源节流的重任。以前提到过,80后一批孩子下棋之路,大都是带着“辛酸血泪史”的,最主要的当然就是经济压力了,我们家也不例外。出去比赛是需要钱的,路费、住宿、吃饭,样样开销都不小。老爸是个爬格子的,每个月的收入稳定,但有限。老妈为了让我继续下棋,也为了让我老爸继续当我“三陪”,开源的工作也承担了下来。比如单位出差,按照卧铺标准报销,老妈会坐硬座,然后差价补贴家用;还有就是住宿标准等等。记得她还利用休息时间给别的单位干过会计之类的活。具体数字我肯定已经无法弄清楚了,不过这应该是我能坚持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前面说了那么多,其实有另外一面的老妈一定要提的。大家可能会问,这么温柔的人应该不会打孩子吧?错了!老妈也动手的,只是和老爸风格不同。老爸是练拳击的,老妈呢,则是太极高手。她不打我,她掐我……虽然次数不多,她那功力深厚的360度大腿内侧旋转掐,至今令我回味无穷。

印象中老妈带我出去比赛的次数不多,有一次南京的少年比赛,我在开始五连胜后二连败,丢了冠军,再度蝉联老二。老妈没有和我分享到入段时的喜悦,我也没有在她陪我比赛的时候拿过冠军,这点令我十分遗憾。没有后悔药啊……其实这些事情对我已经没啥立体感啦(选择性失忆……)。印象至今深刻的是老妈的各种变化图。举例说明:为了精简行李,一次出门比赛只给我带了一件外套。前一天晚上老妈洗了,第二天要比赛的时候还没干,咋办。老妈拉开窗帘,哇,外面阳光真好。小驴同学,吃完午饭(中午12点半比赛),我俩出去走走吧。当时没明白啥意思。吃好饭屁颠屁颠的就找老妈溜达,只见老妈直接就把这件没有干的外套搭在了我身上,原来她把我当成人肉烘干机了!

老妈和老爸有一点相同,就是年纪越大越可爱,变化图也越来越多,常常处于哭笑不得状态的老爸给她起了个外号:孟老妖。这个妖字起的我觉得真是传神,妖,行踪不定,出招飘忽,无法判断,恩,老妈的真实写照(比赛没钱,变钱;办事情找门道,出招儿;我和老爸的任何东西找不到,都能逮着……)。王老虎、孟老妖,苏小驴,三足鼎立特点够鲜明吧。

孩子对于父母的记忆,很多时候都是些片段。我对老妈的记忆,尤其是在下棋事情上,更是一些凌乱的小事穿插在一起,让我有些迷糊,落笔时犹豫不定。我记得了老妈的掐人神功,却大都不记得原因。我记得老妈为了我做了很多很多,可又说不出具体的事情来。要说最清晰的记忆就是冬日里,早上4点半在厨房为我做早饭的身影……。人生如棋,千古无同局,局局日日新,唯有一点是相同的——落子无悔啊。父母给予孩子的东西,还不清,也没办法还。就说一句母亲节快乐吧。

愿所有母亲天天快乐!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7:03
“忆苦思甜”话说王老虎

一台戏净末旦丑凑起了才热闹。主角固然重要,可谁又能说配角可以忽略呢,红花还要配绿叶不是?对我家超级大配角、偶尔要抢红花风头的绿叶——王老虎同学,还是不得不控诉一下的。

在我学棋的过程中,因为老爸的火爆脾气和我的淘气倔强,家里不说每天吵架,唱好“每周一歌”那是必须的。家住三楼,只要头天晚上我们吵架了,第二天老妈下楼上班时准一路小跑,怕人打招呼不好意思见人呐(楼里住的都是妈妈单位的同事)……。老爸中气太足,用在部队训练新兵喊口令的大嗓门面对自己的女儿吼起来是什么样啊。以前面对是一二百号人,据说喊口令要让所有的人都能准确无误的听到,所以声音一定要大。人多、排面宽,口令还要有“予令”和“动令”。我就不明白了,他面对我一个人整那么大嗓门干什么?后来得到一个非正式的答案:不喊?不喊就打了!原来人家那是在“压制满腔怒火”呢!过去他面前的新兵服管,如今他面前的我倔啊……。如此看来,老虎不自觉中多了些咆哮的气力也是有些无奈的。所以那个大嗓门一放开,就楼上直到六楼,楼下到一楼都能听到了……那么我老妈一出门肯定就会被邻居们同情一番啊:“啊呀,你们家老王又打孩子啦。太可怜了。”

需要澄清一下,老虎打我的时候并不多。不过当时我更情愿挨打,也不愿意听他吼。因为他在保持吼得高分贝同时,还一套一套的教育着你,“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啊。这个嘛,是典型的“对牛弹琴”,我生气或较劲的时候必然要瞪起牛眼的(有照片为证——有一年马晓春老师下一对七的指导棋,被授两子,我一瞪眼就赢了,这个也留待以后再说)。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最可怜的还是我老妈孟老妖同学。因为老爸脾气差,我又倔。所以只要意见有分歧,骂、打这个过程肯定要上演的。老爸“骂”……我回嘴……道具发挥功用(道具大都是以那块可怜的木头墩子棋盘为代表的棋具或书本)我就怒视他……老爸“吼”……我“闭嘴”……他“武斗”……我怒视他……。每次“演习”到这个阶段老妈都要出场……(如果不是遭遇战,“王老虎”事前有准备,老妈是出不了场的),然后还要打扫战场……。老妈真不容易啊。
(, 下载次数: 159)
上大学后曾经调侃说,我虽然继承了老爸长相中的绝大部分缺点,和老妈身上为数不多的一点点缺点,长成了如今这个样子,唯一好看的眼睛还是当年每次被打的时候怒视老爸瞪大的。

老爸是当兵的,我爷爷一家都是当兵的……不知道火爆脾气是不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王老虎有一个极其荒诞、甚至反动的“理论”——“宁可要个残疾孩子也不要个坏孩子”,实践中当然就少不了一定的棍棒教育了。

那个时候我没少有离家出走的念头……。其实做父母的即使你有多少理由都不应该打孩子,难道就因为孩子打不过你,你就可以倚强凌弱!典型的对生命、对人权的不尊重!给王老虎留点面子,咱在这变铅字的地方就不多说了。

回忆自己早年学棋日子,总会想起好多“事故”,既然是“事故”总会有责任人,而这些责任人我是不会原谅他们并记在心底的。藏在心底时间久了怕霉变,今天就拿出来晒晒。知道吗,小孩子是“记仇”的。

之前说过,小孩子也是要面子的。“面子”重要,“里子”更重要。就是不能受到父母的冤枉,把委屈憋在心里。通常老爸在外面一直对给我面子这一点做的非常好,所以有一次、也就一次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在众人面前“出手”……,但就让我“记仇”到现在了。

基本上在10岁左右的时候吧 ,我精力旺盛啊,在地下室出点“节目”是正常的事情。说实话如果被王老虎发现了,或这“节目”实在不受看,他每次都能忍到家里再发作。确实难为这个急性子的同志了。

一天师哥师姐来的齐,小朋友们也来的特别全,下完棋后老爸就同意我“解散”原地活动了。孩子嘛,玩一会就乐不思蜀了。对老爸的数次催我充耳不闻,结果老爸实在是摒不住了,飞起一脚直接踢中我的屁股!当然也换来了我怒视的眼神和数天的冷战,和直到现在还念念不忘的幽怨。

小时候水平低再加上认真程度不够,把棋下飞了是常有的事。特别是那些不是老师安排的内部对局、与来地下室的棋迷之间的对局,10分钟之内结束战斗也是常态。不过这样的事情王老虎一般是发现不了的,一来他不可能总在地下室待着,二来到了地下室他还想找人过过瘾呢。再有了,他那时候还真对我的输赢不那么放在心上,他强调的就是要认真!他心中的认真=思考的时间。

有一天王老虎下班早,就早早过来“看”我下棋了。我这里下上了,那边有人也把他拉走了。记得好像那天的对手应该是孙志刚老师的父亲,出于对长辈、对孙老师的尊重,当然还有王老虎不远处的窥视,那天的我下的很、非常、极其、特别的认真,而且还赢了。结果,结果老爸那天计时不久的手表停了,六月飞雪啊!从地下室出来回家的路上,老爸一张冷酷的脸让我心里发毛:我今天下的这么认真,差哪了呢?坐在老爸自行车前杠上还试图刺探一下军情,了解一下老爸冷酷的原因好想想对策。结果被敌人完全无视。到家后,我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下吃完了饭,老爸这只靴子终于落下来了:你今天下棋很快就结束了嘛。我奇怪了,没有啊。老爸说:还说没有?!你看(用右手指着手表),从我去地下室到现在才过了多长时间?!我倔啊,不吭声、怒视他。那时候小孩子也没有手表……没法反驳。老爸看我怒视他,越来越生气,“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接下来就是常规定式,一顿嘁哩喀喳(具体情景请大家自己描绘。)冤案就这样发生了。

事后老妈发现老爸表停了,老爸才意识到搞错了。但他就是不肯承认错……。现在我一想起来就要提醒一下老爸,说几次的时候老爸还说他不对,现在说多了,老爸开始捣浆糊:过了这么多年了,忘记了……选择性失忆,好功夫啊。

这些事情,直到今天我还在纠结。回忆有的时候非常美好,有的时候想想,要不是有这些事情童年会不会反而太平淡了呢。不是有句话嘛:“‘小人’记仇,君子感恩”。这个小人就是我。
(, 下载次数: 145)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7:07
南征北战

1990年第一次来到全国赛场感受了比赛气氛后,苏小驴南征北战的生涯算是正式开始了。如今硕士虽然都毕业了,可是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研究课题”没有着落——当苏小驴还等于菜鸟的阶段,倾全家之财力还要靠些“化缘”,王老虎还要请事假“牵驴”出去比赛为了啥?貌似我那个时候也没看出来有什么过人之处嘛。莫非老爸就有做领导、当教练的爱好?这手棋下的太不靠谱了!上大学之后不时曾问过王老虎,人家那是唱着说的: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电视剧《小龙人》插曲)这回郑重采访的答复是:尽心、尽力,不后悔!

1991年2月,“华南通信杯”全国协作区少年棋类比赛在长沙进行,秩序册上的代表队名单是按照报名先后顺序来写的,沈阳队排在了第三位,由此可见老虎希望小驴比赛的心情有多么迫切。至于沈阳市队的代表名单是这样的:沈阳市,领队王老虎,围棋运动员苏小驴。这“虎”和“驴”明显不是一个地方上的物啊,一开始由于还没和其他家长互通情报,名字就像个障眼法糊弄了很多人。不过后来别人一看,这领队和运动员长的还真像……(我的怨念)父女关系才明朗化了,哈哈。尽管如此,王老虎还是凭借着这个招法,当赛场禁止家长进入的时候可以堂而皇之的“溜”进去(当地的裁判哪里知道“地雷的秘密”啊)。前面说过:老爸喜欢在他认为的,我的假想敌名字下面画粗线,大约这个做法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这本秩序册上和我年龄相仿的棋手名字下面,自然也都有那么一条粗线。胜负真是残酷啊,老爸为我设想的假想敌中,绝大多数都很快离开了赛场。在那么多离开赛场的棋手中好多曾是我的“苦手”,遗憾啊,人家打败你了,不跟你玩了!那次比赛年代过于久远,以至于我盯着秩序册、成绩表看了好半天也没回想起啥有趣的事情来。不过看成绩,29人参赛我矫健获得第13名,这应该就是老爸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吧。

所以同年7月,我又参加了在郑州进行的全国少年“福乐尔”杯集训赛,关于这次比赛还真记下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赛开始我怒涛三连胜,大有让人刮目相看的意思,尤以第三盘半目胜河南的王蕊爆了个冷门。要知道当时王蕊可是河南队的新锐啊!不过这都是几年后王老虎和我才知道的,要不当时怎么也会关注一下王蕊的成绩了。需要说明的是,多年以后我到郑州中信训练时,王蕊三段还和我有了一段师生的情谊,她作为河南队的队员每周都会来给我们下指导棋,“王老师”我叫了多年。再后来我们还成了上海的队友。这段我犹豫要不要写,因为对这件事情很是得意,平时自己就总是拿这事情吹牛,(因为还有棋谱)王蕊已经对我忍无可忍了,怕她和我绝交啊。反正当时呢,她已经比我强了很多,我当时的水平貌似点目也点不太清楚。结果经过一番胡砍乱杀,我半目获胜。王老虎说,当时俺日后的老师兼队友完全无法相信点目的结果,裁判数棋之后愣了半天。后来还有一件事情:1998年,我幸运的被马晓春老师借到中信队,和张璇老师组队参加全国女子团体赛。我在前六轮五胜一负,后面三轮只要赢一盘就可以获得团体冠军,偏偏自己不争气,一盘没赢,仍然拿了第二。当时输掉最后一盘,人都傻了。呆呆的坐在那里,心里想的是,自己是老二的命不要紧,这下还辜负了马晓春老师的信任和张璇老师的鼓励。(自我表扬一下,还是很有责任心的)就在我发呆的时候,王蕊默默的走到我身边,拍了拍俺的肩膀,说:“你就别难受了,你还赢了我呢。”当时因为人傻了,也没啥想法。后来品了品,这句话有味道啊……不过有的时候想想,棋手之间感情的维系,胜负应该是很重要的因素吧。我和这位日后的老师队友就是如此。反正我写出来了,要是你怪我,就找王老虎报仇哈。

幸运总是短暂的,我在怒涛三连胜后就以六连败的“骄人成绩”被淘汰出局,悲惨的结束了河南之行。这个六连败实在让人觉得胸闷,完稿时,我和王老虎聊天,说我这次比赛连败N盘。他说,你连输四盘被淘汰的。我说不可能,是五盘。全国比赛都是五盘淘汰的。老爸大怒,你又不认真看资料了。再去看看成绩单。这一看不要紧,原来我六连败……因为三连胜的开局,虽然比赛规则是五连败淘汰,但因为人数出单,而我小分高,成为唯一有资格六连败才离开赛场的棋手。真是人生一大悲剧啊。
(, 下载次数: 153)
记得人生第一次喷鼻血就是在河南……那年郑州特别的热,好像气温一直在三十四、五度的样子。再加上干燥,几乎每天都要有好多孩子“血洒棋盘”。当时比赛结束后,老爸说要去参加闭幕式,我是被六连败淘汰的人啊,自然不肯去感受那种气氛。老爸说你没品啊,输了也不面对现实。然后我狂哭,老爸丢下一句“镪锅伐锯驴叫唤……”关门离去——。我哭着追过去的瞬间,老爸无耻的拍下了我满脸泪水的脸……多亏那时王老虎没有摄像机,否者他还不得总拿出来“忆苦思甜”啊。还有这次比赛和我们同住一室的是青海队的刘新房。刘新房老师毫无架子,每天比赛过后都会主动的把我叫过去复盘。记得他带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都是参加的围棋比赛。我们一起玩的挺愉快的。

这次比赛的最终结果,有必要在这里记录一下。第一名韩洵、第二名唐洁、第三名闵娜、第四名海亚楠、第五名李烛宇、第六名蔡莲、第七名王蕊、第八名李春芳。可以说这次比赛的阵容已经基本奠定了在日后三、四年之中女子比赛的阵容。顺便提一下男子组的前六名:第一名王磊、第二名董彦、第三名刘世振、第四名杭天鹏、第五名罗洗河、第六名朱松力。这豪华阵容,看的我汗哒哒啊。

这次比赛结束之后,原本的计划是直接回沈阳的。结果老爸发现,很多参赛的小朋友都是直接打包行李准备去北京赶场下一个比赛的。老虎同学的“教练瘾”也上来了,自然要去打听一下是啥情况。结果一问,这比赛是每个省市、体协选拔,每个省市、体协都只有一个名额。看来我没戏了,老爸心里有些遗憾。不过后来这剧情和下棋一样,峰回路转,我获得了参加这次比赛的机会。先来说一下比赛的名字:中华棋童围棋赛。这个比赛第一届和第三届的冠军得主是常昊九段,(请大家允许我很虚荣的努力拉近和偶像的关系)至于我怎么有机会下到这个比赛的,且听下回分解。

写到这里,心中不免有些遗憾,老爸资料收集的工作已经做的很出色了,不过整理的过程中,还是有不少的缺口。网上查找是没啥结果了,要是可以将信息汇总,会是多大一笔财富啊。另外如有错误请大家不吝赐教,我好及时改正。


(, 下载次数: 151)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7:13
“神童杯”上建立自信

年长的棋迷一定记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棋院主办的“神童杯”(后来改为国家少年队选拔赛)。当时,在棋迷和所有家中有孩子在学围棋的父母眼中“神通杯”简直就是能够点石成金的魔杖。能够参加“神通杯”不仅是对孩子棋力的一种认可,也是判定孩子在全国真实水平最权威的检验平台,当然甚至还是教练、家长、孩子的一种“荣誉”。事实证明:凡是在“神童杯”上崭露头角的孩子,日后几乎都成了“大侠”。

那时候我在沈阳的同龄孩子当中已经称王称霸,老爸当然对我抱有奢望。我刚刚在郑州的六连败被淘汰出局,但他仍希望能在“神童杯”上检验一下我的水平究竟怎样。要知道那时候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赛事相关的所有规则和要求,唯一知道的就是比赛的地点在北京、时间就在最近。

为了能够参加比赛,老爸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义无反顾的带我进京了!(要知道仅往返的火车票和“王老虎”请假所扣的工资,成本是很大的了)到了北京,“王老虎”不去中国棋院却坐上地铁直奔万寿路,他那位“死党”的家里。由于爸爸和那位叔叔的关系,我到他们家从来就没有做客的意识。叔叔家的阿姨喜欢我,叔叔家的弟弟我们更是好朋友。

到了家,王老虎没等屁股落地就和叔叔、阿姨说明了来意,请她帮助了解情况、联系报名……。直到这时候我才知道,所谓来比赛其实就是一步“试应手”。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试应手”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王老虎向阿姨求助是有根据的,因为阿姨当时在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部门工作,上大学时学的还是日语。所以王老虎判断,阿姨直接或间接一定会和中国棋院有工作上的交往、人际关系。当过作训参谋的王老虎果然参谋业务可以,情报收集、建议提出、帮助领导下定决心都做到了。第二天,阿姨由于工作上脱不开,就写了一张便条让叔叔带着我和爸爸去了中国棋院。

多说两句。在一定程度上讲,会不会“试应手”是衡量一个棋手水平高低、懂不懂围棋重要标志。“试应手”中乾坤大、神机多,有着无穷的玄妙……。看似“先手”,实则“后手”,追求的是“后中先”……。“试应手”有战略、战役、战术之分,现在想来王老虎当你这一手当时算是战术性质,可要是就其结果和影响来说就是战略性质的了。

阿姨的那张便条是写给当时在中国棋院办公室工作的纪瑞老师的,不知道便条上写了些什么,也不知道叔叔和纪瑞老师说了些什么……。只记得后来又找来了王汝南老师……,纪瑞老师还当着我们的面给辽宁围棋队的蒋峰领队打了一个电话……,我终于可以参加第二天的比赛了!

现在想来真是不容易啊!如果那天纪瑞老师不在;如果王汝南老师当即就否定,因为次日比赛就开始了……;如果辽宁围棋队的蒋峰领队不同意,因为在这之前蒋老师根本就没有见过我……。这么多的如果都不是现实成全了我啊……。

需要说明的是那次能够参赛虽说是经过了“公关”,但是并没有违背参赛的规则。记得那次比赛不分男女、按年龄分为三组,刚好C组辽宁没有人参加。比赛的结果与其说老爸是满意的,到不如说是让他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在儿童组(C组)几十名选手中最后名列第九,在女孩子中名列第二。真要是名落孙山了,不要说老爸离京时不好向纪瑞老师道谢,回沈阳也不好和蒋老师见面,就是他那个“死党”也会说他“不知死活”吧!

那次留下最深刻记忆的是比赛的最后一轮,我的对手是当时颇有名气,并有“神童” 之称的另外一位女孩子,而且在这之前在别的赛事中我还曾输过她两盘。这次比赛要是她赢了,进前六。而我即使赢了离前六还远着呢!结果我赢了,我的对手名列第八,其实我就是输了的话不过就再降几个名次而已。我害人啊!要知道当时的规矩是,进了前六是可以进国家集训队的,尽管那个规矩是带括弧的(不含女棋手)。不过女孩子进前六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荣誉啦!
(, 下载次数: 154)

这里还是需要用其他高手的名字来“无耻”的佐证一下自己的“精彩”表现。当年在C组中还有黄奕中、邹俊杰、岳亮、冯伟等日后的高手参赛,胡耀宇是当年的第二名。

不过这次比赛我主要想提的,倒是获得第一名的毕伟。

先说句题外话。苏小驴从小面对王老虎这样的爹,经历各种“打击”练就了一身功夫,心态好、脸皮厚、输棋不会很难受,赢棋就撒了欢的玩。所以在儿时,心理状态对于我,几乎是没有过影响的。直到年纪大了,才慢慢体会到,心理素质对于棋手有多么的重要。我们这些80初期的棋手中,毕伟当年可以说是其中最出色的了,在当时各种儿童、少年赛中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慢慢淡出“江湖”了,不过毕伟不是被“打败”的,是他自己不跟我们这些想战胜他的孩子们玩了!之后我听人说,毕伟是因为觉得自己心理素质不够好,认为以后继续下棋也会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而果断的选择了继续读书,之后考取了天津大学。我想围棋对于毕伟一定都是愉悦和快活,不像我们有时是痛苦、是眼泪……。毕伟至今活跃在业余棋坛,获得了业余6段称号,棋在江湖,景在江湖啊。小时候不懂,大了却真的觉得这才是牛人。下棋的,每手棋都是自己选的,人生的路自然也是一样。只是这手棋一般人下不去手,所以毕伟是偶像啊。(你有毕伟下棋的照片吗?)

在家苦练了1年,到了1992年的比赛季,我第一次参加了这年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围棋段位赛。结果就是,小驴只赢一盘就被淘汰了。在秩序册上每个参加定段组比赛的人名后面,都写着暂定初段四个字,共有119人。我认真查了查,有38人最终成为了职业棋手。当年的段位赛对于参赛资格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所以能够来比赛的,都是各地的精英了。最终能够入段,确实不容易。要说这次段位赛本身对我来说意义真的不大,但是这次哈尔滨之行却是始终不曾忘记。那年是妈妈带我去的哈尔滨,比赛的前一天不知道妈妈是怎么东寻西问的找到了哈尔滨棋院,也不知道的是妈妈是怎么知道哈尔滨棋院有位鲁健老师,更不知道鲁健老师怎么就能和我这个从来就没见过面的苏小驴下了两盘指导棋!依稀只记得在我们离开棋院时,鲁老师让妈妈和我回到沈阳向黄成俊老师问好!感激的话不说了,鲁老师您还记得这件事吗?

段位赛后,经过短暂的休整,我去北京参加了“希望杯”全国青少年围棋赛,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冠军,也就此开始了向老年组冠军“努力”的悲惨人生。(王老虎语录)
(, 下载次数: 167)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7:18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未来不是梦”——知道这句话源于二十几年前一首张雨生唱的歌曲;懵懵懂懂、或多或少明白点其中的含义缘于读了《叶乔波日记选》;把这句话认真的记在心上,并且引起共鸣是在和叶乔波的一次见面之后了……

老爸老妈知道小驴是个小有进步就容易满足的孩子,所以很注意对我进行激励教育(其实用东北话来说就是忽悠、就是给你戴高帽……)。从小时候用激将法让我开始学围棋,到后来学到一定程度之后想让我更加努力,他们的“手段”可谓各式各样,层出不穷。记得在1992年“希望杯”之前,叶乔波来老爸电台做节目。老爸大喜,认为这是个教育我的大好机会,就把我拉到了电台。

现在的年轻人知道叶乔波的的人恐怕不大多了,要知道当年叶乔波的名气、知名度、拥有的“粉丝”一点也不必今天的姚明、刘翔少。在1992年第16届冬季奥运会上,她夺得500米、1 000米速滑银牌各1枚,使中国冰雪运动实现了冬季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1992年3月,她参加世界短距离速度滑冰锦标赛,力挫群英,连获3枚金牌,夺得女子全能世界冠军,成为中国和亚洲第一个短距离速滑世界冠军……

几天前,为了写这期连载翻出来我当年的日记,还看到了读《未来不是梦——叶乔波日记选》的感受呢……听说来了真人,我立马屁颠屁颠就杀过去。叶乔波当年的头型特拉风,远看是个普通的短发,近看头发一根根都是标准的“立正”军姿,那精神劲儿就别提了。绝对是独树一帜、独一无二,让你看了就眼前一亮、不会忘记。

我总觉得后来自己一直在短发、板寸之间转换头型,或许就是老爸从叶乔波那里受到了什么启发吧。不过老爸一直说和叶乔波没有关系。他说:他当兵时经常剃的就是板寸和光头,上战场、准备打仗更要剃光头了。那是气势、士气和态度问题!这倒是真的,每当我去参加全国比赛之前老爸都是要带我剪头的,“黑话”叫做剃头宣誓!看来没给我剃光头就不错了。

见到了叶乔波之后,确实激励了苏小驴的革命斗志。学英雄,见行动。那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果然进步明显,不时的还要哼唱几句“我未来不是梦”……,那时候我是真的把这句话放到心里了。小时候觉得能够入段未来就光明了,未来就不是梦了,就梦想成真了!
(, 下载次数: 156)
恐怕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都曾面对过父母这样的提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未来想做什么?面对提问俺曾豪迈的喊出要当九段的口号,虽然现在看来有点“虚”。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当做父母的给孩子提出这样的提问时,首先应该是做父母的心里有所准备。你要准备回应孩子的回答,你要尽其所能的支持、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孩子的未来,在一定意义上讲父母怎样做、做的好不好才是关键!

老爸一年的假期有限,基本都用在带我外出比赛上了,就算可以请事假那也不是能总请的啊!所以,有的比赛我要么是自己出去单兵作战,要么就是暂时编入其它序列。外出比赛我在学校方面请假,相对容易些,不过请的太多肯定也不行,所以就要用些“盘外招”了。这个“盘外”就是——“杀人”。听起来吓人吧,其实是这么回事:我的比赛成绩一般,打着为学校争光的旗号,只能用在省市比赛上,要是全国比赛就不行了。这时就只能常常谎报军情,说老爸、老妈、爷爷、奶奶……生病换取比赛假期。家里人总归都被我“杀”过一遍……。“杀人”这个词老爸说是他在部队带新兵时“发明”的。战士想家了、家里人想战士了,没有假期怎么办?这时候“父(母、爷爷、奶奶……) 病危”的“假”电报就来了。老爸说:那时候他就说来电报的战士“杀人”了。

1992年夏天在北京进行的“希望杯”全国青少年棋类比赛,老爸没办法带我去了。记得是铁西区的一位老师带着我和众位师兄师姐,还有其他学校的队友一起去参加的比赛。赛场在崇文区的一所小学校里。这次比赛我的表现不错,开始就怒涛N连胜。因为老爸不在,比赛的资料自然是一点都没有留下。现在没办法看看战绩,真有些遗憾。如今有印象的只有最后一轮了,对阵表上的名单:苏甦vs陈怡。师兄郑重其事的用沈阳普通话当众大声宣读,叔叔对陈姨——两个长辈对决嘛。话音未落他自己就先大笑了起来,接着屋里的人都乐了。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我矫健获胜,得到了我的第一个(现在看来也是最后一个)全国冠军。

那个时候比赛很少,少儿比赛的结果也会在中央广播电台上播报。老爸和老妈在晚间体育新闻时间就等着听这个他们已经知道了的消息。终于到了希望杯的新闻了,只听到播音员说:围棋儿童女子组冠军苏醒。?!老爸、老妈傻掉了,苏醒是谁?!经过N秒之后,他们冷静下来,哈哈大笑。播音员念白字啦……


最后说说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情。上海市围棋活动开展的非常好,每月一次升级赛、三个月一次升段赛,参加的孩子人数众多。有多少孩子参赛,自然就有多少在赛场外等待的家长。小孩子下棋,吵吵闹闹,再加上一个教室要容纳七、八十人,裁判就警告了:**,你要是再说话就判负了哦。这个**仍然无视裁判的警告,依旧不停的说话。有了裁判的警告,他的对手自然不断要求裁判直接宣布比赛结果。比赛规则里当然没有下棋说话就判负这一条,裁判仍然是口头批评。在这盘棋结束后,**获胜,开开心心回家了。他的对手下楼告诉父母:裁判说话不算话,应该直接判负的。父母看着孩子哭了,大怒。没来得及问清楚事情缘由,带着孩子就冲到了裁判室。理论了一个多小时,一定要让仲裁改变比赛结果。理由就是,孩子因为裁判的话影响了心情才输棋的。

在这件事情上,裁判的说法也许不够准确。但毕竟管理这么多孩子,不用些“手段”是不行的。但家长在孩子明明棋已经输了的情况下,仍然抓住这一点带着孩子过来讨说法:你们需要安抚好小孩的情绪……之类。孩子有了父母的支持,不管裁判怎么解释也想不通了!也不会想的通了!

围棋赛场上,胜败寻常事。下棋最大的好处,应该就是让孩子可以在以后遇到各种人生难题都能冷静应对,并且淡然处之。还有一点,就是能够明白,不论外来因素如何,最终决定自己的命运的,还是自己。而这个孩子的家长,显然没有明白孩子下棋、学棋真正的意义是什么……。还是王老虎说得对啊:要学围棋,不是学下围棋!不知道那两位孩子的家长能否看到小驴的这篇拙作,既然学了围棋就建议你们和孩子共同学学《棋经十三篇》。它不但可以指导学棋,对领悟如何做人也是大有益处的。

“因败而思者,其势进;战胜而骄者,其势退。求己弊不求人之弊者,益;攻其敌而不知敌之攻己者,损。”——引自《度情篇第八》

“胜不言,败不语。振廉让之风者,君子也;起忿怒之色者,小人也。高者无亢,卑者无怯。气和而韵舒者,喜其将胜也。心动而色变者,忧其将败也。”——《杂说篇第十三》

前几天看了张栩的一篇报道,他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俺也补充一句:每个孩子的未来都不是梦。只是孩子的未来,需要父母、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努力才行。
(, 下载次数: 148)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7:27
“歪理邪说”父女情

做女儿的开口闭口称呼自己的父亲“王老虎”是不是有点怪异,不过老爸他自己认可、愿意听啊。要说老爸在家里的别号那才应该是“驴”呢,记得老妈和老爸“打架”的烈度要是较高的话,老妈自认为一句最有力的话就是对着老爸说:你就是头活驴!此话一出,接下来“最高的轻蔑是无言”了。老爸呢、当然知道该“腾挪”了,也就“借坡下驴”找个由头闪人了。“你就是头活驴!”这话的威力我当然知晓,可我哪敢叫啊。于是我就将“王老虎”的雅号送给了他。

认识王老虎这么多年了,知道他时不时的就会整点“燕山夜话”,弄个“歪理邪说”出来。关于这方面“王老虎”在单位的表现咱就不在这里说了(单位里人家叫他“王老倔”、“老愤青”),只说说家里的、棋盘前的。

我上大学之前,王老虎经常会在你想不到的时候,提出一个“命题”来教育我。“下围棋”这话咱们经常说、甚至天天说吧,其实他也说。可是没准哪天他就严肃的向你指出:围棋不是下的,是学的……。你说他这不是偷换概念、搅局吗!还有,学围棋总得有进步吧,可突然有一天他就会批判你“长棋”的用语和判断。就是你不能说“长”棋力了,而要说“长”棋艺了。有量化的标准不用,非要模糊的,矫情!为上面的两个“命题”,我们俩之间就没少“打架”,现在我都混上老师了还“打”呢。我“动手”,他“动口”难以统一认识。局面要是控制不住的话,就演变成我“动口”、他“动手”,平衡了、和谐了。说了不少“王老虎”打人的恶行,事实面前一般他都能承认,心情好时不但有一套嗑溜着还会伴有肢体语言。鞠躬——“我有罪、我该死、我是人民的罪人,人民要把我砸烂砸碎!”再不就是“作为一个检察官我犯下如此罪行,追悔莫及。我决定就此结束我的生命。”

嘴上认了,其实是不服的。他常说:小孩子不懂事的情况下,有技术含量的打一打是必要的、可以的。我四岁的时候或许是听妈妈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入戏了,特别愿意玩火柴。要知道那时住的是筒子楼、灰条子的木头间壁,多危险啊!多次教育无效,一次“王老虎”鼓动我和他一起划火柴玩……。小孩子的手不够灵活,玩的高兴就把手烧了个大大的泡不说,还被打了手板。要知道那是“王老虎”精心设计的啊——打是可行的。其实不是记住打,是记住烧了!可王老虎就说是记打了,哎……

孩子只要学棋了,当家长的都闲不住。虽然不能当教练,但也要过一下当“讲师”的瘾,再不济也得抢占一个评论员的身份吧。老爸对围棋的认识也是相当“深刻”的,我入段以后他还在不断吹牛自己的布局境界有多么多么高,讲棋是永无止境的。在这个事情上咱也举贤不避亲,先提出表扬。给我讲棋的时候,他都特意避开了具体的计算问题。在我每每忍无可忍,大喝一声有本事操练一盘的时候,他总会很“无耻”的说,我们讲的是战略问题,你不能寻求战术解决,这正是你眼光不远的表现。每次要张嘴反驳,他立马就会大喝一声:黄老师就说我比你大局观好,你还有啥话说?!

话说A同学,水平已经很高了。但家里有个棋臭但特爱当“讲师”的老爸,造就了一场又一场的“冤案”。某天,A同学训练输给了同班的伙伴。回家了讲师老爸说:“坐下,把今天的棋摆摆。”A同学嘴上嘟囔,老师都已经复盘了。“我就不能再看一遍了吗?!”“讲师”脸上不悦。刚摆了2手,黑星位,白星位。“讲师”猛然大喝:“怎么还下星位,上次你输棋不就是下星位输的吗!这次怎么不下小目呢?!”接下来“讲师”开始逐步进行讲解,越讲自己越怒,开始上演家庭版武林大会……A同学已经见惯了大场面,自然百毒不侵了……至于王老虎善于从“战略”高度上找问题,那是他有自知之明(就是狡猾)。
(, 下载次数: 158)
我们家不管谁过生日一般是不买蛋糕的,老爸是不吃的,即使买了蛋糕,他也是坚决不让“吹蜡烛”的。知道“‘吹灯拔蜡’是什么意思吗?外国人愿意‘吹灯拔蜡踩锅台’,咱中国人凑什么热闹!”——无语啊。

上大学之后只要俺生日,按照惯例老爸早上都会发条短信祝贺我又老一岁。前年又到了我的生日,早上五点多我就先发制人给他发过去了一条:27年前俺军歌嘹亮来到世上,某人腿软应声倒地。原因啥的趁今天这个日子俺就不计较了,一笑泯恩仇吧。我给他发条“短信”,本以为这可以起到提醒他,给我来点“物质”奖励的作用,谁知道他不怕麻烦回过来一条“电邮”:

----由于你的到来,我拥有了人生中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一个“领导岗位”职称——爸爸!当年的幸福似乎至今还可以“闻”到,那沁人肺腑的味道(幸福在哪里,我来告诉你:幸福就在女儿的尿布里)。有人叫俺爹了那是啥滋味——一个人走在大街上都迈着标准的齐步走步伐,恨不得高声喊出“一、二、三——四”的口号来……。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生日快乐”吧?可是集二十七年之经验,经过认真的总结、反思,我终于有了顿悟、有了发现——生日其实是不能快乐的,生日只能慢乐!只有“生日慢乐”,才有可能“日日快乐” !尤其是当你面对着别人的生日时。别人过生日我快乐,有点傻啊。还有人家一声随便的“狗叫”,你就当了爸爸、做了领导就更是一根绳索、一个圈套了。想来“领导就是服务”怎么说的这么对呢!不幸啊、不幸在于“快乐”!没办法,只能自己化解了——“慢乐”,在一个接一个的日子里“慢慢的找乐”。在服务中提高“领导”水平,在努力中使“职称”名副其实。现在想来成绩还是有的,“狗”叫中我已经从爸爸逐步变成了王铁人、王老虎、小心眼子……。我进步、有成绩啊。    不幸又当上了“硕导”。不敢“快乐”,只能在“慢”中找乐,还真找到了那么一点。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继续努力争取职称的不断提高和增加,在被折磨中体会快乐。虽然戴上高帽的不是厨子就是被批斗的对象,可是女儿给的高帽我还是愿意戴的——不戴你也不让啊!不多说了,我们还是共同“慢慢”乐吧!                                                         
                              小心眼子  某年、某月、某日

经过老王头同志授权,将他写给俺的,号称生日礼物的“电邮”部分贴上来。(底下署名小心眼子,是因为我小时候总说他是小心眼子。而他现在还记仇,可见该同志就是个小心眼子。)
(, 下载次数: 151)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7:41
高举两面“五环旗”

1993年中国棋院组织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围棋夏令营,全国各地的小棋手都可以报名参加。这次活动恐怕是中国棋院举办的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次。老爸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那时候想要参加一次高水平的比赛,取得一次和江湖上各路豪杰切磋的机会太难了。报名、请假、进京——那是必须的!

面对着当年夏令营结束时的合影可以想起许多有趣的事情来,可是由于照片的尺寸太小、上面的人太多,居然分辨不出都有哪些“高手”了。

记得开营的第一天吴玉林老师首先给我们宣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提出了各项要求,宣布了夏令营活动的基本安排。接着请来来多位在棋院集训的国家队队员,和我们这些人下指导棋。名义上是指导棋,实际上是水平测验。似乎是根据指导棋的结果和往日里对孩子们的了解,最终将孩子们分成A、B二个组,进行二次大循环的对局训练。B组前两名升到A组,A组最后两名降到B组。每天高质量的一盘对局,还有复盘、死活之类的内容。

忘记了当年有幸向哪位职业棋手学习了一盘,第二天一看安排表被分到了B组,指导棋我不是赢了吗?再一看A组的名单,里面明明有在其它比赛中曾输给我的人嘛。回来以后就嘟嘟囔囔,不服、不忿、不高兴……。此时王老虎这个曾经的指导员再度发挥作用了:小驴、B组就B组,好好下实战解决问题,打到A组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实力不就行了嘛。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怎么不是驴?)……。我一听立马就来了精神,对啊,下棋就是盘上见真章,多简单的事情嘛。

夏令营的住宿安排在棋院马路对面胡同里的招待所(没记错的话好像是和无线电运动有关),依稀记得自己和仇丹云住一个房间。由于工作的原因,老爸在北京呆了三天就回去了。我那个时候还是个野小子,只要不在老爸的视野之内我就到处撒丫子的玩。仇丹云那个时候非常用功,看到我淘气,有一次实在忍不住和我说:“小驴,别老是想着玩,训练要认真啊。”当初一定是影响了“仇仇”的学习和休息,现在道个歉是晚了些啊……。

夏令营食宿自理,我兜里自然就有了钱、成了财主。由于白天训练,早、中饭都是招待所完成。而每天晚饭记得几乎都是在棋院马路对过露天的摊位上解决的,基本内容就是N两水饺和一个大鸡腿,总价在10块钱之内(王老虎的规定)。1993年的10块钱,太值钱了。当时没咋当回事,如今想起来,对不起父母的地方太多了。

外出比赛老爸通常都是坐硬座,我是卧铺;一般我在赛会就餐,而老爸用芝麻糊、麦片、饼干凑合一顿是经常的事情。不过早餐吃到煮鸡蛋的时候也是很多的,因为同志们都决心赢棋,自然就忌讳“蛋蛋”。自己的那份鸡蛋不吃,留下来“偷偷”带出来,当然也有伙伴们馈赠的了……。

跑题了,接着说夏令营。

憋着一口气的小驴同学,在B组中怒涛十一连胜,以B组第一的战绩升到了A组。打电话给王老虎报了战绩的同时,仍然没忘了被定为B组的不满!夏令营宣布第一次循环比赛成绩和升组名单之后,我美、乐、牛,走路都是昂首挺胸的。“后半夜做美梦——好景不长”,好日子总是短暂的,很快、真的是很快,我就高高举起了二面五环旗(不知道是哪个倒霉孩子的“知识产权”——恨你~~~)。什么意思?因为我连输10盘,10个鸭蛋组成了闪亮的二面五环旗……

我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顺势时就自信心过度膨胀,逆势时则是拼了命的自我否定。其实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二面五环旗披在了身上也得汇报啊,电话里自然又开始把自己贬的一文不值……电话那边王老虎乐了:五环旗好啊,重在参与,更高、更快、更强……。有旗无杆多遗憾呀,有志气把最后一盘拿下,怎么得弄两个旗杆扛扛啊(1+1=2)!
(, 下载次数: 146)
苏小驴被一激,又打起了精神。这最后一盘也确实值得说一说。大循环是不看积分的,总归大家都要下一盘。我最后一盘的对手,是当时十连胜的古力。十连胜的碰上个十连败的,通常是不会被人所关注的。一来不关乎对局者最后的名次,二来不关乎“围观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结局那不是明摆着的吗!不过对我来说可就不一样了,关乎“小驴”在“老虎”面前的尊严,关乎“输输”的名字是否响彻全国的大问题(苏甦是平舌音,输输是翘舌音明明是有的人不会普通话。即使真叫“输输”,那也是负负为正、否定之否定嘛……)!最终我硬是吃了古力一条大龙,没有一路输到底。

夏令营结束后,马上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少年集训赛。夏令营有个特别吸引孩子家长的“奖品”,A组第一名可以获得少年集训赛的名额。这里有个事情要说说。当时全国高水平的围棋比赛非常的少,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比赛。这样一来只要是有学围棋孩子的省市、家庭就都瞪大了眼睛盯住了每年一届,由中国棋院主办的这个孩子们参加的全国“业余”围棋比赛。这个比赛有着严格的参赛资格,记得只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行业体协只有参加了当年全国围棋团体赛的单位才有资格报名,而且名额极少。少年集训赛按照年龄最大的16岁往下分为A、B、C三个组,每个组一般只有一个名额(不论男女)。能参加这个比赛不仅是个资格问题,还是个水平认可,赢得机遇,甚至还是一种荣耀。记得在当时好多学围棋孩子的家长都把这个赛事看作是准段位赛,实际上就竞技水平、激烈程度来说也确是如此,只是参赛的人数、和分组的方式有所区别罢了。

由于前面讲过的资格和名额的问题,这个赛事我一直是代表沈阳参赛的。其实直到我入段为止,沈阳队就是我的家庭队,因为领队、教练都是王老虎,不变的队员就是苏小驴。每次比赛都是自费,参加团体赛还要负担另一个“雇佣兵”的全部费用。这一切为的就是得到那么一个珍贵的名额!1993年之前这个比赛我已经参加过两次了,但还没有见到过古力。这至少说明古力当时还是“体制外”的小棋手一名。因为不管你水平怎样,参赛的资格和名额可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

现在想来,古力之所以参加当年的夏令营肯定就是为了获取夏令营中唯一的一个比赛的名额。最终他以自己的实力夺得了这个名额,而且在随后的比赛中,在C组获得了第2名的好成绩。而我呢,最终赢了6盘,算了算小分,大概12名上下。如果我没说错的话,从那以后古力就从“个体户”转变成了“体制内”的人了。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想来当初夏令营把我分到B组还是有道理的。

我以为那次夏令营收益最大的就是古力,从某种意义上讲那次夏令营就是为古力举办的,而古力的脱颖而出不也可以看做是中国棋院的意外收获吗?记得夏令营结束时,吴玉林老师还就古力得到了这个名额的事情专门给我们上了一课。

上面说的这些不知道作为当年的夏令营营员古力同学是否还记得,如果有遗漏和差错的话请你来补充、纠正!不过古力同学要想扳回一盘(我再赢一盘)的机会恐怕是“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了”……哈哈。

本期苏小驴里独家奉送一张当年合照,大家可以找找看有哪些熟悉的身影啦~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7:50
在“外”的岂止只有功夫


下棋的孩子都知道“功夫在棋外”这句话,有听来的、有看来的,但要说真理解、真明白其中含义的恐怕还真不多。倒不是说我就真从中悟出点什么妙义了,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境遇不同都会有自己的独到解读。况且要下的棋多着呢,人生这盘棋也长着呢,对“功夫在棋外”这句话的领悟、解读不也得“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吗?说“功夫在棋外”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棋艺,其实我的体会更多的是丰富人生。

开始演绎“功夫在棋外”就是学日语,记得学习日语是从10岁左右开始的。前文说过八九十年代围棋书不多,老爸的“死党”(“摸泥”之交)夫妻俩都是日语专业的人才,自然就担当起了为我收集日本报纸刊登的棋谱连载的工作了。叔叔阿姨每天坚持将《读卖新闻》、《产经新闻》等报纸上登载的新闻棋战棋谱剪下来,工整、整齐的排列、或粘或订在一起,积攒到一定数量就邮给我。起初是为了有更多的资料、接触到最新的战法,可是时间长了面对着那些似懂非懂、似识非识的日文就不在满足算数的学习,有了要“拆解”文字的欲望。于是乎老爸决定,咱学日语去!

当年社会上教授学习小语种的各种所谓学校、学习班非常多,可是要找到一个适合我的并不容易。老爸、老妈估计几经寻找,才终于寻觅到一家时间合适的日语班,经过协商还同意他在后面坐着陪读。老爸当时让我学日语的初衷就是要看懂日本棋谱,所以要求也不高,跟着读下来就行。他自己就在后面看报纸了。没想到啊没想到,苏小驴同学一下子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首先,俺贪吃。赶上学日语的日子是来不及吃晚饭的,所以常常在路边买“杠头”,一种特色面食。“杠头”绝对练牙口,它也成为学日语的附属期待物。还有一条很重要,在我看来说学日语与其说是什么寻求“功夫在棋外”,不如说是围棋之外多了项“课外活动”。离开残酷的“生死场”,不再像哑巴一样低头顶着牛,简直有点“胜利大逃亡”的味道。

日语班上恰巧有个和我同龄的小姑娘,我俩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再加上小孩子也没啥不好意思,发音也算标准(自我吹捧一下),每次老师让读课文的时候,大人们都垂着头当没听到,(自己现在也是如此……),我俩则每每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老师。久而久之,读课文的重任就自然交给了我们。超级满足虚荣心啊……学到后面一般的棋谱当然已经看懂了,再后面又因此多了一种人生选项,这个还是留待以后再说。
(, 下载次数: 140)
透漏一个秘密。一年北京的选拔赛上和对手从角部厮杀一直蔓延到二三路的边上,局面已不可能转换、妥协。执黑的我不能死棋,断尾巴都不行。执白的对方不能容我活棋,活出去他将全局目数不够。可以断定几乎所有来简单看几眼的人都认为我没戏了,可是我还是潇洒的活了出去……。知道为什么吗?刚好比赛的前一天,我打过一盘半个月前赵治勋的棋谱(当时这样的棋谱恐怕只能在年鉴中找到),棋谱中的局部手段刚好被我照猫画虎不自觉的运用上了。如今想来胜之不武,可是不也恰恰证明来学习日语和信息的重要吗!

对于老爸来说,做很多事情都是围绕着对小驴意志品质的锻炼。学日语也不例外。一次周日下大暴雨,老妈看看外面对老爸说,这天气肯定不上课了就别带孩子出去了。老爸摆出李玉和的一个造型,来一句“时令不好下雨也得走……”。对老妈说:“今日事今日毕,不能找任何借口!”父女俩就冲进风雨中,落汤鸡一般闯进了教室里。定睛一看,老师一人。于是小驴vs老师,外加一个陪读的老虎。下课了,老师说:我没白等。老爸说:我们没白来。没白等也好,没白来也罢,背后不就是守信、守时,彼此的信任吗?

遗憾的是,老爸最希望小驴具备的优良品质,俺却并没有真正体悟到,到现在仍然是个拖拖踏踏的大懒虫。年纪大了以后,感慨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艰辛努力,悔恨不已。常常和老爸说,要是你姑娘不是我就好了,换个人早就有出息了。此话一出,往往惹得老爸瞬间发飙。不过老爸的努力也并没算白费,小驴同学虽然总是到截稿日才交功课,外出总是踩点到达,不过一定会准时完成任务……想想要是老爸没有铁腕+春风化雨的教育,如今的小驴,可能已经是头懒驴加笨驴,早没有了努力的方向。

  “功夫在棋外”我还有一别解:学围棋(不单是学下围棋)真就不能仅仅囿于棋盘上的内容,棋盘之外相关文学、理论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了。很早老爸就让我学习《棋经十三篇》了,其实10岁出头的孩子并不真正懂得其中的奥秘,棋理说起来很玄虚,不过还是在简单的说明之后坚持让我背诵其中的内容。老爸说:今天不懂,明天会懂;现在理解的粗浅,将来一定会领悟的深刻。只要你下棋……

每天和老爸一起上学上班的路上,就是两人一起学习、背诵,试图理解但当时无法理解《棋经十三篇》的过程,到现在还能马上背出其中有的篇章和内容。记得当时复盘时,不仅要检讨彼此手数、应对的合理性,还要讨论那些验证了《棋经十三篇》中的论述。

“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也。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也。诗云﹕‘惴惴小心,如临于谷’”这几句,简直就是小时候苏小驴的真实写照。下棋不认真,随手而下……印象中黄老师第一次,也可以说是唯一一次很严厉的批评我,就是因为下棋不认真,是态度问题。其实棋经里早就已经告诉了我们道理,只是围棋需要慢慢感受,才能最终顿悟。《棋经十三篇》真是瑰宝,老爸让我背,到了N年后入段,我常常会一拍大腿:“棋经里说的那句就是这个意思嘛!”建议学棋孩子的家长一定和孩子们共同学学《棋经十三篇》,棋外的事情一样灵验,不信你认真读一读。

再有自古以来中国的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其中关于围棋的描述、记录、感悟也不计其数,同样是学围棋的孩子不应忽略的知识宝库。从中可以懂得“棋虽小道,品法最尊”的道理;品味“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的悠闲;玩味“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意境;“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雅兴……

有句说的再“俗”不过的话,“棋如人生(人生如棋)”。真要是认真想想,其实有谁能置身棋外,又有谁不在棋内行走呢?这样说来功夫既在棋外又在棋内,重要的是棋要在心中!想想看是不是手艺在内,功夫在外;技在棋内,道在棋外;人在枰内,神在枰外。在“外”的岂止只有功夫,不是吗?

(, 下载次数: 163)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7:54
奠定老大地位的一次比赛


上次说到比赛的名额难得,只有参加了团体赛的单位才能有少年集训赛的名额。无奈之中老爸才有了家庭组队,招聘雇佣军,打着省或市旗号参加全国围棋团体赛的招数。招数是灵验,可那都是银子啊!
      
记得92年老爸搞“贴牌”、侵犯“知识产权”的招数也不灵了。现在想来,或许是我一个人多年垄断了沈阳每年参加全国少年集训赛的名额犯了众怒,或许是省市棋院要把那宝贵的名额给真正能代表辽沈地区少年水平的人,那年要想进京就必须参加由省棋院组织的选拔赛,名额只有一个!
      
全国少年集训赛男女混编、按年龄分组,沈阳的选拔赛当然也要男女混编了,可是却没有了年龄分组。老实说那时候我还真没有绝对把握赢得比赛,可是场子摆上了是骡子是马总的上去溜溜啦,人称小驴的我怎么得也得闹个“黔驴”的名声吧。
      
要说我的围棋人生中最残酷的赛事一定是定段赛,可最紧张的赛事就要算这次选拔赛了。为了这次选拔赛辽宁省棋院举办我记忆中唯一的一次小棋手集训,机会难得啊。记得参加集训的孩子有二三十个,虽然孩子们都相当的熟悉,是玩伴、是朋友、是敌手,还有一个彼此心照不宣的身份——都是来自各个“门派”之中的高徒。所以,说是集训为了争夺当年进京参加少年集训赛唯一名额。可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骨子里谁都咬着牙、较着劲呢。
      
集训中只有我一个女孩,我的对手就不是N个人,而变成了N个小男孩。小孩子下棋,女孩子人数明显少于男孩子。一旦有个小男孩输给小女孩,基本就被集体鄙视了。所以女孩子既是“全民公敌”,又是被照顾的对象,只是一个是下棋时,一个是放学后。时间不同角色也就不同了。不过集训对于小驴来说,是个苦差事,为啥呢,因为小驴记性差……记得当时辽宁省棋院最好的几位棋手,孙志刚老师、王存老师、刘涛老师等轮流带我们训练,每位老师风格不同。当时最怕上孙老师的课,因为他总是讲大盘,然后让大家背下来棋谱第二天抽查我们是否背出……那个时候没有电脑,忘了的话想找出棋谱复习是不可能的。小驴记性差,晚上都不敢睡,夜里反复默背,就怕第二天抽查被男孩子看笑话。如此紧张的集训熬过去之后,选拔开始了。
      
集训时的训练棋,我基本上是输多赢少。说老实话还真不是水平真比他们低多少,原因在于一来战略上过于“藐视”他们了,二来体育大院里可以玩得事情、有趣的事情太多了(看辽足训练、跟举重教练学跳绳、看着才力那样的大胖子骑自行车……)。这样就让很多如临大敌的男孩子放下了包袱,知道班上唯一的女孩子,小驴=小菜鸟。选拔开始,在预期名额归属问题时,我自然被排除在外。小驴那时真明白了什么叫“目中无人”了,怒了、还是大怒,回家和老爸说了。老爸自然不会放过激励教育的机会,当然也是再度奏效。
      
七轮比赛,第一轮小驴赢了;“这盘是侥幸赢的,她还是不行。”第二盘小驴又赢了;“不能轻敌啊,大家还是要认真下啊。”第三盘小驴继续高歌猛进;“她怎么这么厉害,我们要顶住,不能再有人输给小驴了!”第四盘、第五盘、第六盘、第七盘,小驴七连胜,一鼓作气得了第一,拿到了参加全国比赛的名额。不过去训练班之前,小驴根本不知道有选拔赛,这也许就是王老虎的高明之处吧。
(, 下载次数: 142)
不过老虎同学还是使用了他的盘外招的。
      
记得小驴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地下室”的对手都是一个人,他叫胡硕,我们关系很好。我俩的老爸也是棋逢对手。(其实王老虎一直输,斗棋不行,斗嘴可以掐的很紧)小时候对胡硕输多赢少,输的多了没准哪天胡硕对面坐的就是一个板寸,小姑娘变小子了……。前面曾提过,老爸对于小驴的精神“摧残”达到了极致,各种手段无法一一例举。其中常规做法的就是“剃头宣誓”这一招。我好歹也是个女孩子嘛,当男孩子养没关系,你不能真把我当成男孩子啊(外出比赛因为头型问题,多次被阻挡在女卫生间之外……)。老爸这招狠棋通常都是用在各种大赛之前,那次争夺名额之战当然是要剃头的了……
      
平心而论那次选拔赛嬴的真不容易,可怎么就能“横扫千军如卷席”呢……比赛结束后黄老师和老爸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一、小驴同学是需要激励的孩子,虽然懒,也不太上进,但不能忍受对手的漠视。所以适当的激励就能事半功倍。二、围棋每天训练,一朝出成绩,是个渐悟的过程,顿悟的表现形式。小驴应该是之前已经积累了很多能量,在选拔赛上爆发出来了。三、就是对手的心态问题。
      
现在想来“心态”太重要了。他们有人不肯输给小女孩,气已经短了半分;他们有人要联合阻击,忘了棋终归是要靠自己下的,少了斗志;他们有人高举的是“门派”的大旗,不知道对局表上填下的还是自己的姓名,负担太重……
      
说小驴幸运,应该是一点不为过的。因为就是这样的一次冠军,让我就此在辽宁的孩子之中真正的成了“江湖老大”、称王称霸了。
      
如今想想看,下棋水平是一方面,心理素质、环境、种种因素都是影响最终成绩的关键。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作为老师、家长需要怎么做去引导孩子不断进步呢。黄老师一直认真培养我,让我有了努力的目标;老爸虽然“残暴”,不过知道自己闺女的性格,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双剑合璧最终成就了“苏小驴老大”的诞生。不好意思吹个牛,见谅见谅。各位当年的师兄弟们,莫怪小驴哈。
      
现在我经常在想,学围棋或者说围棋教育这个问题究竟什么是“正解”,怎么才能做得最好,可是一直没有可以认可的答案。不过想的多了,倒是另外悟出了点道道。学围棋的孩子为什么要学?出钱的人(家长)为什么出钱?国家、社团为什么要组织、开展这项活动?老师为什么要教?……这之间的目的性、动机是有差异的、不一致的,可以算作另一种“和而不同”吧。围棋永远首先是一种游戏,是否喜欢、在游戏中能够学到什么,学到什么时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所以无论怎样,学围棋孩子的利益、诉求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他们愿意学(不是愿意下),围棋终归会让他们受益终生的……
(, 下载次数: 159)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4 17:59
两次过错、几条语录

5、6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还凑合,说是凑合实际上也就是95分和98分以上那么3分的差距。但在当时这三分的差距就足以让老师把你打入“另类”,家长会上爹妈要被“再教育”了。好在小驴同学围棋下的好,经常给学校和区里争光添彩,班主任也就不再计较我托了班级后腿的“罪行”。我自己当然对进入98分梯队不感兴趣,同时还“纠集”了另外一些没进入“千足金”行列的同学大搞课间游戏活动。现在想来是不是有点“搅局”的嫌疑。这样一来又多了些绿林好汉的江湖习气,自然在学校里就成了名人。

过去或许在同学们眼里我是名人,自从上次说到的七战七捷、“称王称霸”之后,自己也觉着了不起了是个名人了。

成为“名人”总是有好处的,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学校里每周一的早上都是有隆重升旗仪式的,能当上升旗手那可是一件露脸的事,不是随随便便谁想当就能当上的。可是对我来说似乎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只要我获得了好成绩,那么下一周的升旗手就一定是非我莫属啦。教委、体委、少年宫的比赛还有市里其它各种比赛,一年之中冠军得的多了。只要有证书、有媒体报道的都算数。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脸露多了也容易受风 “面瘫”,落成嘴歪眼斜的毛病……。不是还有一句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嘛。好景不长,虚荣过了头,遭遇报应也就是迟早的事(常在江湖飘呀,哪有不挨刀啊……)。

对于学校里的学习成绩王老虎的态度从来都是懂了就行、会了即可,至于具体分数一般他是不大过问的。只是他经常采取随机或突然袭击的方式,自己出题来考核、检验我实际学习的情况。就在我自认为是名人、感到了不起了之后的不长时间,一次学校里的考试上小驴遭遇了滑铁卢,成绩差的吓人(具体分数不好意思提了)。记不得当时是怎么回家的了,总之因为老师再三叮咛,这么差的分数一定要让你老爸签字明天拿回来。所以抱着要被抽一顿,英勇就义的信念把卷子递给了老爸。之后就是一番暴风骤雨,细节就不描述了(悲惨啊)。第二天拿着老爸写着:“我们一定注意对小驴的教育,请老师放心。”的卷子回到了学校。再度遭到老师鄙视的眼神。老爸最狠的是,卷子上补充了一句:请老师过目后让小驴再把卷子拿回来,这对她是一个教训。脸上是真挂不住啊。当年那是羞愧的恨不得找地洞钻了。我比较善于自我安慰,这既是优点当然也是很大的缺点。在当我选择性忘记自己曾有个这么差劲的成绩的时候,老爸寄来的书籍和资料中,赫然发现了这张当年的考卷……人生真的和下棋一样,棋子一上,回头再看只能是棋谱了,真不能悔棋啊。

考卷的事情是或许就是由于小驴虚荣心不断膨胀,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缺了埋头苦干努力的劲头所致。不过记得当时王老虎把他上升到了是否尊重老师、同学,是否德智体全面发展道德层面的高度了,否则他是不会仅仅因为考分低了就“咆哮”的。
(, 下载次数: 155)
另一个教训是在6年级的时候,一次市运动会的三棋少年赛上发生的。这次比赛固然重要,老爸出于对我的信任让我一个人骑自行车去赛场。结果途中碰到的同学说,***好像不知道比赛地点,我们去找他一起去吧。小驴是个绿林好汉,觉得友谊大过天当然同意了。当我一个人到了***家,人家早就走了。可是我这个路盲却迷了路,不知道从哪里直接去赛场怎么走,只好返回学校,从学校再去赛场…

结果悲剧发生了,第一轮已经结束,最后我只得了第二。老实说我早已不看重省、市少年赛的第一名了,可是我的名次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成绩、区里的成绩,市运动会区里的总排名啊(各个项目的第一名权重很高)。这下好了,老爸的脸色青了,带队老师的眼睛白了,我的脑袋耷拉了……。出现这个结果就是一个原因:没有集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观念这个词似乎大了些,可是一个人的成长进步离得开别人的支持、帮助吗?当你不顾及别人利益的时候,你自己的利益也不会是完整的。三年级开始省市小学(年龄组)的各种比赛对我来说第一名从来就没有旁落过,因此现在也找不到一张证书。可是唯独这次的第二名不但深深的印在了记忆中,而且还有相应的各种“物证”在老爸给我整理的档案中。

有了这么个身上毛病多多的女儿,老爸在教训孩子的时候,语录也就一套一套的。我曾经很讨厌老爸和复读机一样每天重复着相同的语言,后来大了想想,还真不怪他,要怪只能怪小驴,天天都被复读机了,还每天犯同样的错误,境界太高了……老爸的语录很经典,大都适合用在我的身上,还是举例说明:

宁可要个残疾孩子也不要个坏孩子   

每次因为各种事情被老爸胖揍的时候,这句话都是老爸在阻止老妈拯救我和因为毒打我自己心疼时,自我安慰所必须的语录。不过作为一个女孩子从小被毒打我还是很怨念的。为啥不要坏孩子就一定得打成残疾孩子才行啊……,这不是那个“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嘛!不过被打有一个好处,现在上围棋课的时候,偶尔小朋友就和我诉苦,老师啊,我总是被父母打……。我说,这有啥,老师是个女孩子还被打呢……。女孩子也挨打,这个对小朋友来说意义重要,他们心里释怀了。

剃头宣誓   

这个上期提到过。“剃头宣誓”应该源自日本几大超一流擂台赛失利之后的“造型”,结果被老爸引用了。问题男孩子引用也就算了,秃瓢也没啥。问题是我是女孩子啊,他每次重要比赛前让我剃头宣誓,我就变成了超级板寸(有照片为证)……虽然我头发质量好那叫一个厚,长的也快。但敌不过一年N个“重要比赛”啊。不过怎么说,板寸上阵以后,那个气势确实不一样了,有种逼上梁山的悲壮。只是不知道是否给对手的心理照成了影响……

你管别人态度干什么?!

只要老爸要对我进行严肃教育,和风细雨的时候有也有限,那时候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城管对小贩,你说他的态度能好吗?你态度不好,我就顶。我一顶、就“失火”(如果在事后我才说他态度不好,或许挨打挨的轻一些……)。但真要是事后对他说:老爸你就是态度不好,你说话态度好点就好了……。只听老爸大喝一声:你老管别人态度干什么,关键是你自己做的对不对……!同志们啊,态度决定一切啊。

老爸的经典语录太多,拿出其中最有特色的与大家分享。也因为这几句和我孩提时期这两次“经典”错误相得益彰,所以自己觉得很有意思。下棋的孩子,除了拼棋力,最重要的就是意志品质,下棋态度的比拼了。留待以后再讲。
(, 下载次数: 168)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9 23:24
我的恩师“黄老邪”

   想着这期写啥的时候,突然发现截稿的日子恰逢重阳节。我的老师江湖人称“黄老邪”,早已过了古稀之年,当然是个有故事的人了。当徒弟的何不写写,作为给黄老师的节日礼物。     

按说哪有弟子叫师傅江湖诨号的呢,可是有时在说到黄老师的时候,还真就把“黄老邪”挂到了嘴上。“黄老邪”的大名在辽沈棋牌界焉有不知之人,名至实归,叫着亲切。

我的老师黄成俊四段曾是上世纪60——80年代东北乃至国内颇有名气的围棋高手,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授予的我国第一批围棋职业段位棋手之一。关于这点在陈祖德著《超越自我》中可以找到旁证。

1960年全国赛后不到半年,我们又要准备迎战日本围棋代表团了。从各地来的围棋高手们再次云集北京崇外旅馆,进行第一次全国性的围棋集训。……参加这次集训的有老中青三代棋手。老的都有六七十,而小的只有十六七。……年轻棋手除了上海的赵之华、吴淞笙和我之外,还有江苏陈锡明、山西沈果孙、福建的罗建文和黄良玉以及黑龙江的黄成俊等。这一代人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年轻棋手,其实力已不亚于中年棋手。”

这么多年来从老师零零碎碎的闲聊中知道,想当初老师中国象棋下的也相当了得,用他自己的话说“至少象棋下的不比围棋差”。经过互联网检索,我还真就查到了两条相关的网页。

“1962年10月26日我省棋艺代表队前往安徽省合肥市参加1962年11月4日举行的全国棋艺锦标赛。代表队中有王嘉良、王有盛(中国象棋),张东禄、李中健(国际象棋),黄成俊(围棋)等5人。”

“1973年10月-11月,沈阳和哈尔滨方面联合举办了上海、沈阳、哈尔滨三城市象棋邀请赛,在与沪沈大战中,孟立国、韩福德、郭长顺、黄成俊等名将与上海队大斗顺炮……”

说实在的老师的这些经历我还真了解的不多,比方说他老人家当初怎么就北上黑龙江了呢?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返回了奉天城呢?这些问题以后我一定要问个清楚……。
(, 下载次数: 133)
在“家里的成员们”那期中就曾对黄老师进行介绍。“黄老师名成俊,1982年定为职业四段,在围棋天地2009年的合刊里有个栏目叫职业界趣话,黄老师的名字出现在了最年长的职业棋手一栏中。”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老师对我说过的一句玩笑:你这小脑袋瓜给我当学生合适啊……。我这还没吧嗒出味儿呢,一句“辈分大啊!”把旁边看棋的人都说乐了。这既是玩笑更是实情,辽沈地区现有的职业棋手、业余强豪绝大多数都受过黄老师的指导。因为黄老师人缘极好,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沈阳祺界著名的地下室也就成了沈阳乃至东北强豪们的聚集地。每当他们来到地下室想找“黄老邪”讨教一盘的时候,只要有可能他都会不容置疑的说:你先教我这个学生一盘再说!有时候黄老邪要是忘了,我就会一声不吭站到他旁边,不断地往他身边蹭,直到“蹭”的他饮茶杯难举,落子手难伸……,接下来自然是他找个高手让我折磨了。当年在沈阳当兵的业余强豪龙霖,从部队驻地“进城”去一次地下室本来就不容易,可就因为这还被我折磨过好多次呢!

之前也曾经颇为得意的提到过,我是唯一和黄老师有单独合照的孩子。自然,黄老师对我是非常温柔的。不过就一次,“黄老邪”发飙了,我的屁股就开花了。那次黄老师让我指导一个外来的孩子下棋,几步过去不认真的老毛病犯了,赢当然还是赢了。洋洋得意的冲到黄老师面前想本想邀功,黄老师头都没抬:“小驴你和别人下棋不认真,那以后我和你下也这样行吗。”吓得我脸色惨白。人不能干坏事啊,黄老师说话的当口,老爸进来了。回去以后一顿胖揍自然不在话下……

黄老师一般来说每天都会和我下上一盘,要么就“指令”他人教我。有意思的是有时候他不方便教我,又没有合适人选供我“折磨”,他还有更绝的办法来锻炼我——赌棋。赌棋对我来说意义很重大,因为我脸皮厚不怕输,还是个“葛朗台”。后来提到这件事,隆师兄就很怨念,说为啥黄老师就安排你下赌棋,就没让我下过。还说不应该下赌棋。我得意的那是不得了啊,和他说这就是差距。说明我能够扛得住赌棋的压力——人才啊,赌棋考验神经呀。(不好意思,打击隆师兄是我的乐趣,见谅见谅。)黄老师给我找的赌棋对手大都是论年龄我要称为叔叔的业余强豪,而且他们过去或多或少都曾指导过我。“赌资”通常是50大洋,压在棋盘下露出个小角出来……那时真是不小的数目了。“赌资”都是对方先出放到那里……规则是赢了钱归我,输了黄老师帮我掏钱。话说那个50大洋的小角爆发出了我“葛朗台”的小宇宙,每看它一眼,就觉精力倍增,斗志激扬。黄老师为了激励我下棋更有拼劲而邀请众位业余高手与我下的赌棋,在我的心里演变成为了为50大洋而战。

说来也怪,下赌棋的时候可以说是拼了老命去下了,结果平时能赢的自然都拿下了,平时很少赢的也都拼下来了。是不是黄老师早就看穿了我是这号人物呢……黄老师成功的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50大洋激发了我赢棋的斗志,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黄老师和我下棋相当认真。一年冬天,师徒俩都沉浸在棋中,偶然间我的脚感觉漏风了。原来下棋时我的腿越界伸到了老师那边,黄老师的老烟枪正在不停的着着,不知道有多少烟灰落在了我的鞋上,低头一看,雪地靴上烧出了2个大洞……

在地下室学棋的后期,依然坚持去学棋的孩子已经不多了。他们要么准备中考、高考,要么还有其它“项目”……,在棋上有点“想法”的只剩下我一个了。由于这个原因,本来并不需要每天都要去“地下室”的黄老邪还会在我到达之前出现在那里的。至少老师会保证让我每天都见到他,仔细想想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只要周六晚上我对老师说明天我还要去地下室学习,周日老师通常会比我还早到那里等着我。

记不得有多少次了,周日去地下室下棋如果时间晚了些,黄老师和一些棋迷还会带我到省体育宫附近的饭店去吃饭,还一定要给我专门点一个爱吃的菜。而且王老虎还一次不落的作陪。

最让我无法忘记的是,在我入段前的两三年就是到了年三十儿那天的下午,大多数单位都放假、人员都回家了。可是黄老师还会一个人在地下室等着我,为的就是和我下上一盘棋。我还有最过分的行为——初一的下午、初二的上午我都会到老师家借拜年之机,行下棋学习之便,把老师拽到地下室去。记得师母曾说:小驴啊,有你这个学生,你黄老师算安生不了了……

什么时候有机会,我能请“黄老邪”吃顿饭呢!
(, 下载次数: 132)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9 23:27
“渴望”的精神文明奖

记得所有比赛都会设立精神文明奖,但小时候肯定不会把她当回事。毕竟围棋比赛,最重要的就是成绩,获得名次才是重点。

之前提到过,下棋除了需要提高棋艺之外,还需要拼意志品质和下棋的态度。小驴自身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是比较晚的,“混世魔王”混迹江湖多年,想要证明自己已经改过自新,确实难度不小。咋办,小驴将希望寄托在了精神文明奖上。

精神文明奖每个队都会有一个名额,获奖者大都是随性填写。当然,肯定是这个队里态度认真的,或者是裁判一看,每天对局到最后结束的棋手,得奖概率更高些。说起来,“精神文明奖”这个词本身,应该就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小驴同学从98年以后回老家开始读书,基本上就不碰棋了。2003年开始,以开心为目的又下了几次全国比赛。小时候几经努力也没有得到的奖项,2003年开始自然还想再次一搏了。

第一次是在2004年,和王蕊组队参加全国女子团体赛。那是第一次和王蕊一队参赛,和当年的老师一起,再加上本来也成熟了不少。下棋态度那是很不错的。印象中有好几盘都是鏖战到最后几台才结束。最后得了团体第二,等着颁奖礼。一边等一边和王蕊聊天,说你看我表现这么认真,会不会给我个“精神文明奖”啊?蕊说:“你要这个奖干嘛?”那我没得过啊,就很想得一次。然后就听到了获得“精神文明奖”人员名单,突然听到苏东。我就激动啊。这里插播:因为甦这个生僻字,我常常被叫成苏醒、苏更生等各种名字,此时激动的当然也没来的及思考,就认为是人家念错了甦字,就准备杀到台上了。幸好被蕊拉了回来:“那不是你,是位裁判,叫苏东”悲剧啊。

还有一次,个人赛。担任裁判长的是位对我很好的老师。脸皮厚这么多年没变,比赛结束就冲过去要奖了。结果老师说,你们队两个人,肯定是给蕊的,你就别想了。人就是这样,越是得不到就越是哭着喊着想要得到。接下来的那几次全国比赛,都是抱着恨不得冲到裁判席吼一声:把精神文明奖给我的心态,等着最后的结果,甚至比赢棋更期待。直到现在,估计是再也得不到这个奖了。这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以后,认识到了下棋更重要的是态度吧。结果这次整理资料,意外的发现,在1994年团体赛成绩册上,苏小驴同学已经得过了精神文明奖了嘛~虽然知道这是鼓励性质,(每队一人),但也算圆了当年的梦想了。

不过说到底小驴对“精神文明奖”的渴望,其实还是缘于对下棋态度的理解。

到了94年,小驴下棋遭遇了瓶颈。行进的速度慢了下来。先从成绩说话。翻看了94年一年的全国比赛,定段赛赢了5盘(这是好像,没找到这一年的资料)。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年沈阳队只有我一个人“单刀赴会”,身兼领队、教练、运动员于一身。“王老虎”没来俺玩的那都疯了……,就是孙志刚老师说的,那皮的已经不是“一班二班”战士了。“公费自助游”啊,心思根本就没有集中在比赛上,每天全国各地参赛队之间找人玩的那个痛快,可棋盘前呢基本上就达到了逢人便输的境界。其表现连其他家长都看不下去了,纷纷在事后向老爸报告。王老虎痛心啊,说我是“从黑龙江玩到海南岛搞‘大串联’”……(人无压力轻飘飘,这话老爸也总说。悲剧的就是,小驴的压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与王老虎画着等号。这就是不自觉的表现。)当然屁股也是被打的很疼的。

团体赛,老爸带队,请了一位辽宁的女棋手与我组队,我下女子乙组第二台。现在翻看秩序册,乙组第二台只有4位职业棋手,我的成绩是6胜4负,也是差强人意。8月的少年集训赛,又长了一岁参加B组,也只得了第14名。在C组能进前八,升至B组名次再次下滑。

同时期和黄老师下棋,到了让2个子的时候卡住了。有半年的时候不赢棋,反正就是训练不少,棋就是不赢。想着,差在哪儿呢。时间花了,比赛经验也在积累中。如今回头想,差就是差在对围棋的态度,和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 下载次数: 131)
现在有点回忆不起来,最终小驴摆脱这种上不上下不下的窘境是因为什么了。不过要说起来,马晓春老师来沈阳下指导棋应该是一个契机。

马晓春老师来沈阳和棋迷下指导棋。当时在辽沈已经小有名气的小驴,获得了马老师1对10指导棋中的一个宝贵的名额。这种难得的机会,自然要好好把握。当天我穿上了战衣,昂首阔步就上了战场。这件衣服运气很好,穿的时候很少输棋。下棋的多多少少都有点迷信,老爸虽然嘴上说,这有啥用!动作上还是自然的就拿出它给我套上。上午上课,下午就杀到了夏宫,这是当时沈阳最好的娱乐场所。

   10盘棋具整体排列,观战的人将赛场围的是水泄不通。老爸和我商量,摆几个?我想了想,二个!很有信心嘛,那就二个!冲过重围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比赛开始了。老爸显然也因为闺女和马老下棋激动过了头,后勤工作没做好。就把人带了,其他东西全扔家里了。下到一半看我热的满头是汗也没水喝。老爸一咬牙一跺脚在夏宫里花了5块钱买了一听可乐给我。连载里时不时的会提到父母的付出,年纪大了回忆反而越来越清晰。就说这可乐的事情,是深深印刻在脑海中,当年其实不以为意……如今评价男人一般都是说啥新好男人,回头看看倒还真是老爸的头衔比较实在靠谱点。老虎同学是位除了抽烟之外无任何不良嗜好的“五全男人”(自封的,不得不承认老头是对的),五全男人指的是挣钱全交、是活全干、剩饭全吃,后面俩记不得了……老爸每每自夸的时候还要补充说明:当年的剩饭全吃的含义是:括弧——不含细粮。拿到现在来说就要变成括弧——不含粗粮了。

回正题。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俺从小就大爱的可乐陪伴,小驴表现神勇,矫健的获胜,这成了老爸希望小火苗燃烧的越来越旺的原因,而在小驴同学自己“境界”提高了以后,终于在成绩上更上一层楼,转眼迎来了95年定段赛,这可以说是改变小驴围棋人生的一次比赛。且听下回分解。

照片为证——
(, 下载次数: 140)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9 23:34
平顶山的记忆

1995年,就是在“登” 平顶山那年春季里的某一天,不知是我果真“顿悟”了,还是黄老邪看徒儿小驴上坡实在困难“推”了一把,不经意间黄老师那的“二子关”居然顺利的过了。当我听到老师平静的说:“你赢了”的那一刻,我的野心瞬时膨胀了(现在想来那盘棋下了不过一百五六十手,也是我和老师所有对局中手数最少的一局)……我的野心膨胀了,老爸、老妈的心情开始烦闷了。此时我已经是初中一年的学生,功课是越来越忙。本来见我在围棋上多日不见长进,他们已经要对我进行“工作重点”转移了。我这里“二子关”一过,他们当然也就“举棋不定”了。

怎么办呢?老爸、老妈决定在当年下半学期开学前回答这个摆在全家面前,“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还有段位赛、团体赛、个人赛、少年选拔赛供他们“试应手”,让我“腾挪”把握主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领队兼教练王老虎,率领苏小驴再次(或许就是最后一次)扛起沈阳队旗帜上了平顶山。

1995年在平顶山进行的定段赛入段名额只有7个,实在少的可怜。当时我基本上就没想入段的事。但是老爸的赛前誓师大会开的极有成效(当然包括剃头宣誓),弄的我是情绪极其高涨,人家说了:定段赛实力固然重要,但心态、运气、临场发挥更重要。所以只要你自己抱着必胜的信念,希望就在心里就在眼前。虽然当时已经12岁了,但是对很多道理体会的并不深刻,平时大大咧咧的就没有心态不好的时候嘛。所以只记住了最后一句:希望就在眼前……就冲上了战场。
(, 下载次数: 152)
这里先插播一下定段赛的情况。1994年——1999年之间,随着我们这批80后开始大批学棋,定段赛的门槛越来越高了。1991年——1993年相对比较容易,是赢到几盘棋就可以入段了。1994年以后,由于想下段位赛的孩子越来越多,不但每个省市(有资格参赛的队)先进行选拔,而且中国棋院对总的参赛人数、定段比例、名额都重新做了严格的规定。所以说,除了少数比较偏远的省市之外,只要能够参加定段赛的就都是当年各省市的佼佼者了。老爸在95年定段赛陪我去,然后为了做到知己知彼,拿着相机开始拍和我同龄、水平相近的小朋友。现在俺家里还有很多照片,小时候的甲A、甲B……都好可爱啊。然后我就常常很“无耻”的和朋友们说,想要当年“玉照”否,先拿好处费来……

经过王老虎同志的形势判断,他认为有30多个小孩子都是有可能定段的,出于当老爸的“私念”,我也堂而皇之的被他列入了30多人的“群殴”队伍之中……

我们比赛的地方在平顶山水库,周围生态环境极好,经常从外面飞进来一只硕大的昆虫,吓的我半死。它在衣架上悠然自得的趴着,我在座位上动也不敢动深情的凝视着……类似事情还有很多,那个时候我超级崇拜一位江苏的老爷子教练李刚六段(其实他比王老虎还小呢,不过就是白头发多一些),他就不怕虫子。他当时住我隔壁,我从阳台就可以去他房间了。然后还没走到呢,就看到一只大昆虫床边,而老爷子早已经发出均匀的呼声了……李刚老师在平顶山和已故的唐锦潮老师住一起,每每找唐老师复盘的时候,李刚老师也对我进行指导,每次比赛还都会拉着我聊天……。

有了大水库嘛,孩子们就有了撒欢的地方。那个时候说来也挺有意思的,家长的关系比孩子们还亲。比如甲C,我没和他说过话呢,但我老爸和他老妈早就已经交流过平时对待孩子学棋的经验了…… 所以有一个休息日,就是我老爸带着我,甲C老妈带着他,一起去划船了。说是去划船,哼,我老爸在我还没坐稳的情况下又是一脚就把我蹬下水了,然后把绳子往我脖子上一套,让俺拉着船游回去……

95年入段的都是牛人,这里把名单列出来:许顿、郭北雅、刘星、谢赫、古力、邱峻、丁明。当年刘星和谢赫都是中信少年队训练的棋手,他们的入段不仅在平顶山引起轰动,而且是一条绝对吸引眼球的新闻。新闻中提到的“中信少年队”是当时第一个具有“道场”气氛的少年集训中心,而且多少还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

我也记不太清楚都输给谁了。赢了对手,觉得都赢了没必要记得对方是谁;那输了的,更没必要记了,省的给自己添堵。反正王老虎会跟复读机一样反复提醒的……(自我安慰一下,这算是小驴的优点)

比赛的第五轮,我的对手是邱峻。记得和邱峻一共下过两盘棋,而且都是在段位赛上。一盘在哈尔滨,一盘就是在平顶山,我都输了。话说我也是有“三板斧”威风的,当年行走江湖有一个超级少见的定式傍身。只要对方“配合”我,下出那个棋型,我就差不多赢了。即使对手没直接栽倒在定式上,心态变化,棋型不熟悉,再加上我是黄老师带出来的“蛮力小丸子”,中盘获胜就是常事了。在遇到邱峻之前,有一个上海的男孩子就“死”在我这个定式上面。轮到我对邱峻这盘,该同学毫无惧色特别流畅的下出了一个新变化,落子速度居然比我还快。再加上我那个时候也确实技不如人,顽抗了一段时间就输掉了。这盘输掉以后入段算是彻底没有机会了。后来才知道,那天我用定式“砍”死别人之后,常昊给邱峻特意拆过招,研究了对付这个定式的策略。这是邱鑫老师事后告诉老爸的,让王老虎同学郁闷了很久。

如今回头看了一下当时的11轮对手,有7人最终成为了职业棋手;而我输的4盘棋中,有3人也是职业棋手。这样看来,老爸生生把我挤进有可能入段的阵容中,也算是有点事实根据的。(小驴又吹牛了,见谅见谅)

过了几年,小驴就去上海读书了。我和某位同样入学读书的棋手关系很好,他是在1999年入段的。我俩有一次就聊到了95年段位赛。他说:“95年定段赛我对上你了。比赛前就想,这盘对个女人还能输?可结果被你吃花了,耻辱啊。”结果我后面接的话让他更郁闷:“啥,我和你下过?那说明你确实很臭,是我赢了都完全没有印象的臭棋。”老爸帮我运东西到上海,同时也发现了当年的棋谱。特意叫他过来打打谱。两个人都神采飞扬,互相鄙视。说的是棋,回忆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岁月啊。

总之,95年平顶山段位赛虽然没有入段,却让我看到了目标“真”就在眼前,就像不远处挂着的一个苹果。只要我愿意,只要稍稍那么一伸手就可以摘到。
(, 下载次数: 169)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9 23:38
选择有时是一种赌博

选择有时是一种赌博,但你却不能以赌博的心态来选择。因为正确的选择只能在一个完整的参照系中才有可能做出,且不说你是否能有一个完整的参照系,即使你真就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也未必能选择正确。因为影响你选择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但我还是要说,选择是痛苦的,但也是幸福的。有选择权不就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吗?

为了能更好的学习围棋,我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到社会上的夜校学日语。夜校的课程结束了之后,为了不半途而废我又和另外二个孩子到一位日语老师家里去学日语了。老师家相当的远,从地下室到老师家要骑车半个多小时,从老师家回到自己家就要一个多小时了。下课的时候大都在晚上八点左右,三个孩子、三个家长骑着自行车赶路。夏天还好,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坚持到家就是累一些。可到了冬天的日子就实在是不好过了!东北那么寒冷的冬天,刺骨的北风,一个半小时到家后,基本上手脚都僵掉了。在路面结冰的时候,为了安全也为了能快些回家,这时老爸就不要我骑而是他带着我了。我坐在车子后面,经常就听到、看到东北冬天大街上特有的“自行车溜冰”表演。由于我在后面坐姿的关系,“表演”在前的也不一定都能看到。不过只要你听到了“那个”声音,音配画的各种图景立刻就会浮现在眼前。要是“那个”惨叫声来自后面就要注意了,要淡定啊!这个时候绝不能回头看,如果回头,下一个倒下的一定你……。

这个阶段的日语学习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杠头”没的吃了,仅有的一点点可自己支配的时间没了,电视也看不到了……。是否还要继续学下去呢?提出这个问题是有原因的。东北三省有所名校,叫东北育才中学。一起学日语的另外二个孩子都是抱着报考的目的学日语的。这所学校有英语、日语、俄语等语言特长班。想考育才,不仅学习要好,还要有门外语水平拔尖。育才有初中和高中部,到了高中就开始分流,一旦学业跟不上,就要被分流到普通认可的名校中去了。老爸纠结的事情有两点:小驴当年学习成绩不错,文化课的分数考育才不是没有希望的。同时如果要想以往学日语的成绩得到巩固,投入的各种成本效益最大化。那么继续加大各种投入备考东北育才学习的日语特长班不失是步好手,我明显的感到这对老爸、老妈是个极大的诱惑……

其次就是继续学习围棋,把入段作为努力的目标。可是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在训练学习条件上已经难有保障。在东北,同龄中的孩子几乎已经没了对手,年龄比我大的孩子基本上都在为考一个好初中、好高中在努力……。没有了竞争环境,提高谈何容易。
(, 下载次数: 180)
怎么办?记得“民主”老爸是问过我的意见的——因为当时觉得学日语太辛苦了,枯燥、没头。我已经习惯于在狂放恣意的厮杀中找寻欢乐了……,虽然日语还是要学的。与其说是选择权“给”了我,我“选择”了。不如说是他们把“套”给了我,我自己给自己“套”上了——继续下棋。小学毕业,我终究没有考那所汇集东北三省“变态学生”的著名学府。

后来,当年和我每晚一起骑一个半小时自行车的男孩子,如愿考上了东北育才的日语特长班,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全班一起去了日本,在京都大学读计算机系的本科、研究生。去年到了美国工作。还有我刚刚联系上的打架同桌,曾一同在黄老师门下学棋的小子都是那个学校出来的高材生。总之大家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这种感觉和下棋经常遇到的取舍一样,到底要什么?有舍有得,究竟什么是好的?人生都是在转换、腾挪,选择真是一个难题。

我有的时候想,如果我当时也考了这所学校,如今的人生会怎样呢。考不上的悲剧不敢想啊,可要是后来没有入段就敢想吗?

凭借着小学冠军的帽子,我“混进”了市重点初中。再像小学时期那样,上午上课下午下棋已经不现实了,你就是再想厚脸皮不做作业也不可能了。所幸老爸决策依旧是,宁可我拿50%的精力当个中等学生,也不需要我用100%的精力去做个上等生。这样我的围棋训练还是在继续着,当然仅仅是继续着……。

读初一时的围棋训练在时间已经难以保证,因为你不能总和老师“顶牛”啊。再则那时候刚好也正处于“平台期”,该赢的都跑不了,想赢的却难开合。在沈阳能够教我的人越来越少,黄老师身边的棋迷叔叔们大都不是我的对手了。在这个阶段几乎沈阳所有的职业棋手都曾经教过我,可以说小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年的职业四段棋手付力老师就曾经和我下过四盘指导棋。不过最后一盘老爸还是我忘了给学费……,我去海口一定还……

这个时候老爸又开始纠结了。应该怎么办?继续下棋还是完全放弃好好读书?日语已经基本扔掉了,再扔了围棋,估计王老虎同学就该崩溃了。下棋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搏二兔”!为此,我们全家颇为悲壮的做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拼搏入段,休学一年。严格的说不是一年,是到第二年的全国段位赛为止。若没能入段就要和围棋さよなら了。老爸将我的围棋生涯押在了96年的定段赛,能赌这么大,促使“下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995年平顶山段位赛的经历,让王老虎和我添了心气、壮了胆!

回头看这选择没错,毕竟我入段了。当初非要入段其实就有一种危险的赌博心理,总觉得不入段就“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了,非要给“党和人民”一个交代不可!其实当初老爸就并没有让我当一辈子职业棋手的打算,因为他还是更看重读书的……。最后的结果也是如此,入段不久我就重新回沈阳读书,然后读大学,工作、读研。难道不入段就不能读大学,工作、读研了?后来当新浪兼职记者去采访过定段赛,看着孩子们休学读书,老实说心里有点犯嘀咕……。选择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围棋说到底是项艺术,天赋很重要。除了天赋、一定的努力、还需要有运气。孩子的意愿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如棋,选择是其中的大课题。

再说两句并非题外的话。虽说从竞技的角度来说围棋是一种游戏,但是从它的社会属性来说到底是项艺术。所以家长们当您让您的孩子学习围棋的时候,就应该把它当做是对孩子的艺术教育。而普遍的来说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提高孩子的智力,这里或者可以说不是为了嬴棋。学习围棋是为了保持、发掘孩子们与生俱来,而又不断退行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孩子们正确的思考方法。
(, 下载次数: 156)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9 23:49
中原逐鹿在中信

“休学”,为的是和入段有个“约会”。动了这个念头的诱因,一来在于当年黄老邪不经意间让我过了二子关,二来在于平顶山上说得过去的战绩。如果说前两条是主观评价的话,那其三就是客观标准了。记得老爸老妈当年看了很多介绍日本超一流棋手的文章,发现他们大都是在14、5岁之前入段的。所以换个角度理解,在14、5岁之前能够入段也算是有点天赋的吧。当然在这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了……。

总之种种原因把我推上了休学这条路。既然是休学就得有个时限,否则岂不是退学了。在王老虎看来,如果不想彻底放弃学校的学业,“暂停”一年已经是极限了。同时,按周岁计算到96年定段赛时,我刚好还侥幸在十三周岁的行列里。行伍出身的王老虎虽然是个不错的记者,按他的话来说是:读了六年书,“出身”又不好,混进了党的新闻队伍……。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是他最大的遗憾,他怎么能让我放弃学业呢。这样想来“休学”不仅对我、对王老虎、对全家都是逼上梁山啊!

“施为欲似千钧驽,磨砺当如百炼金。”休学了,到哪里修炼呢?“中信少年队”成了我的不二选择。

当时老爸老妈对“中信少年队”的了解不过就是:它于1994年在北京成立,1995年春天迁到郑州,仅此而已。那又为什么要到“中信”呢?理由也简单的很,就是因为1995年定段赛入段的刘星、谢赫,在当年赛会秩序册上隶属“中信队”。当年11岁的刘星、谢赫成了小棋手的榜样,“中信少年队”名声鹊起成了各地优秀小棋手们向往的地方。

老实说能进“中信”,还是铁鹰阿姨帮助的结果,通过她找到了纪瑞老师和《人民日报》体育记者汪大昭的“引荐”。中信队对学生的挑选非常严格,只有水平不错、有一定潜质才可以入选。王剑坤老师至今还记得当年曾有位高手引荐的孩子,他们就没要。现在想来我还是挺幸运的,不过咱当时也确实不赖啊(又吹牛了……)。

在决定去中信的那段日子里,脑子里不时蹦出的都是“背水一战”、“破釜沉舟”之类的词儿,颇有一种 “杀身成仁”的悲壮感。外人没有理解、支持我们的,不论是爷爷家、姥姥家的亲友,还是学校的老师、父母的朋友和同学……。当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约会”的日子会怎样度过,那段不长的时间会在我人生中打上怎样的印记……。很多事情就和下棋一样,唯有复盘才看的清楚、悟得真切。

(, 下载次数: 172)

1995年10月本该在沈阳读初二的我,来到了中原古城郑州。中信少年队在位于郑州人民公园对面的一栋四层小楼里,楼下是郑州市某分区公安局,现在看来安保那是相当的好。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孩子。不敢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来自各省市最优秀的小棋手总归不是虚名吧。

中信常年陪伴着我们的是王剑坤老师、庄玫瑸老师和于梅玲老师。学生不敢对老师妄加评论,可老师给我(我们)留下的印象至今还是鲜活生动的。在和蔼可亲的王老师面前,学生甚至敢于斗嘴;庄老师走路 “云裾数步踏雁沙”,悄无声息啊。孩子们“犯了事”被抓现行,都是因为她的轻功;于老师主抓死活题的训练,她那犀利的死活题水平,把我们折腾的“死去活来”。

很多时候中信队是与河南队共同训练的。河南队的陈锡明老师、黄进先老师常常过来给我们讲棋、复盘。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每天的死活题大都是黄老师精心准备的。这在如今看来不是难事,在当年可实在不容易。河南队每天会派不同的棋手来和我们对弈、指导。王蕊和我的师徒情,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记得开学以后第一天开会,庄玫瑸老师的训话就给我的“幼小心灵”一记重拳。大致内容是:我们这里就是个“法西斯”集中营,训练会非常艰苦,谁也不要存有一丝侥幸心理。没有零花钱,父母留的钱全部上缴,每周只允许和父母通一次电话……。从小和王老虎斗智斗勇,基本上是“吓大”毕业的苏小驴同学,虽然被庄老师严肃的表情吓的不轻,但还是心存侥幸做了一些藏零花钱、晚上偷听广播之类的潜伏活动。

我到中信队之前队里是清一色的男孩子,我的出现或多或少增加了队里的紧张感,他们甚至有意无意之中有了一致对外的情绪。我比较粗枝大叶,入队很多天了还在离家的不习惯中,当然不会觉察到这些。直到一天训练和一位同志下棋或许是形势不妙的缘故,该同志竟祭出了另类“变化图”,相对无语的手谈他竟不时以自言自语的方式来语言袭击……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苏小驴你就使美人计吧!当时被骂傻了,我常年顶着一个板寸头和美人也不沾边啊?再说了咱小学时就背过《三十六计》,“美人计”属于“败战计”。要说使“美人计”那也是你,不是我啊!……一向牛脾气的小驴不知怎么的居然立马跑回寝室哭了。

结果自然是“文斗”的同志遭到了老师的“武斗”——罚站!这次翻当年日记发现,原来这件事情最终导致7个男孩子,从当天晚饭后开始站到了熄灯,又从第二天早饭后一直到午饭前继续在二楼迎来送往……当然,后果就是在此之后我和他之间结下了难以消解的“劫争”。

后来想想,他们“反感”我的到来是有原因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来、在我之前小楼里只要没训练或者老师不在,一帮小男孩还能偶尔展示一下“天马”的秉性,您说我的出现是不是多少有点“弼马温”的嫌疑。二来、队里所有孩子哪个不是背负着压力。没入段的有入段的压力,入段了的有升段的压力,和同龄孩子相比有文化学习上的压力,还有那数目不菲的高额学费……。多一个人就多一个竞争对手、多一个敌人,甭管他是男的还是女的。要说压力我比他们大多了,十三岁高龄的初中生和他们混在一起,容易嘛我?!

10月下旬队里开始了第一次17人大循环。几轮下来我就知道了自己原来不是啥“来自各省市最优秀的小棋手”,只不过是菜鸟中的战斗机,最后成绩倒数第三。接到老妈电话,俺哭了,要求回家……。这是我印象中唯一服软要当逃兵。老爸盲目、自信的认为我没问题,可老妈不放心啊。老妈给王剑坤老师打了电话,王老师对小驴的围棋水平给予了肯定,也给我父母吃了一颗定心丸,具体内容已经无从知晓。总之,王老师的一番话不仅让父母放心了,也转化成为了我努力的动力,开始慢慢习惯了队中生活,留下自己“中原逐鹿”的足迹……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9 23:53
战不旋踵在中信

在郑州的日子长了、大家熟悉了开心的事情当然也会有,虽说郑州的日子终归还是苦字当头。不过要是天天都在玩,也就难得会有记忆深刻的愉快了。

刚入队时我的年龄在队里排行第二,(很快就晋升第一了、悲剧),或许是老同志的缘故,很快就当了 “领导”。工作比较杂,比如早上叫大家出操。庄老师当时扔给我一个年龄比我还大的闹钟,质量好的很。5点半定时一到铃声炸响、桌床震动,恨不得一路跳到我的头来。我立刻跳下床去喊大家起床、排队、出操,大概5点45分就杀到了对面的人民公园。进园后跑步,开始是步调一致纵队前进,可一会儿工夫就变成了羊粪蛋儿似的散兵线。到了游乐园,有一会自由活动的时间。这也是我一天最开心的时候。为啥呢,因为有个60多岁的老太太,每天等着我和PK荡秋千呢。游乐园有2个大秋千,那位老太太每天早上霸占1个,等我到了就占住第2个。两个人开始PK荡的高度。这样的日子延续了很久很久,直到我一次高烧,水平大幅度下滑才告一段落。不过按照现在官场上的标准句式,俺怎么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人民公园里早上晨练、运动的人很多,锻炼的方式、运动的项目自然也是五花八门,但当时我们看到的、感兴趣的还是那些千奇百怪的姿态……。游乐场里面有那种蹦蹦床,早上还没有人去玩。男孩子们就进去还去捡里面的球,拿出来当球踢玩“溜猴”。直到有一次被公园的管理员抓了“现行”, 游乐场里丢球的案件才不再发生。最“神”的是队里有个孩子居然会“气功”,能把一块钱1包的烟,用意念变成555牌烟的味道,还在公园里表演过呢。不过和下棋一样,平和之中蕴含杀机,快乐也有危险相伴。一次出操队中年龄最小的孩子掉队了,旁边又没有大孩子,当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差点就被人贩子套上麻袋“滚打包收”了。

去过郑州的人都知道,郑州灰很大,迎着风跑的时候,很容易就迷了眼睛。队中一位同志的经典语言就出来了:大眼睛逗人,小眼睛迷人,不大不小的眼睛气死人……这种话在当年那个年龄,觉得非常精彩。这句话版权是谁的不敢肯定,反正我是严重同意。
(, 下载次数: 148)
当年去中信队的孩子(还有他们的父母)哪个不是背水一战啊,“战不旋踵”既是他们当时的实际生活状态,更是他们心底的决心。决定是父母和孩子共同下的,执行的可是孩子啊,并且他们都是执行的那么坚决、自觉。记得一次生病了我还在坚持训练,是庄老师命令我之后才去医院看病的。医院距离驻地有三站路,但我连车费都没舍得花,发着烧来回往返了六站路,回来后马上就接着训练了。类似的事情在队里那些孩子当中多了……。

再说点有趣的。上期提到过零用钱要全部上缴,可没钱怎么行啊。没钱怎么在早上出早操时候买点小零食?没钱怎么在“出公差”的时候顺便自己买个黄桥烧饼?没钱怎么能在意外出门放风时买个小玩意啥的?怎么办,一个字:藏!这方面老师和学生之间“猫捉老鼠”的游戏玩儿的有意思极了,那可真是“各庄的地道都有很多的高招”,斗智斗勇啊。孩子藏,老师查。庄老师这方面实在太强,屡屡排查出各式隐藏的“地雷”。工兵排了地雷,那设雷的能有好果子吗,一场场悲剧那是必须的。不过我还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好地方,我把没有上交的10元大洋塞到了便携磁性棋盘外壳的夹缝里!估计像我这么有才的人肯定不止一个,实践充分证明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是无穷的。不过现在我这么一说也印证了一句话:做贼三年不打自招啊。

当时队里吃饭是不允许剩的,可是孩子们总还是会有喜欢和不喜欢吃的。咋办呢,玩 “转换”是咱们的长项、专业啊。A不喜欢吃红烧肉,给了B;B不喜欢吃青菜,A全盘接过来。还有不喜欢喝牛奶、吃鸡蛋或其它什么东西的,都可以“腾挪”、几经折腾甚至打劫总是能够实现“双赢”的。不过这种“双赢”一般只反映在品种上,数量上是很难对等的。这样一来产生一些 “多吃多占”的选手,培养出几个胖子还不容易。别人就不说了,就说我自己吧。10月份到的中信队,1月末回沈阳过年,老妈到了火车站看到小驴惊呆了。瘦驴成了肥驴,量化一下长了二十来斤。估计老妈肯定怀疑过中信队到底是不是如所说的那么严格,不然孩子咋会都跟吃了“猪饲料”似的呢?这事还真是个写论文的材料,我就不明白了一天训练那么累、那么苦,怎么就不耽误长肉呢?话说自此之后小驴的体重就如火箭般直冲上天,就没下来过。彻底的悲剧啊。

还有一件事,也和吃饭有关。队里明文规定,最后一个吃完饭的要负责擦桌子。我从小吃饭就慢,加上遇到“转换”时还要多吃一些,经常收最后一个“单官”按理说也没啥。可是有一次,某位同学明明吃的比我慢,在我吞一口饭就可以走人的情况下,他手里还有半个馒头。当我得意的准备缓缓将饭送进嘴巴的时候,该同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馒头塞进嘴巴,馒头上还插着一根筷子,飞也似的逃出了餐厅……这也有半目胜负?

不过在中信队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年终比赛事件”。说它是“年终比赛事件”并不在比赛本身,在于比赛的附加值。比赛规则——中国规则;比赛程序——科学合理;参加人员——队内孩子;比赛结果——没有争议。之所以它能够成为事件,在于比赛的名次是有价值的,而且这个价值是有明确价格的!前六名以外的孩子,第二年的学费将多数千元。名次的影响、内涵太丰富,……比赛结束的当天一个孩子没忍住,引来了嚎啕一片……而嚎啕声后没有人选择退却……。我当然也在前六名以外,但我拒绝了嚎啕,选择了抽泣……。自认只要我坚持不停地向前走下去,从这一刻离心中的目标一定不远。

1996年1月18日放假回沈阳,3月过完年回到郑州,队里的紧张气氛更加浓郁。当年的定段赛少见的安排在了4月。每个孩子在家里肯定都没有放松过,回到沈阳当晚的日记里我写到:假期谁抓得紧,谁回去就是第一!所以小驴同学每天打谱、作死活那叫认真,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就如圣斗士星矢一般,爆发出了强大的小宇宙……。作为资深葛朗台,更要对得起我那六名以外的“计划外”学费;最重要的是,下棋的都不服输啊。节后回到郑州后,在定段赛前的最后一次大循环中小驴进了前六名,信心大增!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10 00:00
似水流年在中信

请读者们原谅苏小驴用三期的篇幅来写中信队的生活。

中信少年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立无疑是有着特殊的背景和意义,可以说是国内第一家专门的少儿围棋培训机构,直到今天“中信少年队”现象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1990年徐荣新七段、王剑坤七段在无锡当地的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支持,爱好者关怀之下创办了“无锡市积薪围棋发展中心”,发展中心的牌匾是聂卫平九段题写的。记得当时各种媒体的报道中,无一例外的都把他看做是职业棋手扔掉铁饭碗自谋生路的改革之创新举。

可是谁能想到在中信公司的帮助下,发展中心由此产生、孕育了知名度更高、更吸引眼球的少年队呢。当年的围棋发展环境虽然是越来越好了,但很多有棋才的孩子却很难找到一个适合的去处学棋,中信少年队的成立给了这些孩子一个很好的学习场所。少年队不仅对生源的质量要求严格,而且严格控制人数,使得在队里的孩子得到了老师更多的关注。具体说来就是指导棋下的多了、复盘多了、训练环境好了。要知道中信队人数最多的时候只有18人,而我们这18个孩子,占据了整整一层楼的训练空间!

1995年少年队搬到了郑州,直到2000年中信的少年们毕业。在6年的时间里,中信队一共培养了多位职业棋手(按照拼音顺序排列):曹又尹、冯伟、梁博超、李劫、刘星、苏甦、唐莉、田舟、王宏伟、王雷、谢赫、杨一、于飞、郑策、张蛟、周逵、赵兴华、郑岩、赵哲伦、赵子骥。最后一位入段的中信少年,是如今活跃在女子棋坛上的曹又尹三段。

再来说说训练模式。王剑坤老师对学业很看重,所以上午所有孩子都到附近的学校借读,下午训练。训练的内容主要是以慢棋为主,一周五盘,其中包括大循环和指导棋。还有就是老师讲棋、复盘,晚上的内容是死活题。其他的时间自修,自修的内容主要是打谱,然后写笔记。当然这些都是在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下安排执行的。

有一段时间我们每周还要学习一次日语。就实际效果来说每周一次的日语学习,显然是形式重于内容的,但这种形式确实是需要的,因为它表现的是一种态度,倡导的是一种精神。毕竟16年前国内可以找到的围棋书籍太少了,日本棋书不仅可以解决教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学习、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王老师和庄老师特意给我们每人复印了一份芮乃伟九段手抄本的日本围棋术语。如今看起来这似乎是要么有些多余、要么不值一提的小事,当年对我们每个人所起的作用和意义都已经远远超过了围棋教材的范畴。这弥足珍贵的复印本我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一个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学习不能落下、身体要好、下棋训练是必须的,打谱提高的是独立思考能力、学习日语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围棋。回头看看,王剑坤老师等几位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真是付出了太多的努力。
(, 下载次数: 173)
还记得上次说过的“年终比赛事件”吧。在中信队学习、训练的孩子们所交的费用是不一样的,简单的说就是入段的不收费,其余的人根据对内比赛成绩的好坏来决定多少,当然这是动态的,不是不变的。其实我们可以把这看做是一种对成绩好的孩子的一种奖励,只是这个差距是以数千元计啊。否则怎么会有“年终比赛事件”,怎么会有嚎啕大哭呢。孩子们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了。

有奖自然也有罚,面对奖流泪的不少,可面对罚还真少有掉眼泪的。在中信队呆过的孩子几乎就没有没挨过罚的,区别只在于挨罚的次数和手段不同而已。

先说说打手板和打屁股,这通常是在晚上大家完成死活题作业之后谢幕曲。规定是晚上八道死活题,完了就到小对局室去找于梅玲老师验证过程和结果。那可真是做题时绞尽脑汁,交题时战战兢兢。每晚十几个人陆陆续续在于梅玲老师门口排队就是一种煎熬,甭管谁你都得视死如归。因为面对这些死活题,没人奢想能从于老师那里全身而退。有个孩子就在排队时候说过很经典的话:“我相信世界的公平的,我昨天错了5道,被打了25下,今天应该只错4道了。”打手板一般是打左手,这对左撇子苏小驴有点不公平,所以只好对半开,第二天左右手都废掉……也许负责“行刑”的庄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后来就转移到了屁股。有个聪明孩子,每次一到挨打时间,就火速杀回房间穿2条棉毛裤,这当然瞒不过庄老师,裤子一扒,打得更响了……

再来说说罚站,罚站一般是在训练不认真或是晚上不按时睡觉等时实施。有趣的是,相比痛感较强的打手板和打屁股,罚站倒是很多人对中信印象最深的事情。当时中信队占用的一层楼,老师的房间在一端,大训练室在另一端。既然名曰小驴那耳朵灵敏度当然异于常人,俺多次在老师们即将到来时果断提醒大家不要讲话,解除了危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若是哪天庄老师换穿了双鞋,或是穿上拖鞋貌似要休息麻痹了我们,再用轻功走到大训练室的门口那就一定要上演悲剧了。一天我兴高采烈的聊天开心的不行了,突然感到背后一阵凉意,庄老师已经在我身后伫立多时了。罚站是必然的了,悲惨的是要站到一楼二楼的楼道口当门神,迎来送往几个小时,想想看那是怎样的情景。

在郑州就这样练着、苦着、罚着、磨砺着,奔着入段的约会,一步一步坚实的走着。记得在入队的时候庄老师曾对我说过:在中信只要你入段了就可以说是毕业了。那时候我就想,接下来到南京我能入段吗、能毕业吗?我心里明白不管能不能入段,在郑州的日子一定要结束了。但我知道:休学结束的日子要到了,可是修炼的日子还远着呢……

关于体罚的事情我曾纠结要不要写到这里,因为如今说到体罚似乎总是一句负面词语,一种错误的教育手段。而王老师让我们罚站的初衷,其实是给孩子们一个能够安静思考,反省,给自己“复盘”的时间。这里毕竟不是讨论教育的地方和时间,再说了事实是当年的体罚给我、给我们留下的更多的是难以磨灭的谐趣记忆。在这里体罚两个字所承载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来的语义。王老师曾说:中信队的生活带给我们每个当年的成员不同的感悟和体会,但我想最珍贵的,应该就是在孩提时代比较艰苦的生活磨练出了顽强斗志和品质。

中信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机遇下成立,曾给当时的围棋界、业余群众体育活动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说法”、“经验”、“启示”。尽管2000年中信少年队也“毕业”了,但在这前后全国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教学机构、围棋道场,这不能不说里面有着中信队示范作用。在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5周年时,邓小平为题词:“勇于创新、多作贡献”。中信队的成立是不是也算是“勇于创新 多作贡献”的实践呢。

PS:前段时间刘星来上海,大家聊天的时候提到希望中信队员们能够有机会聚一次。在一线的棋手自不用说,在全国各地的有些人这些年断了联络。但我想有过中信的生活经验,围棋早就已经融入到你们的生命中了吧。请看到本期苏小驴的队员们和当年的“苏班委”联络,咱们来个大联欢啦。
(, 下载次数: 157)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10 00:04
谈点题外话

小驴的连载终于进入尾声了,突然想起还有些有意思的事情没和大家分享,再次插播。

“下棋的人都有点迷信”,这句话常常被人提到。说起来这话我也不否认,不过此迷信非彼迷信。都说迷信是消极、落后、愚昧的,可下棋的那点“迷信”应该说还是有些积极因素、存在合理性的。咱还是举几个例子说说吧。

不知道您注意了没有,曝光率较高的棋手在自己出镜的同时,他的某种着装也在以几乎相同的频率出镜,除非是季节和物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说这个并不是棋手的服装可以引领时尚潮流,而是说棋手比赛常穿的服装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赛事的组成部分。因为服装对棋手的胜负信心或多或少总会有些影响和心理暗示的。不是有过这样的报道吗:某位高手头一天输掉对局后,第二天居然将同一件衣服反穿着端坐到了对局者的面前。颇有些“别去风光只如昨,重来花木已经年”的味道。

有趣的是1994年左右,小驴有一天翻看老爸带我外出比赛的照片,突然发现只要照片上俺穿着老爸给买的一套“米奇”衣服基本都是赢棋了……这岂不是我的“得胜服”吗?!打那以后每到自己认为重要的对局,就暗戳戳的和老爸说,我要穿“米奇”!老爸老妈一开始不明所以,以为小驴只是单纯的臭美。后来他渐渐发现了其中奥妙,也在认为重要的场次主动给小驴套上了这套衣服,彼此心照不宣啊。那段时间“米奇”基本上就是小驴的幸运战衣。这衣服在经历了多次战火洗礼之后,裤子膝盖等处磨的越来越薄了。记不得是95年的那一天了,小驴一使劲裤子破了。老妈在破洞的地方恰到好处的补上了一只小鸭子……鸭子好啊,二分呐!老爸后来对这条裤子的点评是:“狗撵鸭子呱呱叫”,因为我那套衣服上的大图案是那只大名鼎鼎的“古非”狗。

“狗撵鸭子呱呱叫”穿到1995年末,实在不能穿了才下岗。在我的记忆里,那恐怕是我唯一穿坏、不是穿小了弃之不用或送给别人的一套衣服。“狗撵鸭子呱呱叫”载誉下岗后,老爸又给我换了一件既普通又特殊的“作训服”,俺就是穿着她在南京入段的。“作训服”没有“米奇”好看,但穿着她自觉胜率也不低,一直穿到1998年,读大学前最后一次参加团体赛,得了第二。“作训服”的特殊之处待后面再说。

(, 下载次数: 151)
棋手比赛时除了对着装的刻意之外,还有的棋手在比赛阶段是绝不用勺子吃饭的。吃饭用了勺子,下棋的时候“打勺”了咋办。还有人不吃鸡蛋,鸡蛋多像零蛋啊。搞笑的是有一次比赛,吃早饭的时候同桌有个孩子在认真的剥鸡蛋皮。眼看着他努力了很久即将大功告成之际,手一滑蛋掉到地上。剥鸡蛋皮的是吃不上那只鸡蛋了,可是那只鸡蛋轱辘到了对面孩子的脚下——这岂不是“送蛋”。只见对面孩子顿时神色暗淡了下来——蛋来了,结果就不言自明了……

还有一个特有趣的例子,若当事人还记得千万别来打我哦。M君(就是上次在平顶山被我怒切一刀,如今棋谱被多人要求“阅览”,小驴拍卖中的可怜孩子。)和Z君将在比赛中狭路相逢,由于俩人平时关系不错,所以对局前的紧张气氛外人是体会不到的。Z君有个习惯,只要是正式比赛,对局时都要在棋盘边放2罐咖啡,半程1罐。当天M君没睡好又因为和Z君很熟,屁股一落坐下拿起1罐仰脖便喝,结果Z君当场傻眼——流水落花春去也。据事后M君交代,他还纳闷呢。平时水平不相伯仲,Z君怎么就大失水准呢、差哪呢?……猛然想到了咖啡问题——回家面壁……

棋坛间关于“迷信”的奇闻趣事多得是,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相信读者亲身经历的、道听途说的,一定会比我说的这些要生动的多、精彩得多。这里的所谓“迷信”,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暗示、心理安慰,旁人看了有趣,自己感觉到了一种力量,倒是一举数得了。这些“迷信”说他是“祈福”、“许愿”好像更合适。

回头说说那件当过兵的老爸给我选择的,那件既普通又特殊的“作训服”。虽说是“作训服”可终究还是“作战”时穿的多,“训练”时穿的少,想来也许当初我怕过早穿坏吧。那件“作训服”主色是红的,配色是明黄的。由于没有学过美术不知道是哪种红,只记得红的醒目、红的亮堂。当时老爸说穿“作训服”的理由是,穿着漂亮、精神。老妈补充说:红色多好啊,中国红、喜庆、吉祥。老爸、老妈都说好,咱就穿呗。果然穿着她胜率也不低。直到后来读书,学了一点点心理学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件特别红的“作训服”,不仅仅是给了我正面的情绪鼓励和积极的心理暗示,而且在客观上很可能会给比赛时的对手以影响……

色彩心理学认为:红色充满活力与激情。红色在可见光谱中红色的波长最长,对人刺激性很强给人视觉上一种醒目感。红色在容易引起人注意的同时,也容易使人兴奋、激动、紧张、冲动、还是一种容易造成人视觉疲劳的色。现在只是不知道二十七八年前,老爸读成人自考时心理学六十分及格的成绩里是否有这方面的内容?

棋手在比赛的时候大都会带点道具,小驴最爱的是风油精,这习惯延续到了今天。上课的时候还带着,时不时的就涂一点。导师有一天忍无可忍了,说小驴你就不能不涂风油精啊。回家以后纠结半天,第二天上课带了薄荷膏……

应氏杯当裁判的时候,看到赵治勋九段,随身带了个小网袋。入座后,随着局势越来越紧张,小网袋里面的东西开始现出庐山真面目。小沙袋、手上的小道具等等。感觉这位从小的偶像形象丰满了很多。

大部分的棋手最喜欢拿的就是扇子了。小时候看到前辈棋手拿着把扇子那是觉得相当的帅,即使到了冬天,穿着厚毛衣比赛,拿着把扇子也是必须的。时不时的扇一扇,开合之间弄出啪啪的响声,我是相当的向往。当年比较流行的是富士通杯的参赛棋手集体签名扇子,后来自己得到了一把,一直舍不得用,去年收拾东西发现它静静的躺在箱子里。如今的扇子种类已经越来越多了,名人签字扇子、比赛留念扇子等等,比赛结束后请棋手们在扇子上签名留念成了固定节目,扇子似乎和围棋已经成了一对好搭档,分不开,颇有一番韵味。附张小时候得到了最帅扇子,已经被俺用的没了“型”,躺在柜子里保留至今。

(, 下载次数: 174)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10 00:07
那年我入段了(一)

长这么大一共到过三次南京。

第一次去南京是1994年的盛夏,参加全国希望杯棋类比赛,这时我已经参加少年组的比赛了。由于曾在儿童组时得过一次冠军,再加上学了几年之后水平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就在心里想一定要在少年组也拿一次冠军。比赛开始后我发挥的极好,真正的“过五关斩六将”,六轮全胜大有势如破竹的架势。由于是老江湖了,对后面可能的对手都了如指掌,自然对形势也是了然于胸了。只要第七轮不输冠军就非我莫属,后面三盘即使输一盘冠军还是我的。可是不知为什么偏偏就连输三盘!

为什么呢?当时怎么也没想明白。不够认真、天气太热、身体欠佳?都说不准。后来找到了一条我不得不承认的原因,由于工作的原因“王老虎”在家留守,那次南京之行是妈妈带我去的。离开了“虎视眈眈”,本来就“黔驴技孤”的我或许真就多了点毛躁的“驴脾气”,少了点认真踏实的“磨道驴”态度。入段前只要是我参加过的全国性比赛,不管多少总会留下几张棋谱的,可唯独这次比赛一张也没有。记得回到沈阳之后,王老虎要我复盘记谱居然也没留下什么。唉、没留下,就是“留下”啦……。

当时没想到时隔一年多的1996年春末夏初时分,会再次到南京比赛——不过这次可不是抱着夺冠军的态度回来的。上次参加的是希望杯,虽然那个冠军“丢了”心里老大的不服气,可到了这时脑袋里想的早就不是这些了。因为我知道,这次来南京拼搏的是定段赛,或许棋盘内的胜负就会改变我棋盘外的人生。休学快一年了,家里花了大把的“银子",眼看就要到了14岁的高龄,若定段不成就得放弃围棋全力追赶在文化课上的差距,争取考上一个重点高中……。看出来了吧,“前度刘郎今又来”是个什么心态!

定段赛显然是个“个人赛”,但“个人”若是没有“组织”你也是不能参加比赛的。由于比赛前在郑州中信队训练,所以不但名是中信报的,而且是在“组织”的安排下随“大队人马”从郑州直接奔赴南京的。

如此重要、甚至可能影响全家今后生活状态的赛事,王老虎当然是要到场督战的了。我随“组织”到达比赛地点——海军招待所的时候,老爸早已经在那里“下榻”了。能够荣幸获得“下榻”的待遇,带卫生间洗浴的标准间(三张床),而且只有爸爸和我两个人住。这可是南征北战那么多年从来没有的啊!记得那房间特别的大,宽敞啊……(据王老虎考证是苏式建筑)。能够有那么好的住宿条件,全靠老爸原来部队的战友袁锋叔叔地关照。上次来南京袁锋叔叔就曾带我和妈妈游历了中山陵等地方。爸爸曾告诉我袁锋其实挺“坏”的,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带我到部队探亲,他就给我起来个外号——胡汉三,根据不过就是俺当时胖了些、脑袋大了些。您说有意思吧,多年以后我“胡汉三”还真回来了。

本来想着这回还能省下点住宿费,可中信的老师对爸爸说,队里定的房间是不能退的。这就是说为了战斗后勤保障,王老虎在包了一个大标准间的同时,还要再白白支付我一个人的床位钱。老爸豪不犹豫的表示:钱我们自己照付。王老虎拿出了一种不差钱,“卖了麦子买笼屉——不蒸馒头争口气”的架势。可是我要是不赢棋,他那拉的架子再大也没有用啊……
(, 下载次数: 168)
说到这里小驴忍不住又要罗嗦几句了。如今大家可以看到不少关于培养职业棋手花费多少的新闻,知道父母和孩子走上这条路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这次定段赛,老爸把大部分的预算花在了住宿上,为的是让我有个好的休息环境,那在吃上就要大幅度的缩减开支了。作为战斗人员,小驴要好好吃,那么缩减的只能是非战斗人员——老爸的肚皮了。小驴深知老爸的艰辛,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之前提过比赛期间每每偷偷拿走早饭的煮鸡蛋、小蛋糕给老爸回去吃,老爸往往一天二顿饭,其中一顿就是一袋麦片或芝麻糊加上一个煮鸡蛋。多年之后某次比赛采访,听一个孩子家长说,来陪同比赛只订了一张床位。晚上为了不影响孩子休息,半夜到处溜达,白天孩子出去比赛才稍微合眼休息一下。旁人听了惊讶,我是感同身受。当年很多家长都是如此艰苦过来的,真是太不容易了。如今回头来看,和王老虎谈及当年事情都觉得是“苦并甜蜜着”,不过那个时候相信任谁都是“苦”着的。不过肯定的说,孩子童年能有这样的经历,不论最终入段与否,都是非常宝贵的人生财富。对于小驴而言,这也是和王老虎一直能够如朋友般相处的原因:俺俩可是一个战壕的啊……

第三次来南京,是去年一个好朋友结婚,正好举办婚礼的宾馆就在海军招待所旁边,婚礼结束后出来溜达了一圈,无限感触。这里也算是小驴实现人生第一个理想的地方,以后应该和老爸一块儿再来一次啊。

扯远了,还是接着说段位赛吧。经过在中信的磨砺,我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最后1个多月的队内训练中,我的排名都比较靠前,甚至还打入过前三名。但是我知道队里的老师们还是觉得小驴不够火候。毕竟在中信队内有实力入段的人就好几个,更何况全国还有那么多厉害的孩子。不过有两个人例外,一个是我的老师“黄老邪”,另一个就是王老虎了。这还真应了“知女莫若父”这句话了。“黄老邪”的根据是,他认真的将我在1995年段位赛上所有的对局都进行了复盘,并详细了解了在和我对局的棋手中哪个定段了,哪个没有定段。最后他说:他们也不怎么样嘛。“小脑袋瓜”只要继续努力,入段没问题!“王老虎”不愧当过作训参谋又当记者,他是在分析了1989年到1995年我所参加过的所有比赛的情况,这些比赛的轮次表、积分表后表态的。孩子:只要咱把眼睛瞪圆,入段就有希望!

老虎和小驴就这样会师海军招待所,心态极好的住进了大大的房间。
(, 下载次数: 169)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10 00:10
那年我入段了(二)

比赛开始、旗开得胜。第一盘赢了一位我从来就没有赢过,且被“业内人士”认为当年一定会入段的的男选手半目,士气大增!

好景不长,赛事入后程,胜负刚过半。到了第六盘,小驴同学就已经三胜三败走到了悬崖边儿上。大悲大喜的成绩,让老爸每天都像在坐过山车——所以他现在总说自己“心”坏了是我导致的。回头看了看当年的棋谱,小驴容易骄傲自满的毛病再度绊了自己一个趔趄。虽然知道比赛的重要,还是无法完全克制住自己毛病,连赢二盘之后就不那么“紧张”了。输的三盘中,有一盘就是因为过于“乐观”输给了一位和他多次对局,从来都是他在“0分”后面签名的选手。老爸当时没说什么,可我自己心里悔恨、痛楚啊。

十一轮的比赛,后面五轮必须全胜才有可能入段。在那种情况下其实谁都明白,“全胜”和“入段”,仅仅是理论上和机会而已!记得宋代灵隐寺曾有位僧人写过这样两句诗:“玉几峰高难措足,行人多向半途休。”可是我能“半途休”吗?再难也不能啊!

只要再输一盘,不但“黄老邪”和“王老虎”的判断是错的,而且在我“腾挪”过的众多项目中“围棋”不幸也会名列其中了。有位在郑州带我们的老师,到南京之后一直没有给我复盘,在我输了第三盘的时候,这位老师到我们住的房间来给我复盘了,这也是在南京期间的唯一一次。老师走了之后老爸问我:“知道老师为什么今天来给你复盘吗?”我没有回答。爸爸接着说:“这是老师给你的安慰。同时也……”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老爸和我一起记完棋谱之后,不但没有照例发表评论,反而心情很好似地拉着我出去散步……。第二天刚好是休息日,他还带着我去逛夫子庙陪着我到处吃喝玩乐,现在翻看当天的照片,发现自己一路在吃,最后一张在吃汤圆的照片,小肚子都撑了出来……。差不多两天的时间里,我等着、他就是不说比赛一个字……。也许正是一向严厉的老爸,突然的放松,小驴这个“厚脸皮”很快也就跟着放松了下来。只是如今想想,老爸是放松给小驴看的,小驴是真的松了……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现在想来当时段位赛赛场上,套用毛主席的这段诗词真是很合适。比赛重新开始,各个代表队的领队、教练的神经都紧张起来,简单的算术、复杂的变化、诡谲的结局,形势每天都在发生着预料之中和情理之外的变化。

别的队一位姓W的孩子输掉了本该赢得棋,气的教练对他说:你跳楼得了……。就这样一句气话,居然在赛会还成了放松情绪的笑谈。
(, 下载次数: 170)
定段赛输到五盘就要淘汰了,我输了三盘台次也要从“后面”开始找起。这时估计已经没人觉得我会夺取定段名额了,也很少有人注意我的棋了。这样一来我倒冷静、有信心的多了。从第七轮开始,小驴在“角落”里一盘一盘悄悄的下,一局一局偷偷的赢。王老虎虽然有记者证可以“无耻“的混进赛场,可是那几天他一次没去都躲在房间里看书了。直到我四连胜,他感到我有“戏”了,把托战友好不容易买的返程卧铺票都退了。

最后一轮我的对手是一位传统围棋大省,实力非常强的男棋手,而且在这之前我们之间的对局我是负多胜少。“数学家”们经过仔细的算术和代数,线性的和非线性的考虑,一致得出结论“谁赢谁入段!”结论是明了的,更是残酷的。胶着的局面、焦虑的心情、焦躁的氛围里直到比赛开始了近两个小时,这盘棋吸引了太多的目光,可是没有人能做出最终的判断。

王老虎事后对我说,比赛进行快两个小时的时候他曾进赛场看了一下局面,那时他已经觉得局势对我有利了。他哪里看得出来盘面上还是处处杀机啊!需要说明的是,老虎同学下棋不行,点目还是比较清楚的(个人认为这就是我点目不清楚的原因,有人依赖啊)。最关键的是,局势至少进入了我擅长的、不对杀不足以了结的混乱局面。

那天我们这盘棋是全赛场最后结束的,已经到了吃饭的时间对局还没有结束。老爸按捺不住了,带上相机准备进赛场给我留下一张具有特殊意义的照片(无论输赢)。可那时对局桌前已经围满了观战的人(胜负如何至少还直接关系到三四个人的命运),老虎同学的长枪短炮再好也无法瞄准了……。比赛共十一轮,第一轮、第十一轮我赢了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我不可能赢的对手。

最终这盘棋下了300多手,我应该算是记性差到让人想哭的程度了,这么关键的一盘棋居然没有记录完整……,胜利的结局还是在我回到房间里之后老爸才知道的。在招待所等到很晚才用公共电话给家里挂了个电话……,妈妈在那边哭了,我多想和妈妈一起哭啊。可是旁边还有等着打电话的人呢,我很快就放下了电话。那天妈妈在电话里说了些什么我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在我回沈阳重返校园后,老妈曾几次提到她非常遗憾当年没有冲到南京去和我们一起抱着哭。如今这桩事情令我每每想起都万分遗憾啊。

就这样,那年在南京我入段了。

比赛结束后,中信的孩子们都跑到操场去玩了。老爸说,你要不要给大家买点什么啊,从小就喜欢喝汽水,有了可乐以后就爱上了。我的回答自然就是单选题了。算了算人头,16听,老爸给了钱,我和李劫一起拎了回来。两个人大步流星,我是一脸傻笑期待着可乐,那副神情也被老爸拍了下来。后来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算人头居然把老师们给忘了!!!现在想想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错误……,这真是特殊年代才有的小故事。

当年赛事结束后走得急,没来得及当面向袁锋叔叔道谢,那次比赛后直到去年都没有再去过南京。这已经成了老爸和我的心病,遗憾的是好久联系不上叔叔了。老爸说:走的时候住宿费都没交,记到袁锋叔叔帐上了。

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努力了不一定有收获,不努力肯定没收获——真理啊。
(, 下载次数: 164)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2-10 00:13
入段不过又是一次转换


1996年5月,从学围棋那天开始的“八年抗战”结束了,终于入段了。入段这个目标,从模糊到清晰,从被动到主动,从我一个人的事到成了全家的事,从老师、亲友关注到棋友、对手预测……大有一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架势,否则的话那就是“对不起人们对不起党”啊。可入段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入段呢?这么多年里既没有人问过我,自己也没想过这是个几乎可以等同于“天王山”的,人生布局“大场”的选择!真该想一想,俺是被“入段”召唤了、裹挟了、还是诱惑了……

入段的标志是什么,一没有奖章;二没有证书;三既没有红头文件也没有黑头文件,甚至“口头”文件都没有(2006年我在定段赛采访时看到有了仪式,有了证书,心里羡慕的很啊)。入段的标志是什么呢?至少对我来说入段不过是一张贴在比赛驻地墙上昭示苏甦名列第十的积分表,还有那短暂激动的心跳和躲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泄洪一样的流泪……。不过是证明了你、你的亲友乃至帮助过你的所有人的努力没有白费,不过是借别人的承认给了自己一个聊以自慰的交代。现在看来每次定段赛结束,不仅是一次赛事的结束。更重要的它不论对入段或没入段的孩子来说,又是一次转换的开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选择了学围棋也许是“正解”,可如果你是个女孩子的话就很难说是“正解”了。原因很简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在围棋世界中中国早已尽失独步天下的威仪,只能在“三国演义”中顽强重生。相比之下倒是女子围棋为中国保留了一份尊严、一份骄傲。于是在上个世纪末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男女围棋分别用不同的“表演”,生动的诠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

围棋没有国家女队,中国棋院的少年集训队不要女队员,围甲俱乐部中女棋手的“座次”缺位……。唯独可以见到女棋手的职业比赛——男女双人赛,女棋手不过是男棋手的陪衬,为的是增加宣传效果、吸引眼球的卖点……。至于对女棋手的培养规划、赛事的筹谋、比赛人员的选拔、确定,更是让人不清楚、不明白、不知道……。还有韩国女子围棋的崛起,中国女子围棋的断代……这或许是牢骚,但我更愿意说它是事实。如果问问和我同龄的一批女棋手,相信她们一定会有同感的(和我前后入段的女棋手,基本上是入段等于“失业”、入段了也找不着组织、找不着北了……)。这里我不能断定上面说到的现象是决策者的失误,还是市场化进程中面对资本的妥协。可结果确是显而易见的。从那时起中国女子围棋不再有独步天下的优雅,中国女棋手不见了无双如阵的风流。

未满14周岁入段自我感觉相当的好,信心爆棚,生活中充满阳光。97年团体赛上赢了九段棋手,98年升为二段,同年有幸被马晓春九段选中,与张璇老师搭档,代表中信队参加了全国女子团体赛,还是第二名。不过正如上述的原因,就整个“生存”状态来说不过是自娱自乐的坚持而已。尽管当时女子围棋的情况开始好转,国少队有了女队员,可是已经十六岁的我却被挡在了“高龄”的门外。

围棋教会了我凡事要先判断形势,遇事要善于腾挪。如果不能辨大小、知转换、明取舍,那围棋岂不是白学了。于是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开始了啃书本、争分数、迎考试、上大学、读研究生……的生活。

人生变化图很多,你可以选择的路也有很多……。

可是,作为一个从小就浸淫在胜负世界的我来说,这个腾挪、转换显然是被动的、无奈的。尽管“遗憾已随流水远”,但想起当初的“离场”至今还是有些心有不甘。
(, 下载次数: 149)
学围棋的“儿时趣事”,说到入段、“范进中举”也就该结束了。由于如今还是端着“围棋”给予的饭碗,所以就还想再说上几句。

经常有人问我:围棋好玩吗?在我面对不同的谈话对象时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但我最愿意说、说的最多的就是:去看看《棋魂》吧。这个回答一来我可以省去“口若悬河”的讲解,二来我就是口吐莲花也不会有《棋魂》那么精彩。

很多棋手(职业、业余)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少不了一个对手。他们相互摔打、砥砺、琢磨、切磋,他们亦师亦徒、亦友亦敌,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只要您认真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各行各业总会找到这样的事例,或者您自己的经历就足以证明。相信众位棋迷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赵治勋vs小林光一。这个具有典型意义颇有哲理的现象,《棋魂》中在塔矢亮和进藤光的关系中被生动的表现了出来。

一部《棋魂》一定有好多精彩的部分会被喜欢她的人记住,并津津乐道。可是对我来说,或许也包括哪些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入段的孩子们,感触最深、引起共鸣的一定是关于定段赛的精彩、生动描述和再现。

塔矢亮先是在新初段联赛中出场,和入段前只能仰视的高手合照,并在有着特殊意义的幽玄之间对局。那一定带给棋手一种感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遗憾的是这些我都未曾体会过,在我们的围棋生活中或者说生活中的围棋里是不是真就缺少一种庄重感和一些必要的形式呢,我认为是肯定的!

《棋魂》在关于定段赛那几集中,我数次看的汗毛直立后背发凉 。
   
已经踩在年龄界限上的大胡子等人,本赛中确定自己没有希望后把成为职业棋手的梦想寄托在了小光身上;一位女将本来名落孙山,就是因为赢了最终排名第5的本田,得到了一句不咸不淡的恭维——你好厉害啊!就能因此而“无法放弃……”;还有那个从赛场出来,流着无声泪水的本田和鼓励他“没关系明年再来”的那位老司机。伊角尽管胜率够了,但由于名额所限还要寄托于他人表现凭对手分摆脱“缠绕”。他要等、可是等到黄昏也没有人来通知他加赛……对局中最忌讳出现“生不如死”的局面,伊角等的过程就是生不如死啊,延期宣判简直就是折磨!

上面提到的这些人物都出现在《棋魂》中关于定段赛的相关剧情中。我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在我所参加过的定段赛上,几乎可以看到完全相似的人物和他们类似的故事。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既不会有那种感觉,更不会理解胜负究竟是怎样残酷的。有谁会去关注定段路上“尸横遍野”,又有谁会去统计成功定段的人手上欠着几条“人命”呢?

在《棋魂》中你真的可以看到乐趣、品味文化、感悟人生。也可以说这是告诉大家,围棋是有趣的!最好的方式。

如今学棋的孩子多,升级升段赛开展的如火如荼。只是围棋可以带给孩子们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围棋首先是一项游戏,能让孩子们快乐的对弈,能在下棋中体会胜负,让孩子们更加坚强。围棋的文化属性可以培养礼仪,有教化功能。比如第一手棋要下在右上角等等。也许我的说法有些“乌托邦”了,只是在多年翻译日本的围棋文章过程中,深深的感受到了与日本的差别。围棋的位置应该是如何?是游戏,是带有文化属性的游戏?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是希望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苏小驴原本闲来无聊打发时间的一个帖子,承蒙围棋天地不弃连载三十多期,感谢各位读者耐心相伴。

(全文完)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22-3-27 15:38

作者苏甦:职业二段
作者: 安徽后卫    时间: 2023-11-16 01:28
(, 下载次数: 56)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www.huibangqyh.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