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928|回复: 0

芜湖这所大学火上全国!背后的原因却……

[复制链接]

2629

主题

3003

帖子

967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77
发表于 2018-12-19 14: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 教育部公布了
全国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全国共55个,安徽省2个


芜湖的安徽师范大学榜上有名!


▲上榜全国的安徽两所高校


还不知道吧
原来安徽师范大学还是徽州三雕的传承基地呢!
今年9月
安师大国家艺术基金助力徽州砖雕技艺
传承国家艺术基金
“徽州砖雕艺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


由安师大和歙县正辉砖雕艺术研究所联合申报
自今年4月15日开班以来
来自14个省市和意大利的30名学员
历时70余天完成了项目培训任务
徽州三雕是什么?
砖雕、木雕、石雕并称“徽州三雕”
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徽派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古建素有“无宅不雕花”的美誉
凡有建筑处,都可看到匠师的三雕艺术


典型的大型徽派建筑芜湖鸠兹古镇
正是完美地复活了“徽州三雕”
重现徽派建筑之美
石雕
石雕,质地坚硬,防雨防潮
主要运用于建筑外部空间及建筑承重部分


雕刻丰富的石牌坊
风采动人的石狮子
玲珑剔透的石漏窗
无不展现了徽州石雕技艺的精湛


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
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
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
木雕
木雕主要用于旧时建筑和家具上的装饰


▲芜湖古城内的木雕建筑
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
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
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
与砖雕和石雕相比,木雕显得更精致
房子内每一个角落都能让人叹为观止


砖雕
砖雕,由质地坚细的青灰砖
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


砖雕,由质地坚细的青灰砖
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
砖雕广泛用于门楼、门套、门楣
屋檐、屋顶、屋瓴等处
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


徽派建筑有个说法
“千两银子七百门”
如果用一千两银子建房
花在门面上就要七百两
无论贫穷与富贵人家
门面都有精美砖刻
可见徽人对门面的重视程度


传承:留住刻刀下的时代美学
徽州三雕的传统制作技艺
历来在民间建筑与雕刻行业中广为流传
其后却由于费时、费工、费料且刀法掌握困难
三雕技艺逐渐被排斥在应用范围之外
面临失传的危险


近年来,有关方面为传承和发扬徽州三雕
及其技艺做了许多工作
授予一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
“非遗技艺传承人”称号
并对相关企业加以引导和扶持
努力壮大这一“刻刀刀尖上的文化产业”
留住刻刀下的时代美学


除了徽州三雕
其实芜湖还有很多
精美绝伦的传统文化工艺
然而它们却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芜湖铁画:铁为肌骨画为魂
芜湖铁画原名“铁花”
以锤为笔,以铁为墨
以砧为纸,锻铁为画
鬼斧神工,气韵天成
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工艺精湛、技艺高超
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上世纪50年代末
芜湖工艺美术厂老一辈铁画大师储炎庆
带领众多艺人创作的巨幅铁画“迎客松”
现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成为一代铁画人的骄傲


这幅“迎客松”高3.65米、长6.2米
光锻画用的铁料就重达四百余斤
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
同时又喻意着东方大国的宽广胸怀和热情友好


铁画艺术奇葩大放异彩,代代相传
漫漫400年,几度风雨几度辉煌
然而,让芜湖人骄傲的铁画
同样面临着传承的问题


在现代商品经济的冲击下
如今它与其他很多“非遗”技艺一样
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工艺美术厂负债破产,老艺人流散严重
小作坊乱象环生,纯正的铁画技艺濒临失传
据不完全统计
芜湖从事铁画制作的手艺人已不足百人
芜湖铁画面临技艺变形、失传的困境
亟待国家给予支持和扶助
近三百年的芜湖梨簧戏


芜湖梨簧戏,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
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悠久历史
起源于民间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谣
流传于芜湖、当涂、含山周边地区
梨簧的最初演唱形式都为坐唱
因为那时唱该戏的都是盲艺人
《太平府志》方言条:
“语轻清不如省会,而亦明白易晓”
按方言区域划分
芜湖一带属吴语方言区,易于接收普通话
“明白易晓”正是梨簧戏道白的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
于1959年成立芜湖市梨簧戏剧团
上演了很多经典曲目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梨簧戏这种古老的戏曲歌声中
饱含的悠久旧岁月和诉说
都已经渐渐离我们越来越远
无为剔墨纱灯:渐临失传的手工艺


无为剔墨纱灯工艺发明于清嘉庆年代
有着300多年的历史
清鼎盛时有民间纱灯作坊30多家,代代相传
在“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席卷全国
很多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陷入困境
无为纱灯也不例外


纱灯全系手工制作,工艺繁琐
一对纱灯一个人
至少需要20天到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因而价格昂贵,导致无为纱灯制作渐趋衰败
会制作的工匠越来越少


无为剔墨纱灯传承人朱晓钟
1984年曾在县文化局组建的纱灯厂
学习制作过剔墨纱灯
后来由于工厂停产而中止


如今剔墨纱灯也面临着将要失传的尴尬境地
鲜为人知的通草画
通草画铁画并驾齐驱,被称为芜湖三画之一
并且也被芜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但它却基本上鲜为人知
事实上它们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


芜湖的通草画主要是剪贴而成
它是1956年由当时芜湖羽毛扇社画师
谢醴泉吸收苏州通草画的技艺基础上创制而成


通草画制作程序分为四个阶段:
剪、贴、着色、装配
剪:不论是花蕊蝶翅、凤冠绨带
或是亭瓦楼砖、山峰树丛
都要通过艺人用灵巧的双手一下一下地剪出来
这是制作通草画的基础
技术要求较高,稍有疏忽,便会出现“败笔”


现又发展为用双层纱贴
即把花鸟鱼虫等形象黏在前后两层纱上
产生纵深的感觉,更富表现力,可做家居装饰
因为工艺繁琐,耗时长,价格不菲
随着民间手工艺小作坊一家家的关门
在芜湖,已难觅通草画
芜湖第二画:堆漆画
1956年,在“挖掘民间工艺”政策的指引下
许多被湮没的民间工艺和创新的工艺
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吴思才借鉴并吸收国画的表现手法
并受储炎庆挖掘铁画工艺的启发
经过无数次试制
创制出具有本土特色、独树一帜的堆漆画
成为继铁画之后的芜湖第二画


堆漆画内含泥塑之技,外呈浮雕之形
兼蓄西洋油画的特色,使它们浑然成为一体
具有雍容富丽、斑斓多彩的风格
它既宜于用鲜明的色调表现四时花卉
也宜于用大笔写意的方法挥写山河景致


据《芜湖古城》一书记载
堆漆画有一套严格的工艺操作规程
先要在精制过的木板画幅上刮灰
刮好灰后复制画稿,再按照画稿堆上油灰
然后用砂纸、刮刀进行磨光和修整
最后打上白漆底子
等到晾干后再涂上油漆颜料
前后经过抹灰、画稿、堆灰、磨光
修整、上漆、涂彩等七道工序,最后装框
一幅堆漆画才算完成


芜湖堆漆画的发展历史很短
同通草画一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成为一代老手工艺人的回忆
文化和人一样也有记忆
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
一代代人创造它之后纷纷离去
却把记忆镌刻在城市的肌体里挥之不去


一座伟大的城市
自然离不开丰富而隽永的记忆
日新月异的城市在不断更迭中发生着变化
但不变的是对传统文化与老手工艺的传承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3-29 13:09 , Processed in 0.6940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