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段古老的护城河因他流芳百世——包河公园

[复制链接]

2405

主题

2586

帖子

859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5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7 00:0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包河,穿过历史的岁月流淌至今。悠悠的河水,悠悠的时光,在这条河上包公园是这里货真价实的历史遗迹了,包公园里的包公祠更是新中国最有名望的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世间遗迹何其多,既能休闲又能沐浴廉政之风的古迹,四海之内可能只有这一处。


包拯其人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有“包青天”美誉。后世奉其为神明。
包河前世

包河是合肥护城河的一段,因是包公及其后裔居住之地而得名,清光绪年间编撰的《续修庐州府志》中称之为“包公池”。
合肥古时的护城河,雏形是在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形成的。淮西帅郭振屯驻合肥,为防御金兵侵袭合肥,筑斗梁城,利用城外的几条自然河流作为护城河,贯通后恰巧绕城一周。
庐州历史上流传着“不要庐州府一转,只取护城河一段”的故事,宋仁宗本欲赐庐州城给包公,他却坚辞不受,最后要了一段护城河,留给子孙。因为河产不比田产,分不开,卖不掉,穷不着,也富不了。不过包河成为护城河是在包公以后,因为北宋时期,庐州古城还是沿袭唐代城池的范围,包河处在城里位置。
包公祠命运多舛

包公祠正是位于现在的包公园内,明崇祯《庐州府志》记载:“包孝肃公故宅在镇淮楼西凤凰桥巷,有读书台。士人呼为香花墩。公之遗舄(朝靴)、图象、告身(委任状)咸在。今移建其祠于南门外,因亦名香花墩。嘉庆七年知县左辅重修,有记载集文。”
又据《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包公青少年时期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荫翳。”但时代变迁,包公祠在合肥屡有兴建,也屡遭破坏,到明代才得以重建。另据碑文记载:此处原为一座小庙,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将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岛名为香花墩,1539年,御史杨瞻易名为“包公祠”。太平天国期间,包公祠毁于兵火。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李鸿章筹白银2800两重建包公祠,如今祠堂中还保留着当年李鸿章所写“重修包孝肃祠”碑记。


后来,合肥市又对包公祠进行了多次修缮,包公祠最明显的标志性建筑——牌坊一直得以保留,只不过原有牌坊上的清代题字早在多年前就被铲去。上世纪70年代后,牌坊上曾先后题字“合肥包孝肃公祠”、“人民公园”、“包河公园”等;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牌坊题字使用了葛介屏的“包公祠”’;之后直到现在,用的都是赵朴初题字“包孝肃公祠”。




包公祠定位于“历史包公”,以详实的史料和包氏家谱陈列等主要内容,向游客展示包拯生平、氏族世系脉络等。祠内由正殿、东西两厢房、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包公故事蜡像馆及大片的碧水和园林组成。民间著名的龙头、虎头、狗头三铡在此可见。祠东六角亭内有一“廉泉”古井,在李鸿章的侄孙、光绪年间举人李国蘅撰写的《香花墩井亭记》中记载:昔日有一太守游览至此,因天气炎热,喝此井水,即头痛不止。原来这个太守是一赃官,故人们称此井水为廉泉。当年明朝人重修包公祠时,给这口井修了一个亭子留存至今,廉泉的井沿上亦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那是井绳长期摩擦留下的。


包公遗骨:差点从合肥消失
包公墓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所葬之地,占地三公顷,目前是国内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只不过,包公这位备受世人敬仰的一代清官,死后的遗骨却经历数度蹉跎,至今,包公墓中仅剩部分遗骨。
北宋1063年包拯从开封归葬于家乡肥东。主墓为“覆斗型”方墓,在其正下方的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金丝楠木棺。南宋年间,包公墓遭受到一次严重的破坏,1129年金兵占领合肥,对辽、宋贵族墓大肆发掘掠夺财物,包公墓中也被洗劫。为此,包公后裔偷偷将其遗骨从原墓室迁出,安葬在距离包公墓群几十米处的一个僻静地点。此后900多年来,包公的遗骨没有再受到打扰,直到1973年。


1973年春,合肥二钢扩建厂区时,省市文博部门得知消息对包公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先后出土了金丝楠木棺材和两块墓志铭,墓志铭分别刻有“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字样。工作人员还提取了35片棺材里的遗骨,邮寄到北京中科院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鉴定。鉴定结果表明:遗骨确实是包公的,这就是包公的迁葬墓。随后又在周边陆续发掘墓葬12座,出土包公和夫人董氏、大媳妇崔氏、小儿子包绶、小儿媳文氏、大孙子包永年等墓志六方,共一万多字,特别是包公墓志洋洋洒洒3000多字。


随后,包氏后裔将包公遗骨运回了包公的故里肥东大包村安葬。但由于当时特殊情势,包公遗骨难以在当地入土。包氏后裔辗转多方,只得将包公遗骨偷葬于肥东文集某地。到80年代,安徽省决定重建包公祠和包公墓,将包公遗骨迁回合肥,重新开挖坟堆时,遗骨大部分已经腐烂。所幸的是,当年邮寄北京鉴定的35片遗骨被保存了下来,随后15块遗骨被保存在安徽省博物馆,剩下的20块遗骨于1987年重建包公墓葬时,安放在包公墓园内的棺木中。


左上为1980年的包河公园东大岛(今浮庄)·左下为60年代包河公园二道桥(今玉带桥原址)·右图为90年代初,包公园北侧石桥,现已拆除。
如今的包公园是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园区内以“历史包公-文化包公-文物包公”为主线,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包公 “忠、孝、清、廉”的一生。
未来将有效盘活包公园及其周边的文化旅游及产业资源,培育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的新龙头、新引擎及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史类精品旅游景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5 23:55 , Processed in 0.2608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