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3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徽第一个大文豪,出名的败家子吴敬梓:写尽虚伪的“孔孟之道”

[复制链接]

2131

主题

2536

帖子

807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07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10:4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安徽第一个大文豪
“安徽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县的吴敬梓。”这句话,出自民国大师胡适之口。
胡适是安徽人,对于家乡人文典故,如数家珍。安徽有个著名的“桐城派”,现在中学教科书里都要学的,当时“桐城派”在文坛名气很大,以至于有“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这样的名声在外。
可现在看来,所谓的桐城派的文章,并不怎见高明,真正流传后世,妇孺皆知,用现在的话说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还要算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在《儒林外史》之前,中国已经有了几部很出名的小说了,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后来又有了一部巅峰之作《红楼梦》,合称四大名著,但是如果从文学性上来说,《儒林外史》完全有资格挤掉《三国演义》,进入四大名著之列。
但这些虚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儒林外史》的出现,让我们知道了上千年被科举礼教荼毒的中国社会,还有一位思想超前,顶天立地的真男儿——吴敬梓。
我为什么说吴敬梓是千年来不多的一位思想超前,顶天立地的真男儿呢?
那是因为,在那个人人都夸科举制度好,人人都为科举着迷的年代,只有吴敬梓看清了这是专制君主禁锢思想,困住人才的工具。
唐太宗一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思是,全天下的人才都进了我的圈套。已经暴露除了专制君主为这个统治工具的发明洋洋得意,但在当官发财这样的诱惑面前,人人都在争抢着进入这个全套的资格,为之十年寒窗,为之悬梁刺股,为之凿壁偷光,为之耗尽光阴。
有人说,科举绝对不是一无是处,它至少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人才选拔制度。当然,任何一个能够实行千年的制度,都有它的好处,但是,科举对于中国人才的培养来说,绝对是弊大于利。
这一点,吴敬梓已经借着小说说得很明白了:“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这话是《儒林外史》开场一个人物,名叫王冕的人说的,这个王冕,自学成才,诗文书画,经典史册无所不通,才名远播天下,以至于当时刚得了天下的朱元璋跑上门来向他请教。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不贪功名富贵,只重真才实学,隐居于乡间,服务于村民,做一个不出山的卧龙凤雏。这和后面出场的那些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冕一开场就点明了科举之弊:以后读书人都去钻研八股文做官了,把真正的学问看得都不重要了。


2、家族里的败家子,天地间的性情人
有人会说,那些骂科举的,看不起科举的人,都是自己没本事考科举的,他们骂科举的潜台词是:”为什么老子就当不了官呢?”
李白就是这样,因为他是商人家的孩子,不允许考科举,导致他很郁闷,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诗,可是后来唐玄宗给了他一个官做,他又立刻写起赞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诗来了。
可吴敬梓不是这样,他的生平经历,就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
吴敬梓出生于江南官宦世家,他的祖辈父辈,都是中过科举,当过官的人。到了吴敬梓自己,想要博取功名也是手到擒来的事情。那时朝廷开“博学鸿词科”,安徽巡抚亲自推荐他去考试,他却不去,本来到手的功名官位,被他弃之如敝屣。
不去做官,他家里是不是特别有钱,不用为生计发愁呢?也不是。
本来吴敬梓的父亲给他留了几万两银子的遗产,可吴敬梓生性喜欢结交朋友,大手大脚,对于理财更是一窍不通,他的族人见他如此,就说他是个败家子,上门争夺遗产,在这场遗产之争中,吴敬梓的妻子含恨去世,吴敬梓大部分财产都被族人分去,以至于他后来穷困潦倒,常常几天都吃不到饱饭。
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拒绝了安徽巡抚的举荐,这既体现了他“君子固穷”的骨气,也说明了他要用实际行动与自己讨厌的科举制度划清界限。
也正是这种落魄市井生活的经历,让他接触到了更多底层贫苦的读书人,他们为科举耗尽一生的光阴,结果绝大多数人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废物,就像后来鲁迅先生所写的“孔乙己”那般。
这些人物在吴敬梓的笔下,成为了“范进”、“周进”、“匡超人”等等。
吴敬梓本是性情中人,他对那些死读书地穷秀才们不仅是讽刺,更多地是悲悯,我们现在看范进中举,觉得好笑,但多看了几遍之后,你的眼泪会不知不觉流下来。这眼泪,为范进这样被社会无情愚弄的人而流,更为他因为被愚弄而变成愚弄他人的人而流。
科举礼教对人最大的摧残,就是把人变成一个摧残别人的人。


3、什么“孔孟之道”,全都是狗屁
除了对底层读书人的悲悯,对于那些中举之后就变得虚伪无耻,飞扬跋扈的人,吴敬梓也是间的多了。
他曾假借小说刻画出此类人虚伪的嘴脸:“到本朝用文章取士,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那意思是说,考科举做官,就是孔子到了现在,也不讲他的那些道理了,而是要老老实实去钻研八股文,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天天讲圣人之道,哪个给你官做啊?
我们都知道,表面上,历朝历代的读书人,要拜孔子为至圣先师的,每场科举考试进门前,也要先给孔子这位祖师爷上香,读书人个个都是孔门弟子。可他们真实的想法是怎样呢?所谓的孔孟之道,圣人之训,也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也不过全都是狗屁罢了。
这样的科举制度,哪能不盛产虚伪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做了官,那也是虚伪的官吏,因为他们从小读的书,受到的教育,就是言行不一,有几个是真正“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孔孟之道”的外衣下,包裹的是干枯的躯壳,没几个有自己的灵魂。


吴敬梓写完《儒林外史》后没几年,就在做客扬州时突发疾病而死。死前他纵酒狂歌,反复吟诵唐朝诗人张祜的那首《纵游淮南》: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吴敬梓死后半个多世纪,一位叫做龚自珍的读书人,写下了振聋发聩的《病梅馆记》: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因为文人喜欢病态的梅花,所以卖梅花的人就百般对梅花进行摧残,只为卖个好价钱。龚自珍看到这种状态,大声疾呼:江浙地区的梅花都是病态的,文人们种下的祸根竟然如此惨烈!
写完《病梅馆记》,龚自珍又写了一首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死在了1841年,去世前的一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科举制度还是苟延残喘了几十年,终于在首都第二次被攻陷之后,被彻底废除。
吴敬梓和龚自珍,超越了他们那个时代,看到了当一个社会只能通过一个单一的价值观来选拔人才的时候,是多么病态惨烈的一件事。这个教训,我们今天依然不能忘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5 17:03 , Processed in 0.23224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