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7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合肥文化——青阳之战

[复制链接]

2138

主题

2543

帖子

80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09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10:4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张靖华
顺着长宁寺面前这条大路,不多远,就可以抵达青阳山了。

青阳山可以说是长临河文化的发祥之地,一方面,它是长宁河的发源之山,在巢湖北岸,老百姓称“白马赶青羊”,“青羊”也是长临河的风水所在。另一方面,它是一座已经消亡的宋代古镇的名称,这座古镇,代表了更久远的长临河北部的文化和繁荣。


这座镇的名称,就叫做“青阳镇”。按《元丰九域志》记载,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全国镇市达一千九百个以上,南方各路约一千三百个,而合肥县有十一乡四镇分别为:“段寨、青阳、移风、永安”。根据谭其襄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青阳镇位于巢湖北岸半岛的巢、合交界位置,也就是今天的青阳山下,当时,这里是人烟密集之地,并且属于合肥县所管辖。

这座小镇在当时的基本情况,因为年代久远,无法一一加以复原。但根据同时期的资料,我们可以推断出,宋代的青阳镇至少具有以下两大特征:

第一,它是一个人烟稠密的商业中心。

北宋的镇和唐代的军事藩镇有所不同的,它和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高度关联,许多镇从草市开始发展成型,后因课税需要而设官立镇。青阳镇既设置于青阳山下,就证明此地在宋代及以前已有相当人口,且是合肥东部地区的最重要商业中心,笔者在《宋会要》中找到了北宋熙宁时期青阳镇的课税情况,其中青阳镇“四百三贯一百七十七文”,这些税种都是来自“酒务”所征收的酒税。宋代采用酒类专卖制度,官酿官卖,寓税于价。宋代在京城榷曲,州县城官卖,乡村则“募民掌榷”,实行包税制。有酒务的存在,印证了文物管理部门在寺门口一带所发现的唐宋聚落遗址的真实背景。我们今天在寺门口一带所见到的街市以及长宁寺的繁华,应该说是宋代已经存在。

第二,青阳镇因在交通要道,曾经受到宋金战争的波及,并爆发过激烈的战事。

这场战事发生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是宋金在巢湖北岸一系列战斗中的一件。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底,随着岳家军班师,中原地区乃至淮东地区的抗金战争都已结束。金军统帅兀术在这年秋冬之交到燕京朝见了金熙宗,随即返回开封,准备以重兵南侵淮西。当时,宋朝在淮西有三支大军:淮西宣抚使张俊8万人,淮北宣抚副使杨沂中3万人,淮北宣抚判官刘锜2万人。此后,金军从1140年底开始逐步由开封附近诸地向南移动。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中旬,兀术、韩常等人的部队越过淝水,攻占寿春。二月三日进入庐州,长驱而南。宋廷面对金军的攻势,急令大将刘錡、杨沂中、张俊分率所部渡长江抗击。正月中旬,刘部首先自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渡江;下旬,军至庐州(今合肥),见城内民众逃散,兵力薄弱,缺乏防御器具,难以坚守,遂退兵东关(今安徽含山西南),据险扎营,钳制金军,而金军进占庐州。此后,金兀术遣大将韩常等率部分兵力继续南进,攻取含山、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双方遂在地形复杂的巢湖北岸地区展开十分复杂的混战。



这些混战中,最著名的就是“柘皋之战”,它既是这些混战的高峰,后来也是这场南北对决的代名词。为了迎击金兵,从二月初开始,张俊、杨沂中部先后渡江,击败金军,会师和州。随后刘、杨、张三军分路进击,收复清溪(今安徽含山西南)、含山等地,金军败退柘皋,直到二月十七日,金军退到巢县西北的柘皋镇,二月十八日,双方展开大战。宋军取胜,乘胜收复庐州为止,整个巢湖北岸的战斗长达二十天。这二十天里,除去决战之外,双方都有大量的俘虏和斩获,包括唐家疃始祖唐遗及其部众被俘虏至北方十四年之事,甚至不能知是哪场战斗。而《宋会要》中所记载的多场战斗中,特别提到了绍兴十一年二月十四日,也就是柘皋决战爆发的前四天,在今长临河镇爆发的一场遭遇战。这场战斗的具体发生地点就在青阳镇。据记载,宋统制戚方,在二月十四日抵达青阳镇,结果在此不巧遭遇金兵的骑兵。当时,金兵一路从庐州沿古道向青阳镇掳掠,俘虏了大量的百姓和牲畜,在正在享受“战果”之时,不巧与西进的宋军在青阳山下遭遇,双方随即展开鏖战。据文献记载,双方在青阳镇的这场激战中,金兵大败,宋军除杀死金兵外,还生擒了金兵和战马甚多,夺回了大量被金兵俘虏的当地百姓和牲畜(将官戚方等,今月十四日到青阳镇,遇金贼马军与战。转战两时辰,除杀死贼兵外,生擒金贼并战马,夺被虏老小牛畜数多。)《宋十朝纲要》也记载:“甲申,统制戚方等击破金人于合淝县青阳镇。”

应该说,这场遭遇战比起“柘皋之战”这种上十万人规模的战斗,并不算是十分著名,而它所取得战果,虽然十分振奋人心,但由于它过于靠近四天后的决战,因此后来还是被很多人所遗忘。但从今天的视角看来,青阳之战未尝不是宋金巢北之战中,宋人利用有利地形进行战斗并取得全胜的一场特殊战斗,或者说也是柘皋之战取得胜利的前奏。假如我们把青阳山脚下的寺门口村一带确定作为青阳镇的大概位置(从寺门口附近唐宋聚落遗址分布来看,这应该是基本确定的),那么结合青阳山一带的地形来看,从东向西进攻的宋军相对于从西向东过境且以俘虏人口和财富为目的金兵,至少占据了两大有利的地理形势。一方面,古道从西向东,地形逐步抬升,宋军由东向西进发,正处于十分有利的俯冲状态,另一方面,从今天保留的古道——也就是石长路走向来看,它在青阳山的北部恰好向北弯曲,形成一个从寺门口方向向东难以窥探的视觉死角,这个视觉死角,正好给向西进攻的宋军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隐蔽场所,虽然文献中的记载相对简略,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寥寥的记录,结合现场情况,想象出双方“遭遇”的一些细节:沿古道向西进发的宋军,极有可能从古道在青阳山下的拐弯处,已经发现在青阳镇掳掠的金兵,并做好了准备,之后沿着道路,向西突然俯冲进攻,金兵虽为铁骑,但在这场完全不对称的冲杀中,瞬间失去了战斗能力。接下来的四个小时,便成了熟悉地形的宋军对金兵的一次围剿,加之以金兵的掳掠过多,行动不便,宋军在青阳山下很快“完胜”金兵。



不过,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人、马、牲畜的混战,想必给青阳镇也带来了很大的破坏。这个破坏究竟有多严重,我们并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后,在长达一两百年的时间里,青阳镇不再出现于史料之中。一方面,战争本身造成的破坏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作为南宋边疆的巢湖北岸,自然也不可能再发展出北宋时期的商业繁华。到了元代,余阙居住于青阳山下,“躬耕山中,以养其亲,即田舍置经史百家”,名“青阳山房”,时人在《青阳山房记》里,记载了青阳山附近的美好风光,特别提到这里是“古人之所争,今人之所赏,遗墟奥壤,可喜可谔”,说明宋代的青阳镇到了元代还有一些和战争有关的遗迹存留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9 08:45 , Processed in 0.23832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