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5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旁有座保存完好的兵工厂遗址

[复制链接]

2370

主题

2565

帖子

88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8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6 00:5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 李云胜
尽管以前多次去毛坦厂采风,到过那里的东石笋、明清老街、涂公祠堂等地,但对于上世纪留下来的兵工厂遗址还是第一次听说,自然吊足了我们的胃口。于是,脚步快速地移向那里。
山沟里冒出了成片的建筑
毛坦厂镇党委书记韩怀国先生放弃了重要的会议,亲自陪同我们一起前往距离镇上还有好几里路的李家冲村,那里就是三线厂利群机械厂所在地。

经过了几栋老式厂房,我们来到了厂子的行政办公区域。一幢大礼堂模样的建筑前,当地的村支书王家友先生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听说我们要采访当年的兵工厂,他的话匣子打开了,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那是1969年的某一天,公社干部突然陪同几位城里人来到了生产大队,商议将三个生产队的社员全部迁走,这里国家要征用,修建一座工厂,用来为国防建设服务。当时的社员思想特别单纯,没用多长时间就搬迁完毕。
300多亩土地上迅速耸立起一幢幢房屋,宽大的是生产车间,两层的是办公用房和职工宿舍,还有食堂、职工子弟学校等,各种生活设施应有尽有,简直就是一个小社会。
最初,附近的农民并不知道利群机械厂是干什么的,厂区被围墙包围着,上面是密密麻麻的铁丝网。因为山上还有农民种植的经济作物,所以工厂生活区还是可以进出的,但生产车间绝对不让进,这给这座工厂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大家纷纷猜测,有的说是生产枪支弹药,有的说是生产望远镜的。后来才知道,主要是为周边的军工厂生产零配件,包括汽车修配等。
周围的农民沾了光

利群机械厂早在1992年就开始搬离毛坦厂镇,陆陆续续搬了三年,去了长江边上的马鞍山市。但记忆却永远留在了毛坦厂,至今,当地的居民还在念叨厂子的好。
王家友先生为我们掰着手指一一道来。
当地属于山区,地少人多,工分不值钱。工厂最辉煌时期,每天车来车往,运进原材料,拉出生产成品。当地人充当搬运工,尽管十分艰苦劳累,但挣的是现钱,而且远远高于在生产队的工分。家里买盐打酱油再也不用赊欠等到秋后结账了。闭塞的乡村因为一下子来了那么多城里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交通也比过去方便多了,比周边乡村早用上了电。
同样因为地处偏僻,工厂里的男青年找对象有一部分选择了农村姑娘,家里既有种田的,也有吃商品粮的。大家开玩笑说,吃粮食不要花钱买,还有大把的零用钱花,两头都沾光。利群机械厂搬迁到马鞍山市后,嫁给工人的女人也随之迁走,现在经常是两地来回跑,家里的亲戚也时常去马鞍山探亲。
利群机械厂在毛坦厂期间,因生产需要还多次招工。当时制定的政策向毛坦厂公社倾斜,同等条件优先进厂。先后有好几十人放下锄头拿起扳手,成了一名工人。
往日的点滴回忆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利群机械厂搬离毛坦厂镇开始,时间又过去了20年左右。但记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淡,相反,还经常浮现在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的脑海里。
林玲的爸爸就是利群机械厂的工人,她也是在那里出生成长的。回忆起当年在那里生活的日子,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天夜里,已经睡着的她被窗外的锣鼓声、鞭炮声惊醒,爸爸、妈妈都不在屋里。推开窗户一看,空旷的广场上被电灯照得如同白昼,那里聚集了好多人,手里举着五颜六色的纸糊的旗子,上面用毛笔写着字,看不太清楚。倒是红绸子做的横幅十分醒目,上面书写着“打倒四人帮”。
游行的队伍无法像城市里那样一路向前,绕满全城,只是从厂的这头到那头,但声势丝毫不减。
我问她是在哪里上的学,她说幼儿园和中小学都是在那里上的。记得上幼儿园时,午睡实在是十分痛苦的事。还有那时全国都在闹地震恐慌,厂子里的叔叔阿姨都在自家门口搭帐篷。有一次,邻居的大哥哥恶作剧,喊了一声“地震了”,惹得大家惊慌一片,被他爸爸狠狠揍了一顿。
一位网友向我讲述去看在利群机械厂子弟小学工作的老同学的经历,现在觉得特别刺激。
他是天刚亮就从合肥骑自行车,中午骑到了舒城。在县城里吃过午饭,准备给老同学打个电话。但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在舒城县邮局用手摇的电话摇了半天,一直到了下午3点电话都没有摇通,只好骑上自行车继续前行。
骑到毛坦厂镇天已经黑了,由于是第一次来那里,费了好大劲找到一个接线员,她仍用那种手摇的电话帮联系。之后又骑着自行车绕了好几里路,终于找到了老同学。
老同学见到他时眼睛瞪得老大,用煤油炉下了一锅面条。已经饿极了的他把那锅面条吃得汤都没剩下一点。
是否可以作为旅游基地
这次采访三线厂,陆续走过了不少地方。有的搬迁走了,有的拆得不剩多少东西了,但位于毛坦厂的利群机械厂却保存完好。
毛坦厂镇党委书记韩怀国介绍说,当初厂子开始往马鞍山市搬迁的时候,镇里就成立了专门组织,抽调人员连夜守护,轮流值班,确保搬迁后的工厂完好无损。
交接以后的厂区,先是解决了镇上五保户用房的临时过渡问题,后来又出租给当地的民营企业,扶植他们发展生产,上档次、上规模。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批民营企业在那里落了户,有生产鸟笼子的,有铸造、陶瓷的,还有从事养殖业的,不仅为当地创收,还解决了附近农民的打工问题。
因为多次来过毛坦厂镇,对当地的旅游资源比较了解,感觉这里的三线厂原址是个极好的旅游项目,完全可以和已经建设好的东石笋、明清老街、涂公祠堂等地连成一片。
没想到韩怀国书记连连击掌说,这真是英雄所见略同,镇党委和镇政府早有想法,期望将这里建设成三线军工文化博物馆。只不过,现在所缺的就是资金,他们拟先做规划,再招商引资,欢迎有识之士发现这里的商机。尤其盼望从这里走出的成功企业家,重新回到这里再造辉煌,展示浓厚的三线厂情结。
■相关链接
安徽近代兵器工业发展
中国的近代兵器工业始于安徽,安徽的近代兵器工业始于19世纪60年代。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湘军攻占安庆之后,曾国藩就在安庆设立子弹局、火药局、内军械所、枪炮局,这是安徽建立的第一个军事工业基地。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近代官办的第一个兵工厂,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就是从安庆内军械所开始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安徽巡抚冯煦将安庆内军械所更名为安徽机器局,制造弹药,后生产未能形成规模。宣统元年(1909年),安徽最后一任巡抚朱家宝将安徽机器局改为电灯厂。至此,安徽近代军事工业的初创时期告一段落。
民国时期,安徽没有军工生产。国民政府期间,安徽没有兴办稍具规模的军工企业,只有一些零星的军工生产。抗战前后,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司令部及其直辖的保安团组建了几个小型修械所,这些修械所分布在立煌县(今金寨县)、寿县、舒城县等地,主要修理损坏的枪械,只有司令部修械所力量稍强,后扩建为修械厂,能仿制手枪。1948年保安司令部修械厂迁往芜湖,生产轻机枪、手榴弹等武器。直辖的各保安团南下屯溪,改编为126军,修械所随军行动,组成随军修械所。解放军渡江前夕,修械厂维持了4个月的生产,便完全停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9 04:15 , Processed in 0.21574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