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5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 “一起苗苗苗苗苗……”

[复制链接]

2145

主题

2259

帖子

761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15 01:2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朋友们排队接种疫苗(资料图)

  

  ○《关于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开展活动的通知》(部分)

  

  ○《皖南区私立卫生机构与概况、技术人员及受治人数、预防接种疫苗与疫情统计、环境卫生检查等表》(部分)

  

  ○1979年,基层防疫站接种人员为儿童接种疫苗(资料图)
  日前,一条打疫苗标语因“自带BGM”走红网络,很多网友表示:我控制不住我自己,跟着唱起来了。就这样“一起苗苗苗苗苗……”被网友哼上了热搜。2021年的头等大事,就是接种新冠疫苗,建立全民免疫屏障。
  说起打疫苗,大家最熟悉不过了,今年的4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那么你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都打的一种疫苗是什么?新生儿出生后打的第一针预防针叫什么吗?
  防治天花从种痘开始
  点上疫苗,用一支较粗的针在酒精擦过的皮肤上划一道,伤口不能出血。随后,伤口处会出现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2~3天后变为疱疹,再转为脓疱疹,逐渐干缩结成厚痂,大约1个月后痂皮开始脱落,留下疤痕。这道疤痕,在几乎所有1980年前出生的中国人臂膀上都存在着,就像一个模糊的年轮。他们都有一个同样的经历——接种天花疫苗,在那时这可是一场全民运动。
  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也是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它传染性强,病情重,人被感染后无特效药可治,幸运点能治好的,脸上也会留麻子,“天花”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孩子出过疹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
  其实,种痘就是把牛痘疫苗接种在人体上,使人体对天花产生自动免疫作用。从很早开始,中国人就开始种痘,但一直没有战胜天花。解放后,就开始全民普种牛痘。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大力推行全民种痘。数据显示,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3次强制性全民种痘和2次接种行动,5亿多人口共发放了18亿剂牛痘疫苗。
  儿童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接种牛痘自然摆在首位。按照1950年底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颁发《种痘暂行办法》的规定,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之居民,不分国籍,均须依照本办法之规定种痘……婴儿应于出生后6个月种痘一次,届满6足岁、12足岁及18岁时,应各复种一次”“凡从未种痘者,或逾规定之年龄而未布种者,应各补种一次”“种痘时可按户籍册,挨户调查施种,种痘后在户籍册上作已种记号;凡无正当理由拒绝种痘,经说服教育无效者,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得予以强制执行”。而且,《种痘暂行办法》还规定,种痘一律免费,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各级卫生机关,受政府委托之公私立医院诊所及其他种痘人员,其进行种痘所需之费用(包括工人、牛痘苗及卫生材料)均由各级政府负担。”
  这一时期,安徽也开展大规模普种牛痘疫苗。这一点档案中也有证实。省档案馆馆藏的1950年12月《皖南区私立卫生机构与概况、技术人员及受治人数、预防接种疫苗与疫情统计、环境卫生检查等表》的档案中有一份《皖南区一九五零年上半年种痘人数统计》的表格,记录了徽州专区、池州专区、宣城专区、芜湖市及芜湖县等地种痘的情况。以芜湖市为例,当时种痘人数为102843人,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为56.58%。
  而通过这份档案,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次大规模的“种痘”行动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安徽开展了多次群众性的种痘行动。以合肥为例,合肥市自1951年大规模开展“种痘”行动后,还先后于1961年、1966年、1972年和1978年共四次大规模普种牛痘疫苗,直至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消灭了天花病毒,合肥市才停止种痘。
  普遍种痘运动收效显著,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天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被消灭的首个烈性传染病。
  宝宝出生第一针——卡介苗
  新生儿出生后,小孩手臂上都会带着一个“logo”,这就是卡介苗疤痕又叫“卡疤”,宝宝出生时就会在医院接种一针,它就是卡介苗,这是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后可以使儿童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曾流行结核病。民间俗称肺结核病为“肺痨”“痨病”“火病”等。由于流行历史久远,流行程度严重,死亡率极高,民间有“十痨九死”之说,结核病因其高病死率而令人们谈“痨”色变。
  可以说,接种卡介苗获益最大的是婴幼儿和儿童,新生儿接种卡介苗不仅可以预防严重结核病,而且可以降低婴儿死亡率。卡介苗作为宝宝出生的第一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资料显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徽在合肥、芜湖等城市就推行儿童卡介苗预防接种。这一点档案中也有佐证。省档案馆馆藏的1964年4月16日《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的档案中提到,“卡介苗:对新生婴儿及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进行接种,可先在有条件的城镇中进行。”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安徽就主要对托幼儿机构、在校儿童注射了伤寒霍乱、白喉、百日咳、乙型脑炎疫苗,口服小儿麻痹活菌苗糖丸等。《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也提到儿童接种的相关事宜,“白喉类毒素或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混合制剂:婴儿在出生后3-12个月内用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混合制剂给以初种;从未接种过的学龄前儿童必须补种。以后满3周岁时复种一次。满七周岁时复种单价白喉类毒素一次。八岁以上儿童发病率较高的地区,8-12周岁锡克氏试验阳性的儿童,亦应进行单价白喉类毒素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对2个月-7岁儿童进行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对流行区6个月以上至10岁儿童给以接种;在有条件的城市中进行。由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亦需要接种。”
  为孩子撑起健康保护伞
  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国家制定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将普及儿童免疫纳入了国家卫生计划,提出“四苗防六病”,即对七周岁及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和麻疹疫苗的接种,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从这时开始,接种疫苗才进入一个相对正规的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接种疫苗的手段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要是通过打针和吃糖丸来完成。人们也不再称接种疫苗为“种痘”,而是改为“打预防针”。在这一时期,预防接种证这一“健康身份证”也渐渐走进了大家的视野。以合肥市为例,1984年,合肥市开始使用儿童计划免疫证、儿童计划免疫卡、预防接种通知单等。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和每年4月25日开展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活动。对此,档案中也有记载,省档案馆馆藏的1986年4月23日《关于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开展活动的通知》的档案中记载,“接卫生部四月十九日电报通知,确定每年四月二十五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要求每年这一天全国各地要动员各种宣传力量开展计划免疫宣传和咨询活动。”
  目前,接种疫苗是全世界公认的预防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预防接种证也是孩子国内入托、入学及出国求学和就业的“健康身份证”。而如今,儿童接种疫苗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免疫接种为无数孩子从出生就建立起牢固的健康屏障,也让众多曾经肆虐的传染病,逐渐成为历史。
  □周茂莉 陈明香 马晶晶 何芳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20 02:14 , Processed in 0.22574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