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06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老房子里喜怒哀乐,都藏在这些照片中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2313

帖子

779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9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22 11:1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
一间屋子里,一盏灯下,同时住着老少三代人是什么滋味,现代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但在几十年前,这种情况却普遍存在。
可惜在影像记录手段并不普及的年代,许多在今天看来有价值的事情,并没有被系统地记录下来,使得今天的我们在试图了解过去时仍需要费一番口舌,还未必能说得清楚。
比如,那些照片中记录的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一间屋子里,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吃个团圆饭之类,这就是几十年前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缩影。
01 室内
在我的记忆中,30~40 年前的中国,即使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两至三代人住在一间 10 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绝不算是什么新鲜事。有的厨房是几家公用,有的甚至只是在露天或过道中放一个煤球炉。


一个家如果能有这样的厨房,就可以接待外宾了。
卫生间这个词在那时也还没有出现,住平房的人上厕所时要出门走上一段路。至于夏天想在家里洗个澡,面对一大家子有男有女的情况,窘况可想而知。
好在 30~40 年前,北京的夏天没有现在这么热,有时人们用水擦擦身就对付了。到了冬天,公共澡堂是有经济条件的人们的好去处。当时,住房主要是靠单位分配,享有私房的情况不多,且这两类住房的情况千差万别。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想不热闹都不行。
1950 年代,中国的人口出生率猛增,10 年工夫多出 2 亿多人。那时候,很少听说过谁家孩子一人住一间屋子,两人住一间都算宽敞的。
几个小孩跟父母同住一间屋都属于普遍现象。那时候,普通居民家里也没什么摆设,除了必要的家具,剩下的地方摆的都是床。那时也没有装修这么一说,普通居民家里一进门就是水泥地,还有砖地和土地的家庭,所以人们也不需要考虑进门换鞋的问题。


小屋子里椅子都不多,床沿就是当年的沙发。


讲究一点的人家也不过如此-摆下一张床,剩下的地方就不多了。
02 户外
过去的孩子们没有宅在家里的条件,不仅房间小,也没什么玩具,小人书就那么几本,早看腻了。所以,除非天气条件不允许,孩子们平常都是在户外的广阔天地里折腾。
我曾看过这样一张老照片:夜色中的天安门广场上有许多人坐在地上,借着昏暗的灯光看书。那是当时的真实状态,老百姓家里不仅没地方,灯光也比大街上亮不到哪儿去,爱学习的人们就只能这样借着广场上的灯光学习。


原先一家4、5个孩子不稀奇,白天一块出去玩,晚上睡在一个屋子里,亲情的感觉不言自明。
然而,在当时的全国范围内,北京人住的还算是宽敞的。论住房的拥挤程度,上海的情况我是亲眼所见。尤其夏天,在大街上过夜的上海人不在少数。
记得 1984 年 7 月,我出差到上海,亲眼见到了这壮观的一幕:讲着上海话的大姑娘、小伙子们,白天忙忙碌碌,到了晚上就睡在马路中间自己家“占领”的那块仅能放下两张竹床的小天地里。一到晚上,狭小的居室里温度时常超过35摄氏度,一丝凉风都没有。


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室外就是他们的大公园。
03 商品房出现
中国人买商品房,或许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人民消费生活中最大的事件之一,房子是家庭生活消费中真正的“大件”,与之相比,其他东西都是小件。相传建国之初,作家老舍从美国归来定居北京,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故想自己掏钱购房,后经周总理批准,才买了一个小四合院。由此看来,那时在北京买房已不是钱的问题,而是需要获得批准。


1960 年代的北京,大街上很少能看到高层建筑。


天津自发的换房市场。过去房子不能买卖,但可以交换。
北京的房屋开始作为商品供有需求者合法购买,应该始于 21 世纪头一两年。我记得那时坐在北京出租车里,收音机中不时传来售房信息,当时出售的房屋基本都在三环以内,售价每平方米 3000 元左右,首付极低。即使这样,能拿得出这笔钱的人也是极少。大部分人住着单位分配的房子,让他们拿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那点儿钱去购买商品房,人们很难接受这种观念。


过去北京没有三环,如今的二环就位于当年城墙外护城河的位置。
但到了 2003 年底,“买房子”这个对一般家庭来讲都不敢想的奢望,开始升温,并成为许多家庭在饭桌上讨论的头等大事。那时,位于北京陶然亭公园北门附近的楼盘“陶然北岸”售价每平方米 5800 元左右,而如今,这个楼盘每平方米的售价大约在 10 万元上下。


曾经几代人住的北京小院,如今也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如今,北京城中心的老房子已被新建的高楼大厦所包围。
房子这个事情,有人越说越高兴,有人越说越后悔,还有人越说越生气,总之百感交集,一言难尽。如今的北京,一间小屋子里住着一家三代、六七口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如果真的还能找到这样的一家子,开玩笑地说,也应该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20 07:43 , Processed in 0.22127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