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42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口述史:我的围棋往事(4)王海钧 :一个棋手的人生之路

[复制链接]

2498

主题

576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17 14:07: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物档案:
王海钧,1965 年 1 月 9 日出生于湖北武汉,职业七段棋手。10岁学棋,12 岁进体校,14 岁进国家集训队。1985 年获全国“迎春杯”围棋赛冠军,1990 年获全国王位战第三名,2001 年获棋圣战七段组第一名。现主要从事围棋教育工作,创办了海钧围棋学校,并成功创造了 1 对 130 人围棋多面打吉尼斯世界纪录。



“学围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把喜欢、爱好的围棋当成职业,40 年不变。”   

——王海钧



01   围棋之缘

何云波(以下简称何) :王老师,你是一位围棋职业棋手,后来又创办了围棋培训机构,成了一名围棋老师。你的经历,在棋手中应该是有普遍意义的。能先谈谈你是怎么接触围棋的吗?

王海钧(以下简称王) :那我就谈谈我的围棋历史。我现在是国家围棋职业七段,并且现在正在办围棋学校,还有我是《围棋报》的副社长。从接触围棋到现在已经整整 41 年了,所以年头是比较长的,41 年就做了这件事情。学围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把喜欢、爱好的围棋当成职业,40 年不变。所以要专注做一件事情,要有工匠精神,把它做好,也就很不错了。我老家是洛阳的,洛阳是古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围棋一直以来都还是比较兴盛的,围棋的底蕴也很不错。我 10 岁接触围棋,接触围棋的时候对围棋一点都不了解。在上小学的时候,听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挑到围棋班去,我在班里学习成绩是挺好的,所以就去了。“围棋”这个名字是听说了,但是不知道怎么下。到了教室一看,去得早别人还没有来。我看见桌上放着两只盒子,还有一个棋盘,就拿了一个盒子就要下棋,不知道围棋是两种颜色。我还有个哥哥,他比我大两岁。我当时是听说挑围棋生就跑去的,事实上当初挑选的是我哥哥那一届的来下,还轮不上我去,我不够年龄。所以我哥哥先学的围棋,我还没有学。他学会以后就很高兴很自豪地来跟我说,来我俩下一下。怎么下呢?他说让 25 个子,就在棋盘上摆了很多。我说这个容易,围棋嘛围住就行,我用最大的包围圈把你围住。什么是最大包围圈呢?从一线走一路,然后转一圈,把最大的范围都包在中间去了。当时是闹了笑话了。后来他们这一期毕业了,下一期才轮到我来正式学。我们学围棋之前下过很多其他的棋,军棋、象棋、飞行棋,下了很多,所以对于下棋一直都比较感兴趣,至于说下什么棋倒是没关系。自从学上围棋以后,其他棋就不玩了,觉得飞行棋之类的太幼稚了,就一门心思学围棋。很快一个学期结束了,市里有比赛,我们就代表学校去比赛了。一来二去地参加了很多次比赛,进步很快,就在市里拿了儿童组冠军,给学校也争了光。在市里有了成绩以后,就被市体校招去了。在市体校训练以后就可以参加省里的比赛,少年组打过前三名,有时候打过前六名,偶尔也打过第一名。后来就进了省体校,到省会去了。

何:那你是什么时候进入专业队的呢?

王:那是 1978 年。在省体校的时候,是半天上文化课,半天下围棋,这就是说基本上进入了专业的领域来发展。市体校还不是这样的。我们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语文数学经常是双百分的,围棋也下得不错。到了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围棋成绩更好了。上第一学期,学校开了门新课,就是英语课。英语课要考试了,考试简单,只要是根据这本书出的卷子,无论怎么出,我都肯定会做。为什么呢?因为我可以从第一课标题一直默写到这本书的最后结尾,包括课后练习作业都可以写出来。这些都是通过下棋训练出来的,因为下棋要复盘。所以,学过的我们肯定忘不了,学围棋对其他文化课的帮助是很大的。在省体校进行专业训练也很顺利,因为有这个潜质,再加上刻苦努力,一定会有进步。后来我很快就被招到省的专业队去了。如果进了专业队那就是专业棋手,也就是有工资了。那时候我 14 岁,也就是说 14 岁就参加工作,国家给发工资,自己能养活自己了。

何:什么时候开始参加全国性比赛的?

王:1979 年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那一年冬天,2 月份参加全国少年比赛,现在少年比赛都是在夏天比,那时候在秦皇岛北戴河比赛,那是避暑胜地,但是冬天去避暑胜地,很搞笑的。为什么去那里呢?因为那地方冬天没人来,好接待,住宿也便宜,所以少年赛就放到了那里。我们报名去两个人,另外还有一个 13 岁的女同学。没有教练没有领队,北戴河没去过啊,不知道在哪,都还没出过远门。从郑州坐火车去,很慢的。到了北京站,还要去北戴河,就看在哪个窗口售票。然后买票,买完票再坐车到秦皇岛。当时我 14 岁带着个 13 岁的小姑娘过去,独立能力很强的。这个 13 岁的小姑娘叫丰云,现在是女子职业九段了,比我段位还高。我们当时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别人都不知道是从河南来的,没什么名气。人家都说这里边有谁谁谁在全国都很有名气,打了很多年少年比赛了,但我们都是默默无闻的人,也没有人看好我们。但是我们自己没有看不起自己,既然来比赛就好好比,拿出真实水平。谁知道,一比我就四连胜。到了第五轮,我碰上了当时都说是最厉害的对手,是神童,他也是四连胜。我就不服这个气,我要好好下,后来果然把他赢了,我成了五连胜。这个人是谁呢?其实他后来也挺有名的,叫钱宇平。他在擂台赛上是主力,也是全国冠军,有一年打“富士通杯”,进入了冠亚军决赛,对手是韩国的赵治勋。但当时钱宇平由于身体出了问题就弃权了,赵治勋坐在棋盘前等到时间到,不战而胜。但是钱宇平确实是很厉害的,曾经有聂卫平的接班人的架势,他要是能突破这个问题,说不定世界冠军都能拿很多个的,但是就在最关键的时候倒下了。当然,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当时那场比赛结果是我得了个第二名,后来输给了另外一个人。钱宇平输给我以后就再没输棋了,最后我们是同分,他小分比我高一点儿。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大赛,初出茅庐,一举摘得全国亚军,也是很不错的。这个事情完了以后,正好赶上一个重要事件。1978 年跟日本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建立了外交关系了,全面正常化了,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中日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而围棋要从娃娃抓起,就要通过下一代的感情来增强感情、增进交流,就要组织一个围棋的少年代表团访问日本,这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布置的任务。那这个全国少年围棋比赛就成了代表团的一个预选赛了,当时就按照这个名次来挑人。我拿了第二名就入选了代表团,包括丰云打得也比较好,也入了代表团。张璇,后来常昊的夫人,她也入了代表团,还有芮迺伟的弟弟也入选了。当时的团长是一个老革命,聂卫平的父亲,在延安时期干过。还有一个教练员是孔祥明的父亲,孔祥明是聂卫平的第一任夫人,是围棋的职业八段,也是曾经战胜过很多日本职业棋手的,很优秀的女棋手,是国家队的队员。她的父亲来当教练,聂卫平的父亲来当团长。这是中国第一个少年围棋访日代表团,后来也组织过第二个。到了日本后访问了很多城市,东京、大阪、京都、奈良都去参观了,其中在奈良的唐招提寺,有一个唐朝的棋盘,是鉴真大师东渡日本的时候带过去的,鉴真的琴、棋、书、画、佛法都很高深,所以这个棋盘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保存得非常好,成了日本的国宝。从日本访问回来以后,该训练就训练,该比赛就比赛。我在河南的成绩也不错,成为主力队员了,代表河南参加全国比赛。河南队成绩一直还是不错的,曾经是全国亚军,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在全国都还是比较领先的。


02   国家队生涯

何:那后来怎么到湖北,然后又去的国家队呢?

王:湖北这边有个老教练,邵福棠邵老师,他原来在国家队当过教练,在河南也当过教练,后来他又调到湖北队当教练。组建湖北队就要把队伍建全,他就争取让河南队来援助一下,我就说我去吧,就离开了河南到了武汉。那是 1983 年,但正式到湖北是 1984 年,因为要转移户口,而且之前也有比赛还没打完。1984 年在南京举行了一个全国的“迎春杯”比赛,那时候我已经进成年组了。最后我得了个第一名,首次得了全国冠军。那时比赛很少,不像现在这么多比赛。比赛很少,大家就很重视,这样一来,因为我成绩还不错,就入选了国家队。“迎春杯”是在 4 月份进行的,所以 1984 年下半年我就进了国家队了。在国家队一待就待到了 1989 年初,后来就离开北京了。进国家队后就升段,1984 年升五段,1986 年升六段,1990 年升了七段。前面基本上两年升一段,升七段花了四年的时间。1990 年以后很多段位赛我就没去下了,所以我算是一个很老资格的七段。在国家队期间还见到了很多知名人士,有些还是传奇人物,以前很多在课本里面读到的人物,在国家队期间在北京都见到了,我就觉得这很神奇。最传奇的一个就是王震将军,读书的时候有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当时三五九旅的旅长是王震将军,没想到居然在北京会见到。还有阿沛· 阿旺晋美,我居然也见到了。能够跟历史人物见面那是很不容易的。还有个围棋人物,那更了不得了,就是吴清源。小学时刚学围棋时看的是什么书呢?就是吴清源的《黑布局》《白布局》。当时对于我们来说,著书的人都不知道还在不在,那时候也不像现在随便一个人都能写书。1985 年在北京见到吴清源了,当时他 70 多岁,身体还蛮好,跟我们在北京体育馆的休息厅研究棋,也就是说听到他讲棋了,很难得,很值得珍惜。当时我觉得这机会太难得了,就带了个相机,让刘小光来给我和吴大师照个相,照了一张一起摆棋的照片,留下了珍贵的纪念。那时国家队的春节都是不回家团聚的,都是到人民大会堂,和首都人民群众共同欢度春节。怎么欢度呢?你是围棋棋手吧,就把棋盘棋子摆开,人们愿意来下棋的,就跟他们下下棋,免费指导人家。其实也挺好,从国家队这个象牙塔走出来,走到社会当中,对围棋的普及也有好处。那时也还年轻,做这些事情也还好,没有什么负担。在 1986 年的时候,中日关系越来越好,少年有交流了,围棋棋手有交流了,就得有领导层面上的围棋交流。日本参众两院就组成代表团要访问中国(日本围棋普及得很好,尤其在高层领导人中很普及),中央就要出部级以上干部去做准备,挑了很多八路军时期的老干部。挑完以后就要进行集训,起码得跟日本差不多吧。挑选出来的这些人也很有自尊心,当年在战场上拼刺刀把日本都拼赢了,现在在智力上也要赢他们。当时国家队的队员就进行了负责制,分别承包,半个月内要有进步。我就负责了几个领导,他们就把我接到他们的单位去练棋。后来日本代表团来了,还把过去鉴真大师送给日本的棋盘做了个仿制品还回中国。比赛最后的胜负比例我记不清楚了,到底是中国赢了还是日本赢了我不记得了。我负责的这几个领导我倒是很关心,他们还都赢了,高兴得不得了。这样来讲,对围棋的影响普及我们还是做了挺大贡献的。

何:在国家队还有印象比较深的事吗?

王:现代棋手中有一个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华以刚老师。80 年代中期他代表上海队打团体赛,他打第二台,陈祖德老师打第一台,他当时号称“铁壁二台”,打二台胜率基本都是百分之九十几,非常高。华以刚下棋有个特点,如果对方上厕所去了,或者干其他的事去了,他下完自己这步棋以后不把自己的棋钟按下去,他只按到中途,也就是双方的时间都停的位置,这样就免得浪费对方的时间。这就是讲修养的人,不乘人之危。我看到后就想着,这是我学习的榜样,以后也要这么做。这件事到现在我也没跟华以刚老师讲过,我们经常见面,就没提过这个事儿,不知道他还有没有印象,他可能习以为常了,但我第一次看到真是挺震撼的。后来我是否也能给我的学生带来点什么影响呢?可能会有的。跟着我的一个队员——周鹤洋,后来升了九段也是国家队的了,是战胜李昌镐的第一人。他就是很有修养和礼貌的,很文质彬彬的。其实棋手随着水平越来越高,都会这样的。围棋本来只是一种游戏,但通过这个游戏可以对人的自我修养进行完善,下棋的过程中就不断地不知不觉地改掉了棋盘上的毛病和自身的毛病,所以唐朝把围棋列为四艺之一,成为修身养性的艺术。另外再讲一件 2001 年的事情。2001 年团体赛可以请外援了,深圳围棋队就请了韩国的世界冠军徐奉洙。我就带着李喆去打比赛(李喆那时候还小),我们代表的是火车头队。当时打的是全国乙级联赛,中国的甲级联赛是从1999 年开始的,当时打比赛就是为了升甲,大家都很重视,花重金请外援。我坐第一台,就遇到了韩国的四大天王之一的徐奉洙,但是他要想赢我也得拿出点招来,让我学习学习,所以我一点也不怯场。我是执黑下的这盘棋 , 我知道他的风格以后,要定策略不走到他的路子上去,还要压制住他擅长的路子,发挥我的特长。我执黑先行就始终控制着局面,从开始就没给过他领先的机会,我这盘棋的控盘能力非常强,超水平发挥,下得真不错。同年还有一场比赛,国内有个比赛叫棋圣战,它是分段位来打的,低段位的选手进入高段位后,高段位的人才出场来下。我拿到了七段组的第一名。所以 2001 年是我当了几年教练以后,成绩再次爆发的一年,很值得纪念。


03   从棋手到教练

何:能说说你从棋手到做教练的过程吗?

王:后来就是当教练,培养队员。一直到 2005 年以后,我就不怎么上场下了,退出了主要赛场。因为那些老同志都不来参加了,有时也就有一两个人岁数比我大,所以后来我也就不去下了。以前跟我同一时期的,都成了教练,成了看客,比赛时我在那下,他们带着队员站在旁边巡视,都不上场了,我后来也就不上场了。不下棋了之后我就想着办个围棋学校,培养后备力量,把所学的本领传授出去,让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所以我就在武汉办了“海钧围棋培训中心”,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就得有自信啊,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要有这个底气。要教好人家,要是教得不好,人家会说:你看,这海钧教得不行。开办了以后,全国各地都有人来,不光是武汉本地的,什么东北辽宁的,西北甘肃、宁夏的,还有云南的、山东的、江西的、广东的都跑来武汉找我学棋。我办学校从 2005 年算起,到现在才十一年,几乎每年都有学员打上职业段位的,有时一年还不止一个,可以说为国家输送了不少后备力量。当棋手要为国家争光,当老师要培养后备力量、培养人才。要踏踏实实做这些事情,我的体会就是只要踏踏实实认真做,一定能做成功。


何:除了办围棋学校,你还做过哪些围棋普及工作呢?


王:另外的普及工作,就是在湖北省举行一些大型的比赛,我们做了湖北省青少年比赛,这在全国都是率先搞起来的公益性赛事,办比赛不收报名费的。另外还办了个全国的“一百〇八将”比赛,这个是成年人可以参加的,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来下,最后排出 108 个名次,给他们发证书。为什么这么做呢?就是要扩大围棋的影响力,因为原来的比赛只决出前六名、前八名,这个奖项少了点,影响不能扩大。别人来参加一次比赛,要能给他们终生的有纪念意义的东西。50 名也好,80 名也好,总之是入选了,就很有意义。但是以前只颁发给前六名,第七名就没人记得了。我们的证书也做得很精致,加厚仿古的。另外报纸上也会登这 108 人的信息,虽然可能不是第一名,但上报纸,就可以把这报纸收藏起来,存到箱子里,或者用相框挂在屋里,也可以回顾往事。这个赛事是 2007 年开始举办的,现在还在办。青少年比赛是2006 年开始办的,今年再办就是第十一届了,都在办,没中断过。另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向中国围棋协会申请给前三名 6 段称号,这是湖北省唯一一个能够给 6 段的赛事。现在慢慢地 6 段比赛多起来了,原来不多的。比赛我是发起人、承办人,那还有主办呢?我们请的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体育局、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来当主办单位,然后他们要共同联合发政府红头文件来办这个比赛。这是我在全国开创的第一个先例。过去办比赛,都是当地围棋协会组织办比赛就完了,收点报名费,升个段什么的,都是这个惯例。而我就是要把政府主管部门纳入进来,把他们调动起来,他们出的奖状证书,上面盖的章是教育厅、体育局和湖北日报的章,这样就非常有权威性,这对围棋普及的作用是很大的。学生得了这种证书,对他以后升学是有帮助的。那为什么请媒体进来呢?主要是起到宣传作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有很多家媒体,它成了主办方以后,下属的媒体都是要宣传报道的。以前一般办比赛,开幕时媒体几乎不报道的,闭幕时才会报道说有什么比赛,几号结束了,谁谁得了第一名,而且只是搞个小豆腐块大的版面报道一下。但我们不一样,媒体是主办单位了,比赛也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就要制定宣传计划。提前一个月,报道就开始了,进行预热。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围棋文章,比如围棋的各种功能啦,采访围棋人士、教育局领导、学校校长和学生家长啦,使得社会各界都在谈围棋。我们几乎年年比赛都这么做。现在互联网冲击变大了,报纸销量在下滑,但是 2006—2007 年时湖北的《楚天都市报》每天的发行量最多时有 130 万份,每天都登围棋,读者会不会下围棋都能看到这个消息。省级的报纸天天宣传围棋,读者就会觉得围棋是很高大上的东西。后来围棋在湖北地区的影响就非常大了,不光是在武汉市,在宜昌、襄樊、荆州开展围棋活动都方便多了,因为省里发的文件也会发到那些地方去,对当地的围棋工作的开展也是个促进。还有一件事情是值得一提的,我不是《围棋报》的副社长吗?我就把中日围棋擂台赛的前三届(聂卫平都取胜的三届)的台前幕后的整个过程,写了一个整版,在 1988 年《围棋报》创刊时刊登出来。到了 1998 年《围棋报》成立 10 周年了,就要搞个庆祝活动。什么活动呢?这个活动韩国人日本人都搞过了,就是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这记录就是一个人同时和上百人下棋,后来查资料查到一个韩国棋手和 120 人下过。那么我们就向吉尼斯总部申请,创造 1 对 130 人的比赛,创造新的纪录,由我主打,就在《围棋报》的创刊诞生地湖北省鄂州市举行。既然要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就不能说自己关在屋子里进行。我们就把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办事处的负责人请来,现场鉴定;还请了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来,做个节目;还请新华社的记者来宣传报道;也请了围棋界的重量级人物,陈祖德院长、聂卫平棋圣、王汝南副院长,还有华以刚老师,他们是围棋协会的四个元老,请他们参加。聂卫平是比赛的总裁判长,宣布比赛的开始和结束。那天早上九点钟开赛,这比赛下了整整一天,下到晚上七点,整整十个小时。我是实打实的步行,走了十个小时。中午吃饭全吃盒饭,现场都不离开,吃完以后接着下,吃饭时间很短。要走十个小时消耗体力都还是其次,脚会受不了的。我当时就穿了一双旅游鞋,旅游鞋也重而且比较厚,走着走着脚就膨胀了,很难受。我就请我夫人去买一双布鞋,宽一点的。买来以后就赶紧把旅游鞋换掉,换上平底布鞋。最后把这 130 盘都下完了,都分出了胜负。我跟他们对手下都是让子下的,他们什么水平我不知道,但他们知道我是职业七段,就在棋盘上自己摆上几个子。最后我是 118 胜 12 负。当天晚上新华社向全世界发了通告,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也把活动现场播出来了。这也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距现在有 18 年了。这活动的确非常累,130 人是很大的一个圈子,我们后来是坐了两个圈子,一个内圈一个外圈。我就左手抓着一把白棋子,右手拿棋子往下放,转得很快。下到比赛结束的时候,左手的手肘就下不去了,因为抬棋子时间太长,过了很长很长时间才一点点放下去。


何:确实,一个棋手,一辈子能够不断地为围棋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应该是很有成就感的。


王:是的。前面说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战胜了世界冠军,自己得了个全国冠军,教了一批学生,见了一批历史知名人物。我觉得这些都是挺有意义的事情。今后我们还是要继续培养学生,继续举办大型的公益比赛,一直办下去。因为年轻的棋手和学生需要一个交流和表现的平台。现在我们还要编书,这是一个新的任务。既然从事围棋了,那么相关的事情就力所能及地尽量多做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20 21:33 , Processed in 0.24518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