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42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美国制裁的这所大学,撑起了中国工业的半边天

[复制链接]

2138

主题

2543

帖子

80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09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31 01:1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 | 源于微博哈尔滨工业大学




世间最浪漫的告白是什么样子?肯定不是下面这样。
雪花飘飘,男孩对着女孩说:“我贼拉稀罕你,你能做我女朋友吗?”
女孩害羞地回答:“我还没有准备好。”
男孩拍了拍胸脯,“我会修电脑,修电灯,装软件……”
女孩连忙打断:“这些我也可以,那,那你能摘下月亮给我吗?”
男孩拿出手机,亮出一张照片,“这是我用卫星拍的月球,你喜欢吗?”


图 | 2月15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第363卷6428期)的《简讯》(News In Brief)一文,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刊登了哈工大“龙江二号”卫星微型CMOS相机拍摄的地月合影

女孩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爱意,扔掉手中的《工科数学分析》,扑进男孩的怀里,然后回答:“我愿意。”

以上都是调侃,说的正是哈工大学子的硬核浪漫。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哈尔滨工业大学,没有小桥流水,没有亭台楼阁,没有诗情画意。
校园建设一般,有名的马路大学,永远在施工。
学校男女比例七比一,校园里满是背着双肩包的男男女女,但基本是在自习室、图书馆谈恋爱。
哈工大给人的感觉,有点“木”,又有点“土”。在这里,好像什么都是硬核的。你有你的花团锦簇,他有他的铜枝铁干,沉默寡言,不解风情,也难怪总有人用直男标签定义哈工大。
今天,便带你认识这个扎根黑土地的工科强校,到底是什么样子?

图 |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有这样一个词,“闷骚”。形容外表冷静沉默,内心活泼至极。
如果放在哈工大,那就是外表呆滞木讷,却有一颗霸道总裁的心。
他总是在角落里憋着一股劲,然后冷不防跳出来,给祖国献个礼。
1970年4月24日,酒泉。
伴随着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发出轰鸣,东方红一号带着全国的期待飞向广袤的太空。

图 |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在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中国叩响了宇宙的大门。
它的技术负责人就是哈工大毕业生——孙家栋。而按下发射按钮,将“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的,也是哈工大校友——胡世祥。
“消息公布以后,我们坐车往天安门广场跑,但根本进不去,人山人海,都在庆祝。”孙家栋回忆道,“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最大的感受是扬眉吐气。


是啊,扬眉吐气。中国航天没有资料、没有经验、没有专家,几乎一张白纸。却在一穷二白之间,悄然崛起,惊艳了世界。
孙家栋并没有什么宏大的想法,就是想争口气。
“好比人类逐步要进入深空,人家去过了,回来讲得头头是道,你是坐那儿光听,还是你要有发言权、有看法?人家说那地方不错,你想不想去看一看?人家说那地方有好东西,将来可用,你想不想拿来也用一用?”
用最直白的话来说,就是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
这话很霸气。然而说到做到,更霸气!
就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一大批哈工大人或担任总师、总指挥,或成为各系统、各岗位的中坚和骨干。春华秋实,他们一片痴心,只为国家。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中国工业多个第一诞生了:
第一台模拟计算机
第一台仿型立式车床
第一台会说话下棋的计算机
第一步新体制雷达
第一台弧焊机器人
第一台点焊机器人
第一台二次加热能源新型空调机组
第一台水平流无菌净化空调机组
第一台大型专用精密仪器
中国第一颗高校桥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
……

图 | 中国第一台结构式模拟计算机


但是这还不够。别人没有的,哈工大人也想要给你。

世界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
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
首创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主动反射面结构方案
国际首例月面采样与封装技术助力嫦娥五号
国际上首次实现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在天问一号中应用
国际首例具有蠕动脱陷功能的主被动复合式移动系统用于“祝融号”
……

从中国第一到世界首次,一大批“国之重器”诞生,哈工大全给你承包了。
爱你,就给你最好的。不想别人有的,你没有。
霸道总裁,实至名归。




然而,霸道总裁的发家史,却是充满艰辛。
1950年,东北,血与火在这个地方还没熄灭多久。
正如同整个刚出生的国度,一切空白,百废待兴。
苏联将哈工大移交给中国的时候,全校师生不到800人,多数是前苏联侨民,只有64名中国学生,24名中国教师。

图 | 50年代哈工大新调入的教师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校长冯仲云亲手写信,派人到杭州、上海、南京去挖人。由此汇聚了800多名年轻的教师。
风萧萧兮易水寒。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7岁,却都义无反顾来到这里。
当时的哈工大很小,只有三栋教学楼,还都破烂不堪。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裕琨回忆起当时情景:“当时是苦,吃着高粱米窝窝头,30个人挤一间宿舍,但是我们都很快乐。只要国家需要,我们没说的。”
哈尔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也不曾冻住这一腔热血。
他们就是要在一张白纸之上画出属于中国工业的风景。

图 | 源于哈工大官网


创建中国激光专业的马祖光院士,是这样度过那些岁月的。
没教材怎么办?他只能每天到图书馆去查阅外文资料,用透明纸描图,如饥似渴地摘抄。几年下来,他整整摘抄了几十本厚厚的资料。
没设备怎么办?他从垃圾堆里捡来没有示波管的示波器,从废品收购站淘来一堆废旧玻璃器皿,花钱从工厂买来淘汰的机器泵,建成了“豪华”实验室。
新中国的激光专业诞生了。
在哈工大,在那个岁月,很多人像马祖光,马祖光像很多人。
这800名青年教师成了新中国工科高校的中流砥柱,被称为“八百壮士”。


八百壮士,用青春和智慧奠定了中国工科的基础。
在他们的努力下,哈工大创办了24个新专业,成为国内各工科院校兴办新专业的策源地。
后来的诸多大学,其实都是拆分哈工大而来。
1952年,哈工大航空工程学院迁到清华大学,后和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的航天系合并成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1958年,哈工大航空系火箭及导弹专业援建西北工业大学,就此扎根。

1959年,化工系,齐齐哈尔大学。

1960年,重型机械学院,燕山大学。

1961年,电力专业,华北电力大学。

1964年,高电压技术和电厂化学专业迁往武汉,后并入武汉大学,成就了其王牌专业——水利。

1965年,机械专业,兰州理工大学。

……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哈工大的浪漫,还真吃不消。

图 |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土味霸总”还有一个人尽皆知的爱好,就是喜欢上天。
中国第一个航天学院就是哈工大航天学院。
航天学院所在地,就在哈工大主楼。

图 | 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这个造型独特、气势恢宏的建筑是哈工大的象征,它依托着两旁建筑拔地而起。
楼顶那根直刺苍穹的桅杆格外醒目,桅杆顶部似乎缓缓转动的齿轮托起五星,似乎在宣告:我要冲上云霄。
1995年,哈工大真的决定自己上天摘星星。
当时北京召开“关于中国研制小卫星”的会议,讨论中国如何发展自己的卫星,哈工大默默拿出了准备已久的方案,震惊四座。
哈工大着手研究小卫星之初,大多数教师恰好是风华正茂,有的甚至才博士毕业。
“自从加入卫星研制的队伍,我们的生活就没有了节假日、休息日的概念。”
老师们上午还在给学生上课,下午就拎着皮箱坐上了火车,在颠簸与轰鸣之中睡一个难得的好觉,然后投入到科研之中。
夜以继日,前仆后继。在雄心壮志面前,困难算不得什么。
终于,在2004年4月19日零点,一声地动山摇的巨雷震碎夜晚,一条巨龙飞上星空,那条龙名叫“试验一号”,却是中国第一颗由高校自主研制的卫星。
太空,你收到了吗?来自哈工大的问候。

图 | 源于新华网


到了2020年,太空已经烦了,因为哈工大已经发射了20颗卫星。
还有一颗名为“紫丁香二号”的小卫星,这是我国首颗由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

图 | 源于新华网


没有什么比支持学生发射卫星的大学更酷的了。
纵观哈工大的历史,我们才能知道他们为什么执着航天,因为这是一种来自骨子里的霸气和坚持。
从东方红,到神舟一号,从嫦娥一号,到祝融号。
在酒泉的茫茫戈壁,在太平洋的“远望号”上,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你都能看见哈工大人的身影。
难怪杨利伟在演讲时说:“在我工作的周围有近40%的人是哈工大毕业生。”
正是缘于这种深深的航天情结,一批批优秀毕业生选择到国防、航天系统工作。
哈工大已累计为航天领域输送了几万名学子。仅仅2011年到2015年期间,哈工大就向航天领域输送2000余名毕业生。
有纵横驰骋的指挥员,也有默默无闻的操作手;有年轻的科技新锐,也有坚守岗位的老前辈;有豪情满怀的热血男儿,也有不让须眉的巾帼女将。也有一座座墓碑,诉说着一段段刻苦铭心的历史。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哈工大人,向太空报到!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这是哈工大的校训。
曾经有人说过:前一句语法不通,后一句像马戏团。
说实话,“土”极了,的确不如其他高校来的大气。
在坊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规格严格,不让及格。功夫到家,不让回家。形而上学,不行退学。”
作为哈工大学子,有谁没有被毕业支配过?
别的不说,这里对于毕业论文的格式简直是有洁癖式的追求,一篇论文严格把关下来,打印费都要花上两百多。
而只要任何人胆敢作弊,哪怕是学分不高的素质课,也直接开除送回家。
工大最初定位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这条校训可以说非常接地气了。重剑不锋,大巧不工。不耍花架子,不玩虚的。
虽然“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已经融入了哈工大人的血液,但是土土的霸道总裁还有另外一面。
不会表白?母校百岁生日,出动无人机编队。爱你,就为你包下夜空。

图 | 源于新华网


不懂浪漫?每年都可以陪你在雪地里撒点野。


不解风情?带你校外走一圈,韩料、烤冷面、荷叶饭应有尽有,带你体会吃到撑的快乐。

图1 | 素人chs ©


图2 | 云葭 ©


惹女朋友生气?跪的不是搓衣板,而是电路板。(建议别学)
校园里还有四大奇人。
最嚣张的是评球小胖。
小胖经常出入“方便食堂”。他会坐在电视机前侃球,抑扬顿挫,慷慨激昂,不管是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水球乒乓球,都能给你说道说道。
最奇葩的是修鞋老头。
他熟知天文地理,各种工大八卦。你去修鞋他必然问你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你答不上就嘲讽你。
最让人温暖的是馅饼西施。
她叫齐红,本来是方便食堂做馅饼的,服务态度极好,好到秒杀海底捞。

图 | 齐红--李贵才/摄 ©


最让人感动的是树下老人。
树下老人是能源学院的退休教师,叫刘振北,十数年如一日免费辅导想考工大研究生的同学,本校外校一视同仁,免费为大家搜集考研资料。树下老人在九十年校庆上登台了,得到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图 | 刘振北


可是,老人在2013年离开了人世。在他的感染下,学生自助创立的“希望社”一直没有商业化。
人来人往,四大奇人逐渐又多了抛饼小哥,澡堂大爷,一块钱老太太。那是属于哈工大的烟火气。
哈工大,已经101个春秋了。
他浑身都散发着朴素和平实,就像日复一日在这实验室中工作和学习着的哈工大师生,就像“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就像佝偻身子的树下老人。
有过荣耀,也曾落寞,依然在执拗地坚守。坚守之下,是一颗红得发亮的赤子之心。
这是哈工大给中国的一封未拆的情书。

图 | 源于哈尔滨全接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9 22:40 , Processed in 5.17934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