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27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国初期围棋珍贵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复制链接]

2493

主题

576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 11:3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载于:“杭州智力运动”微信公众号
作者: 孙德常

01   引言

围棋作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视角,一个向世界展示我国文化的窗口,其详实的历史资料和非意识形态的实践做法,能够为社会制度差异的科学性提供有力的证明与令人信服的诠释。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先于“乒乓外交”的“围棋外交”。杭州棋文化峰会的《中国围棋论丛》有多篇文章颇有价值,比如胡永中等发表的《中共领导人对围棋文化建设的贡献》、张剑威的《中国围棋外交的历史考察与新时代战略诉求》、马望的《河南围棋三十年的历程和经验》等。它们介绍了中共领导人在围棋事业发展和复兴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这些史料为进一步梳理和研究建国初期的围棋发展史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和可靠文献。
建国初期,过惕生和刘棣怀雄踞中国棋坛,被称为“南刘北过”时代。这一时期的老棋手,怀着赶超日本围棋水平的决心,在各种层面积极开展围棋活动,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刘善承主编的《中国围棋》总结并整理了部分资料,其中的当代中国棋手简介、围棋比赛与国际赛事、围棋资料等三部分文献具有重要价值。但图片和实物证据不足。目前已经正式出版的五种中国围棋史版本和何云波主编的《世界围棋通史》等著作,在这方面也依然存在缺失和不完整性。


02   建国初期的围棋活动与文献

建国初期的五年时间里,党和政府在一般史学家的眼里,总觉得腾不出来时间来规划围棋事业的发展,实际上包括毛主席在内多位国家领导人,从弘扬中华文化的高度,都给予了关心和支持。在自发状态下,各地围棋活动活跃。1949年7月至9月,以刘棣怀为四段标准,王幼宸从北京去上海,和刘进行定段赛,王由定先升为先相先,定为三段。1950年2月,刘棣怀、过惕生在上海进行两次升降赛。1951年初,北京著名棋手举行围棋比赛,过惕生、金亚贤、汪振雄、崔云趾、雷葆申等五人参加,过惕生获冠军。






1951年5月,顾水如在《弈之原始和现代棋士之品位》写道:“襄阳公园中,每逢暇日,弈者如云。长此以往,预测三数年中,不但新人物中,容有若吴清源氏之天才继起”。1952年4月,北京棋艺研究社成立。1953年6月,北京棋艺研究社理事会编印《围棋艺术的新认识》。同年7月,在陈毅市长关怀下,刘棣怀、顾水如、王幼宸、魏海鸿、汪振雄等先后被特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顾水如因资历最深,又当选为市政协委员。1954年北京棋艺研究社编印内部油印刊物《北京棋艺》并邀上海刘棣怀北上交流棋艺[1、2、3、4]。
1955年2月,上海市文史馆举办“上海市棋友谊赛”,这是建国初期第一次由市级单位主办的重要角逐,顾水如、刘棣怀、魏海鸿、王幼宸、汪振雄、董文渊、曹钧石、林勉、王志贤、陈修贤等南方棋界精英全部登场献技。比赛前后历时两个月,结果魏海鸿、刘棣怀分别获得冠亚军。1956年12月,围棋项目被定为国家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北京举行“全国围棋表演赛”。1957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围棋比赛锦标赛举行,过惕生夺得冠军。同年,为了配合比赛,由国家体委组织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围棋史上第一部成文的《围棋规则》[5、6]。195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围棋史学家徐润周的《围棋术语图说》。围棋事业呈现了生机勃勃的发展趋势。
《人民日报》、《新民报晚刊》以及后来的《体育报》、《新体育》、《围棋》等报刊都有大量报道。刘善承在《中国围棋》中梳理了《中国当代围棋资料》和《报刊围棋资料引索》,并在《建国以来的围棋活动》中有详细列举。1960年《体育报》发表《提倡下棋》的社论,此后于7月18日又发表《积极组织棋类活动》,再次号召各级体育组织大力开展棋类活动。这年上海《围棋》月刊创刊。陈毅提出“国运盛、棋运亦盛;国运衰,则棋运亦衰”。



图1:陈毅与邓子恢等同志在游览十三陵时对弈
(杭州天纵棋院姚垚收藏)


自1949年至1966年,《人民日报》报道关于围棋的活动大约有87条,其中大多在1955年之后。其中有一些不在刘善承整理的资料中,如《人民日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元旦,发文《首都各界人民连日欢腾庆祝新中国第一个元旦》报道:“京市公安局已自昨(三十一)日起即展开庆祝新年的各种娱乐活动。除举行篮球、排球、乒乓球、拔河等比赛外,并举行游艺会和舞会,演出‘火线爱民’、‘儿女亲事’等。今日继续举行象棋、围棋及桥牌等比赛。”
上海《新民报晚刊》也较早报道了围棋活动。自1951年5月5日至11月11日,专门开设棋类周刊,每周出版1期。一共有28期。比如1951年10月14号报道“南京弈风甚盛,建邺路茶社内,具段位以上实力者逾10人。如三段陶虎文,二段陈嘉谋、陆曙伦,初段范德民、伏子仙、费索、黄永吉,均可与上海名家角逐”。1950年10月1日,杜君果翻译的《围棋定石详解》(上)一书,在成恩元等人赞助下,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国庆节刊发。

  





图2、3、4杜君果的译著《围棋定石详解》
在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出版


李耀东的油印本《中国围棋史》应该在1953年,《围棋艺术的新认识》之前。该书有21章。从围棋起源到清代围棋四大家之后国手与名手,一共4万字。孙以悌的《中国围棋史》。




图5、6:李耀东著《中国围棋史》(油印本)




图7、8:孙以悌的《中国围棋史》


1950年10月至1957年12月,胡沛泉赞助刻印围棋油印资料600多页。为了刊印围棋资料所需要的素材,他多次组织北京、上海、南京三地棋友的交流活动。

  



图:9、10胡沛泉在南京油印的围棋资料
(1955)



胡沛泉(1920年6月19日-2019年2月19日),江苏无锡人,于1944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华东航空学院等校任教。期间胡沛泉曾模仿日本的新闻棋战,出资创办《围棋通讯》。1957年调往西北工业大学任职并长期主持《西北工业大学学报》。何云波曾专程采访并将胡沛泉的事迹记录在他的口述史中。这是一位十分值得敬佩的教授级围棋职业高手,至今无人能及。





图:11、12胡沛泉在南京油印的围棋资料(19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3

主题

576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25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 11:33:53 | 只看该作者

03   北京棋艺研究社及其史料

(一)李济深与《围棋艺术的新认识》
《围棋艺术的新认识》是北京棋艺研究社创立缘起及其方针和任务的说明[1]。全书1.7万字,共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围棋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为围棋的构造、性质及其优点,第三部分为北京棋艺研究社的方针与任务。郑怀德认为它是建国初期的重要围棋文献[7]。
根据据过惕生和沈尺卿回忆,李济深是北京棋艺研究社的主要推动者。1951年6月18日,北京西总布胡同李济深宅。过惕生与陈毅对弈一局,棋谱收录在程晓流评注的《沧桑谱》中[8]。1951年冬,过惕生在李济深家里谈到筹备成立北京棋艺研究社的事宜时。陈毅元帅专门强调说“我是提倡下围棋的,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意见,是请示过毛主席和周总理,并且得到批准的。”
  

图13 毛泽东给李济深“任潮先生”的回信      


图14 李济深等人签署的民主宣言


图15 李济深使用过的围棋及评价[9]

郑怀德介绍了该书的三个主要内容,并从该书第三部分中,总结了北京棋艺研究社的四大任务。它不仅真实地展示了建国初期的围棋发展状态,而且从围棋社会学的视角,揭示了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围棋事业的支持和老一辈棋手们的严谨态度,其中关于围棋普及的大众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等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围棋文化“走出去”的方针和目标,至今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图16、17、18、19 :
李济深题词的《围棋艺术的新认识》

该书第一部分简述了围棋的发展历史。依次引用的典故有东汉班固《奕旨》“北方之人,谓棋为奕”;晋张华的《博物志》“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潜确类书》“夏人乌曹作赌博围棋”;唐朝皮日休“围棋之始作,必起自战国”;孟子“博弈好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孟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太叔文子“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尹文子“以智力求者喻于弈”: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为之犹贤乎已”;贾谊“失礼迷风,围棋是也。(注:见今人李耀东棋史)”等等。这些围棋典故和围棋人物的表述严谨,对于我们当前从事围棋启蒙教育的一线教练员和教师来讲,都是精选的好素材。比当前网络流行的围棋普及推文严谨许多。
文中提及“唐宋围棋就在政府提倡和诗人宣传的有利帮助之下,使它的质和量的发展都有了空前的伟大成就。其中宋又比唐更前进了一步,据今人李耀东棋史的判断,宋的国手刘仲甫对唐的国手王积薪可授二子以上。”由此可知,李耀东的《中国围棋史》早于该书,至少成稿早于该书。它的油印本并不是六十年代初刊印的。196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也并没有出版此书。当今围棋界的文章,存在不够严谨,不习惯于注明出处的问题,以讹传讹的问题时有发生。只要观点对自己有利,即使存在谬误,也常常被抄来抄去。
1959年8月,李耀东在《围棋入门》前言中写道:“围棋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是过去在封建王朝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它被上层有产阶级所独占,成为他们饭后茶余的一种消遣,而广大劳动人民苦于活命,根本无暇享受。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已有了根本改变,尤其是被列为体育运动项目后,在广大劳动人民中已逐渐开展起来[10]。”
李耀东有关于黄龙士的评述:“自明末,过百龄崛起称雄以来,吾国弈学日趋渐进。有明天启崇祯间,迄于清康熙之初期,50年来,棋坛名手,先后继出,称霸争雄。此间之弈史,无异于吾国政治史上有周末战国时代也。迄黄龙士异军突起,局面翻新,始征服群雄而成帝业。”
该书第二部分阐述了围棋的性质,其中关于围棋艺术的的认识和理解,依然值得我们借鉴。这些关于围棋的论述是十分客观和科学的。晨星在《楸枰驰骋五十秋:访著名围棋家过惕生先生》写道:
“从书橱里拿出由李济深副主席题写封面,由北京棋艺研究社编写的《围棋艺术的新认识》一书给我。我翻动着书页,听他继续说:围棋是我国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围棋由于它在基本构造上有着比较广大的物质基础,纵横三百六十一个交点。可以自由驰骋,但又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深思熟虑,瞻前顾后,全局在胸”。
正因为围棋具有“数”的无穷变化性,产生了“理”的复杂性和“法”的多样性。这就使它在被赋予的斗争规律上能够反映出异常复杂而多样的人类社会生活现象的矛盾,斗争和发展规律。从而使下围棋的人感到人生与围棋的共鸣,有一种亲切之感。围棋的变化是没有穷尽的,经得起人们永久地发掘,可以说,简直就是“宇宙之谜”的一个缩影。任何高深智慧或伟大、天才人物都大有用武之地。正因为如此,围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同喜爱的、斗争性的、科学化的艺术[11]。
该书第三部分说明了北京棋艺研究社的任务与方针,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具有指导意义。书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围棋国际化的远景目标:“我们将成为‘国际棋赛联合会(FIDE)’会员国之一,并在条件具备时建议国际棋赛联合会在象棋比赛之外增加一项新的节目---世界围棋比赛。我们将看见在莫斯科、斯德哥尔摩或者布达佩斯这些经常举办国际棋赛的一个最漂亮和最大的音乐堂(犹如1951年5月间在苏联首都举行第24次世界锦标赛的那个音乐堂)的屋外正面壁上挂着两幅大棋盘----一幅象棋的和一幅围棋的。在万头攒动的广场中,听到观众对于中国棋手每一着棋的赞美呼声[1]。”
文中提及“约距今三十年前,疁城徐通甫将其所著《围棋入门》一书译成应、法、德三国文字,在罗马出版,这可能是中国棋书译成西文的第一本”。“疁城”为上海嘉定的别名,“疁”同“留”,“通甫”是徐去疾的字。徐去疾曾就职与民国政府的外交机构。1924年赴意大利并在罗马生活了约三年。1919年春,徐去疾在西伯利亚时,同事李威如会下围棋,两人时常“公余之暇,一枰相对”。徐去疾《围棋入门》跋文:
“民国十年,寓北平时,有友拟就余研究围棋,辞以不能。继询有何浅近易解之书,可为介绍,卒无以应。友以为余技纵浅,若为一不知奕之指导者,有何不可?姑以如何为提,如何为眼,如何为死活,各例相告,暇辄录之以自娱。中间时录时辍,稿多遗散。十三年游欧,国外奕友,既不易得,向所录稿,亦早置诸度外矣!居罗马年余,识意大利人贝谷理尼(Daniele Pecorini)。偶谈及围棋,一如前友,亦欲强以所不能。贝氏久居东方,钦慕中国艺术,曾习奕而未深入者也。西人生性好奇,必欲一明究竟。被嬲不已,遂思及弃稿,远道托友搜集。寄到检视,约存十之四五。於是口述笔译,共相研究,两年余译稿居然成帙。贝氏率然付印,以期将奕艺输入彼邦。同时,余亦就原稿竄改增减,分章编列。去秋,意文译本业已出版,英法文本正在转译中。从来译本之刊行,无不后於原书,而是编则反后於译本,亦一奇也。付印之初,爰叙其颠末,以为跋。民国十七年十二月”
由此可知,《围棋入门》的意文本是贝谷里尼与徐去疾合编的,初稿可能成于1921年。1924年作者旅居罗马,将书稿译成意大利文首次出版。先后被译成英、法文出版。英文译本“The Game of Wei-Chi ”于1929年在英国出版。英国汉学家查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围棋:中国的战争游戏》的作者为该译本作序[12]。
(二)北京棋艺研究社内部油印本刊物
在这次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北京棋艺研究社流传下来的部分围棋资料被发现,其中有油印本《北京棋艺》第4、5期、《北京棋艺研究社社员名册》和《围棋死活研究》以及《固天手谈录》手写对局记录本等资料。油印作为一个印刷品种,在我国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它是美国发明之王大科学家爱迪生发明。油印在文革时期更是登峰造极。油印在我国盛行并渗透各个文化领域,围棋自然不例外。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它的见证作用和文献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油印版”图书将会成为新世纪必然受人重视的收藏热点[13]。文史作家郑逸梅老人曾说:“油印本也是一种版本。”除了自身蕴涵的文献价值逐渐被认识外,油印本由于个体印刷数量有限及整体版本的不可再生性,在收藏家眼中已日益显示出其特殊的价值[14]。
1、《北京棋艺》第4期,刊行于1955年3月。该期有一篇本刊编者启示:“(一)本刊由于写稿(包括翻译)、制谱、编辑和写版等各方面的人手及其技术、经验都不够,加上适值本社举行春节围、象棋比赛,以至本期迟至现在才出版,劳关怀本刊的读者们纷纷询问,深为抱歉。为了实事求是,除努力克服上述困难外,今后拟暂时争取每一季(三个月)出版两期。(二)本刊选材、写稿、制谱、编辑和印刷的方面、方法及其形式,都还在摸索、实验的阶段,必须依靠群众伟大智慧的援助,才能逐渐改进,接近完善。因此我们诚恳地要求读者们对本刊从内容到形式,无保留地、不断地提出批评,并更多地提出建设性的具体意见。”





图20、21《北京棋艺》4、5整理后的扫描件


北京棋艺第五期目录


从刊物目录来看,其内容以围棋为主,内容设国内近奕、日本围棋名家近奕介绍、译丛、围棋死活题征答及解答、象棋园地等5个固定栏目。该油印本刊物的框架结构与1960年上海棋社创刊的铅印本《围棋》月刊对比,已基本具有雏形。只是《围棋》月刊更加优化了栏目的设置,并专注于围棋,不再设“象棋园地”栏目。
有趣的是围棋死活题征答栏目的读者中,有一位叫慎斐文的棋友,他与张福田等一起被列入《北京棋艺》正解当选者名单中。几年之后,他又出现在《围棋》月刊的死活题解答成绩揭晓名单中。该位棋友对于围棋的爱好一直持续。《北京棋艺》第四期的死活题征答中,编者崔芸趾所预留的联系地址是北京什刹海南河沿甲2号,这与《围棋艺术的新认识》尾页所锓的椭圆形印章上的地址一致,因此可以判定网上流传的北京什刹海南河沿甲3号是错误的。


图22《围棋艺术的新认识》尾页所锓的椭圆形章


值得一提的是,《围棋》月刊于1961年底,经中央批准,从1962年第三期开始采用铜版印刷并对外发行[15]。这应该是围棋文化走出去的一项重要举措。





图 23、24铜版印刷的《围棋》月刊及其内页

关于慎斐文,朱伟在他的《上海滩棋人棋事》中“在304棋室,我首先认识的女棋手是叶菁。她是虹口区教练叶金龙的妹妹。他们兄妹可能是老棋手慎斐文的学生。叶菁当时14、15岁非常秀丽。每逢寒、暑假天天来棋室。后来初中毕业后未考入高中,便常来棋室。当时我和她下过不少棋。虽然她为人文雅娴静,但棋风却是力战型的,杀起来非常凶狠。当时一些有实力的女棋手都是这样。棋如其人这句话就根本用不上[16]。”
张福田,曾为聂卫平的围棋启蒙教师。他是1964年国家体委授予的首批43名段位称号棋手之一。首批段位棋手称号的授予,是根据《中国围棋棋手段位制条例(草案)》的规定,结合1962年全国棋艺锦标赛的围棋段位试评工作进行评议决定的。43名获得段位称号的棋手中,五段棋手有北京过惕生、上海陈祖德、上海吴淞笙、上海刘棣怀等4人,四段棋手有山西沈果荪、上海赵之华、上海赵之云、江苏郑怀德、北京金亚贤、北京崔云趾、安徽黄永吉、上海王幼宸、安徽朱金兆、江苏陈锡明、北京张福田、河南陈岱、上海魏海鸿等13人。



图25: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筹备委员会
颁发给张福田的裁判证聘书
(姚垚收藏,孙德常拍摄于2021年3月30日)


《北京棋艺》虽然是油印本内部刊物,但是文风严谨,尊重版权,不像如今的围棋新媒体,引用他人向来不标注出处,抄袭之风严重,为了达到有利的目的,丧失应有的严谨态度。如在“魏海鸿对刘棣怀近奕一局”中有编者按如下:围棋名家魏海鸿近年来由于身体较差,奕兴阑珊,对局不多见。今春,上海文史馆、文化俱乐部和教育工会联合举办围棋友谊赛。魏君欣然参加,获得优胜第一。闭幕之日,观众要求刘棣怀对魏表演一局,并请顾水如当场解说。今取得顾先生同意,以他的讲解为基础,加上本社围棋指导员过惕生的意见,作为顾、过二人的共同解说。(解说中加了括弧的是编者所加的注脚。)该局介绍分六谱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说。刘棣怀 分先 魏海鸿 先(出子四目半)(一九五五年四月十日奕于上海)顾水如、过惕生解说。手数采用大写的“一、二、三”标识,解说采用“甲、乙、丙、丁”标出变化图。继承并保留着中国古代弈学的传统风格。
2、油印本《围棋死活研究》有两个版本。其中1954年油印的《围棋死活研究》为过旭初、过惕生合著,赵秉义编校。此书采用蓝色油墨,绵纸印刷,书籍质感柔软。书中有徐润周、夏仁虎、孟昭威、过氏兄弟等4篇序文。徐润周序作于1954年4月,全文如下:
围棋这门艺术在我国有三千年悠久的历史,棋书的流传,从现存人间最早的宋刊忘忧清乐集(约当公元1100年左右)开始计算也有八九百年了。元明之际经过棋家的搜集刊布了几种谱录,比较著名的如元元棋经、石室仙机、适情录、仙机武库等皆煌煌巨制,包罗广博,从这些书里面,可以窥见当时的棋风,以及前后的着法演变的痕迹,但是这类棋书的缺点是类别不清,解释不明,在文献参考方面,自有它的相当价值,对于初学围棋的人,却有徘徊歧路莫测高深之苦。
明末清初时独有无锡过百龄编了官字谱、三子谱、四子谱开始作有系统的介绍,尤其四子谱传播更广。罗列星位置子应付三六侵投的种种着法,使得受子者有门径可寻。清乾隆年间范西屏著桃花泉、施定安著奕理指归,就边角入手的着法(即今日所谓的布石和定石)做了专门的阐述,这三部书在我国棋界影响很大,笼罩了有清一代,直到日本新着法流入中土以前,始终是学人的典范,其所以如此受到重视,即由于他们能用科学的眼光,分门别类,作有系统的编述,有条有理,引人入胜,大众便容易接受了。
四十年来,日华棋道交流,着法趋新,旧时棋书,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吾道有志之士,丞思编制新谱,以享同好,前辈中如吴祥麟、陶审安、王子晏诸君,均有所著,王子晏用力尤勤,篇帧尤富,惜乎尙未刊布。
歙县过旭初过惕生先生昆仲,自幼好奕,孜孜研习,历三十年,遍访南北名手,相与切磋,其所成就,比于古人,不让过百龄,比于近人,不让陶审安王子晏。今出其历年心得合编围棋死活研究一书,图解清晰,一目了然,这是过氏昆仲科学化有系统的著述之一,也就是我国围棋界有系统的著述之一,此书之问世,初学者所搞不清楚的围棋死活问题,将因此而得明确的认识,在围棋实战理论上更提高了一步。
范西屏施定庵绝艺超群,人无异辞,我国的棋风,素侧重于短兵接战,范施战术之精,尤称独步解衣盘搏,白刃交辉,旁观者惊心动魄,这类着法,变化无端,原不易以迹象求,所以在理论上有开发的不够,即在日本棋书中关于实战理论的示范也较少,而施定庵在奕理指归续篇中,所述独多。如要处总诀,四子总指,攻角总旨,包括了许多日常碰到的具体问题,具体事例,倘若将定庵所述的句例,一一加以图解,对初学者将是很大的启发。往年过氏昆仲曾对我谈及“拟从事于此”,我很希望他们二位,在围棋死活研究刊行以后,继续编印,对棋界将是更进一步的贡献。


图26徐润周书《围棋纪事诗》外一首

注:
1)吴祥麟(1880-1946),南京人,曾师从上海嘉定籍李祥生学棋,他交友广泛,往来于南京、上海、北京等地,与段祺瑞、张澹如交往密切。他曾在上海创办《听秋弈社》并编著棋书数种,其中《围棋布局研究》有张澹如序。
2)陶审安(1894-1926),上海人,曾奉日本铃木次郎为师,书信往来探讨棋艺。他擅长写作,通日语,以笔名“东篱居士”发表文章介绍棋人棋事,编译《东瀛围棋精华》。
3)王子晏(1892-1951)浙江嘉兴人,1951年8月《新民晚报》曾发表《追忆王子晏》。他青年时期师从方金题,后来得到了吴祥麟的指导。1920前后移居上海,被张澹如聘为上海证卷交易所会计。该闲职给王子晏创造了专心研究棋艺的条件,成为当时最强棋手之一。他曾与顾水如激战5局,他三胜领先。其中的边角变化被铃木次郎收入《围棋大辞典》。40年代在上海私宅创办正风奕社。社内订立学员考核制度,按比赛成绩授于段位。是我国私家实施段位创始者。
他曾与陶审安合译《围棋神髓》七卷,并有一个棋坛趣闻。当时王子晏家住浦西,陶审安家住浦东,往来不便,于是双方商定采用书信形式对弈。这局“通讯棋”自1922年8月一直下到1926年1月,前后长达三年半的时间。日本秀哉名人评价说:“四易星霜,一局始竟,诚棋界新颖有趣之事。”


图27日本本因坊秀哉讲评和七段铃木为次郎补评“通讯棋”(王子晏译文)





图28、29徐润周以笔名“近楼”在《新民报晚刊》发文纪念王子晏


关于徐润周修复棋谱的故事。姜连根:“解放初期,上海的徐润周等老先生,就捐献了几百本珍贵的围棋棋谱,但当时棋社收藏条件有限,后来经历浩劫冲击,流失了一部分,这是让棋界人士深为痛心的。徐老于上世纪80年代过世,可惜没有亲自感受棋牌文化博物馆开馆的这一刻,如果他们还健在,相信他们比我们更为热情,也更有资格参与棋谱修复工作”。“像徐老先生修补棋谱非常认真,还写了很多心得和注解,为后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次我们在修复一套棋谱时,发现之前收藏者已经有过修补,增加了内衬,更让我们惊喜的是,我们揭开书页后发现,作为内衬的是《大清律法》,整个一套书修复过程中,陆续取下的内衬,居然形成完整的一个《大清律法》章节,这还不足为奇,这些内衬上还有一些人为编辑、标注和修改的痕迹,这说明什么?说明辛亥革命之后,很多政府律法就是直接改自《大清律》,这上面就是相关人员做的修订记录啊!这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17]。”






图30、31北京棋艺研究社发行的《围棋死活研究》
过旭初过惕生合著,赵秉义编校


夏仁虎《围棋死活研究序》:
皖中过旭初惕生昆仲,明季围棋国手过百龄先生之裔也。家学相承,渊源有自,又赋之以天才,重之以学力,精研习所,锲而不舍,于是有围棋死活研究之著。盖集吾国古来名家,以及近代吴氏清源制胜之局,一一撷其菁英,陈其矩矱(jǔ yuē意思是规矩法度),梳其原理,明其得失,顾不自閟惜,出以公诸世之同好,甚盛业也。排比既竟,而属序于余,余不工奕,何足以语此,然美两君致力之勤,用心之公也。乃作而言曰:“奕之为道,其包孕之宏博通乎哲学,消息之微妙,本于数学,虽为小道,实吾国文化之先河也。”

何以言之,夫世间万物万事,蕃变错综,不可究诘,然客归纳以四字:曰动静生死而已,此四字者,吾皆于围棋中得其端倪,动,生机也,然或以促死,静,死象也,然或以长生,苟推此理,以应世界蕃变错综之事事物物,思过半矣。

然则两君之以死活为研究,讵可以小数忽之欤。抑余当闻先师之召矣:曰,治学如奕也,有三戒焉,曰躁,曰妄,曰怠,不应动而动曰躁,非所动而动曰妄,应动而不动曰怠,是三者,皆学之贼也。先师非奕人,而其说如此,余秉师说,以之治学,推而以之应事接物从政,而独未以之治奕,此余奕之所以终弗能工也。嗟乎,两奁十九道之局,推而广之,即修身平天下之大经。是故自尧以来,越数千年,斯道终莫能废,岂小数哉。聊因两君之作,书吾意以归之。
江寗八十一叟夏仁虎序于北京 枝巢,公元一九五四年四月

注:夏仁虎(1874-1963),字蔚如,号枝巢等,祖籍南京。1898年,以拔贡身份到北京参加殿试朝考,成绩优秀,遂定居北京。辛亥革命他任职于北洋政府交通部、财政部,并为国会议员。张作霖入关,担任国务院政务处长、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和国务院秘书长。1928年,弃官归隐,专事著书和讲学,曾任北京大学讲师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6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著有《枝巢四述》、《旧京琐事》等40余部。《出塞后稿》。文中可以看到,夏仁虎塞外的生活,除却出塞时的豪情壮志之外,是终日忙碌中又复归于一点寂寞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一首很特别:我不入地狱?谁向地狱行。割肉喂鹰犬,佛亦同此情。


图32《围棋死活研究》序与脱先三手的经典死活题

图33《围棋死活研究》的题型与劫活研究

图34《围棋死活研究》的盘角曲四与劫局研究

孟昭威序:
围棋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中国创造的文艺,它的理论也有很光辉的贡献。对于我们看问题上有许多可贵的帮助。例如过去数千年的传统,笼罩中国思想界有一种看法,即“今不如古”。一切文章艺术总是愈古愈好,因为都是圣人所创造,后人绝不能超过前人的。然而在范西屏桃花泉棋谱的序文中即击破这种反历史的论点,说明近代的棋要胜过古人。这种革命的论点在许多文学书中反而不易见到。又如施定庵奕理指归中曾说到着法的原则,有“攻逼宜紧,紧宜宽”。这句话猛一看似乎有矛盾,为什么攻逼紧反而宜宽?事实下棋到一定程度的人很容易理解它,因为只是一味紧攻反而攻不到。这个原则和我们日常某些工作,特殊是领导工作非常一致。领导工作要严紧,但要使人感觉其中很宽,有路可走,则工作即可顺利展开,“如水之就下”。若教条的只是严而无宽,反而工作进行不利。久于领导工作的也很容易体会到。这样的好原则和道理在围棋艺术中多的很,若能将围棋的原则与生活联系到一起,裨益很大。我之所以爱好围棋与这一点很有关系。这样说来,围棋不仅是余兴的消遣,而且对于工作有所助益。
围棋是中国自己创造的伟大技艺,然而由于过去反动统治的腐败,在国内日见衰退。围棋输入日本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化,国内从事围棋活动的不下几百万人,已成为最有群众基础的游戏之一。胜过其他各种棋类。为什么这样兴盛呢?因其中复杂变化,非其他棋艺可比,大家争相竞赛,争奇斗胜,趣味无穷。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要来文化建设的高潮。这样好的棋艺一定会很快复兴起来,成为广大群众爱好的文娱活动。不但如此,我们应该努力,使它成为全世界人民爱好的棋艺,逐渐在国际间与象棋并驾齐驱。将来不但有国际象棋冠军赛,还有国际围棋冠军赛。这是一定能够实现的。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早日实现。过氏兄弟所著围棋死活研究是良好的开端之一。希望由此有更多人和著作相继而出,则这个希望的实现当不在远。
孟昭威序于北京医学院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公元一九五四年五月

过氏兄弟自序:
在围棋的结构上,比任何都重要的是棋子之死活,如果没有充分明了它,则进不可以战,退也不能狗守,所以棋子的死活,非仔细研究不可。没有两个眼是死棋,有两个眼是活棋,这是基本原则。一块棋具备2个眼的方式,真是如恒河沙数,何止万千,苟欲一一研究准确,则虽在专门家也感到困难。
世界围棋国手吴清源学奕之时,顾水如先生教以死活各种方式,吴氏悉心研究,艺乃大进,现在之能执环球围棋界之牛耳,其起源实基于此。
按死活研究古有玄玄集、残局类选等奕谱,但其中错误甚多,初学者往往不解其义。著者有鉴于此,爰就近年经验所得,按照残局方式,编成此书,定名为《死活研究》,以供同好。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先求围棋知识的大众化,所以下面所摆的各种死活方式,都是普通的、常见的、容易明了的。初学围棋的人,倘能加以专研,则实战之时,可以设法制敌于死,被围以后,能做眼求活,棋艺之进步,可立而待也。
于北京棋艺研究社,公元一九五四年六月,北京

关于油印本《北京棋艺研究社特刊》
目前仅发现一期,姚垚有收藏。孔夫子网上也有已售记录。棋谱模糊不清晰。






图35、36、37北京棋艺研究社特刊

(三)其他资料
蔡超尘,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作为北京棋艺研究社的成员,他的个人物品在孔夫子网上有拍卖,这张通知上印有北京棋艺研究社的圆形公章,与锓印在铅印本《围棋艺术的新认识》不同[1]。




图38、39:蔡超尘的参赛通知和他担任裁判员的通知

另外在这组拍卖的物品中,有棋类裁判员学习计划一份,内容有:
一、目的:通过学习,明确裁判员的职责与作用,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认真专研规则、棋例,以期完美地搞好大会的裁判工作。
二、日程:
8月26日 统一动员报告 文件由区统一发;
8月27-29日 务虚;
8月30日至9月4日 学习各种棋例的处理方法,主要是象棋的内容。

这些物品所反映的内容与 1959.09.14、1959.09.27的 《人民日报》 关于全运会的三篇报道内容吻合。现摘录三则如下:
新华社13日讯: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今天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正式开幕。除部分项目(甲组滑翔、赛艇等)已提前举行外,绝大部分竞赛活动将在14日到27日陆续举行。其中中国象棋:9月14—25日(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围棋:9月14—26日(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国际象棋:9月14—26日(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
新华社26日讯:全运会围棋决赛和国际象棋表演赛到今天已全部结束。围棋界号称“南刘北过”的上海刘棣杯和北京过惕生分别获得了冠、亚军。国际象棋表演赛经过了激烈的争夺也定出了胜负。冠军为广东邓文湘获得,黑龙江张东禄、解放军钱宗祥积分相等,并列为第二名。
第一届全运会围棋比赛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每单位选派1名棋手参赛。这20名棋手分别是:北京过惕生、上海刘棣怀、安徽黄永吉、河北庞凤元、四川黄乘忱(64岁)、湖南郑定远、河南陈岱、湖北邵福堂、吉林谈阳、贵州张亮伟、浙江张李源、山西吴同宽、山东张成铨、甘肃张子上、广西袁兆骥、福建罗建文(16岁)、陕西叶彦荣、江苏郑怀德、西藏田宁生、云南戴心泉。决赛从9月20日起至26日止,共进行了7轮。16岁罗建文学棋仅有3年,在小组预赛时执白对阵老将过惕生,以3子告负,展示了很好的发展前途。



图40:第一届全运会围棋比赛决赛前八名成绩表[19]









图41、42、43、44:赛后总结和新闻稿草稿





图45、46:裁判组提名林勉和尔林圻参加优秀裁判员评选及理由

1952年《固天手谭录》第二册,毛笔手写本,抄录在隆盛德制的便笺上,筒子叶,9叶18面。记录了张伯驹、齐曾矩吴希亮等22人的对弈结果。该22人包括:张伯驹、齐曾矩、吴希亮、徐波、傅佩青、张凤歧、周子杰、于丹青、李克异、费振甫、仲读安、鲍霁、秦曼园、潘文煦、李景苏、金健平、李子峰、过惕生、桑玉海等人。






图47、48、49:固天手谭录(布衣书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3

主题

576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25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 11:35:20 | 只看该作者

04   《北京棋艺研究社社员花名册》及主要成员介绍

《北京棋艺研究社社员花名册》共6页,油印,与《北京棋艺4》一起购于孔夫子旧书网。1952年4月起至1954年3月两年内,先后入社的成员共有139位。该花名册按照加入的先后顺序排列,包含会员的姓名、籍贯、年龄、职业、住址和备考等信息(详情见附表)。这是一份十分珍贵的资料。




图50:北京棋艺研究社社员花名册原件及扫描件首页


从年龄结构来看,最小的一名成员14岁,名字叫鲍琪,另一位19岁,名字叫戎佩坤。他们是该社唯一可能在世的历史见证者。鲍琪,籍贯辽阳,当时是北京第二十五中学中学生,家住东城史家胡同甲60号,与另外一位成员,名字叫鲍成鳞,籍贯辽阳,北京职工业余学校教员,年龄43岁,家庭住址相同。推测他们应该是父子或者父女关系。下文专门介绍鲍成鳞。





从职业分布情况来看,研究社的社员来自各行各业,分布较广。其中来自党政和学校等的成员占了很大的比率。





1、李济深,广西苍梧人,本社名誉理事长。
李济深(1885年-1959年),字任潮。六岁亡父,母亲吴氏将他们兄弟姐妹六人抚养成人。李济深从小立志远大,15岁时曾作诗“马叟知天命,谓吾贵可求。但令身许国,何必列王侯”表达报国之志。1948年任民革中央委员会主席。建国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李济深在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突出的贡献。其中就包括围棋。
1950年6月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李济深、巨赞等人提议,创办《现代佛学》杂志。后来他又积极协助创建了中国佛教协会,这两项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佛教在新中国的发展。李济深与全国的文化、文艺、宗教等各界人士联系密切,每年全国两会期间,李济深则会在家中设宴款待各界人士。1955年国庆,当文艺界、宗教界的游行队伍走到天安门城楼时,游行队伍,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对李济深笑呵呵地打趣道:“你的队伍到了!”。1959年李济深逝世,根据其遗愿,家人将收藏的字画、瓷器等910件文物捐献给广西博物馆。


图51:李济深给沈雁冰部长的信(1952年3月21日)

2、黄绍竑,广西榕县人,本社常务理事。
黄绍竑(1895年12月1日-1966年8月31日),字季宽,在广西陆军小学曾与李宗仁和白崇禧同学,新桂系三巨头。建国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一届常务委员、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兼和平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0年被摘掉右派帽子。1966年8月被林彪集团迫害而死。著有《五十回忆》等。




图52、53:黄绍竑和他的《海北日报》复刊版题名

1940年,陶荫培负责《海北日报》期间,印刷设备被日军掠夺。在抗日武装部队帮助下,陶荫培带领短枪班成功夺回了印刷设备,《海北日报》成功复刊。黄绍竑题写报名。


图54:当年批判黄绍竑的文章

3、李仲公,贵州人,政务院参事,本社常务理事。
李仲公(1890-1978),原名李其荃,出身秀才家庭。早年与李大钊一道东渡日本,留学早稻田大学政治研究系。曾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立法院立法委员等职务。解放后任民革中央常委、民革中央宣传部长。1950年任政务院参事。1956年任国务院参事。1978年5月26日,《关于李仲公问题的处理决定》:“关于1968年春李仲公交出两封伪造信陷害贺龙同志问题,审查小组报经中央批准,认为这是李仲公配合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蓄意陷害贺龙同志的一起极其严重的反革命事件,李仲公罪行严重,又不老实交代。
根据党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本应从严惩处,逮捕法办,但考虑李已年近九十、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不再捕办,决定撤销其国务院参事职务。每月发给生活费80元,交国务院参事室监督。”1978年6月20日,李仲公在北大医院去世。其女儿李幼华曾发表《我的父亲李仲公与贺龙的两封信》详细诉说了始末。

4、周士观,福建福州,政务院参事,本社常务理事。
周士观(1892-1984)原名景澍,号双松。1949年参加民建,历任民建全国会务推进委员会委员、常委,民建总会委员会常委,民建第一、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17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应用化学科。1922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化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实业和教育卫生工作。1933年参加我国第一部药典《中国药典》的编审。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5年,任重庆弹子石机器厂管理处经理,闽、台建设促进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国工矿银行总经理。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参事、北京棋艺研究社常务理事、中国围棋协会北京棋院主席。(来自中国民主建国会)


图55:周士观病逝的消息

5、李一飞,福建人,北京建业制钢厂,北京棋艺研究社理事。

6、过旭初,安徽歙县人,当时51岁,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化俱乐部,本社名誉指导员。
过旭初(1903-1992),他出身于围棋世家,是过百龄的后代,“棋圣”聂卫平的启蒙老师。他与画家黄宾虹有同乡之谊。黄宾虹在故宫鉴定书画时,曾与过旭初等四人一起住在东四牌楼八条胡同88号的一间小屋。
新中国成立后,过旭初经常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切磋棋艺,有机会替黄宾虹代购宣纸原料。这期间两人的交往是因宣纸而展开的。
1950年,黄宾虹致谢说:“惠赠六尺宣纸,谨当向叶宅谨领。”并附画作二帧寄与过查收。同年,黄宾虹给过旭初写道:“叶寓宣纸续到,感荷感荷。料半作画,墨晕欠佳,留写篆书,当然合用。中玉版宣颇陈,燕市谅不易得,南方亦罕,(单宣汪六吉便佳,可购否?)煮硾笺不好用,浆熟有矾性。”[20]
1950年,过旭初将黄宾虹的两幅作品转交陈毅,作为外交礼物。同时也替喜欢书画的朋友订购黄宾虹画作成品,黄宾虹在给友人任之先生的信中说:“旧存作品,月前过旭初兄北行,有友走索携出。”(见《宾虹书简》)
1950年下半年,过旭初将黄宾虹作品转赠李济深,9月13日李收到后专门复信感谢黄宾虹。1951年3月黄宾虹嘱咐过旭初,不要以琐事烦扰李济深等。
任之先生道席:前诵手教,属为于湖博物馆作为拙画,时因杭州新宣大半豆浆漂粉制过,不适于用墨,候友人向北京寄来,致稽时日,至以为歉。旧存作品,月前过旭郭兄北行,有友走索携出。目下友邦喜爱中邦文化古物,搜罗渐多北行。家乡先哲名迹,沪友谈及不少,发现精品俱为有力者捷得。休歙最近音问尠通。金慰农君在杭,闻其联络皖南北晤谈后返里,不卜如何,至念。兹附拙画贰纸,希詧存或转赠友均感,余续上。祗候 道绥 宾虹拜上。

图56黄宾虹信札之五  23cm×15cm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过旭初亲笔五律:新溪多胜迹,筑宝水云东。石气都成雨,松涛不受风。泉从山穴出,人籍木梁通。何日同游赏,徜徉谷涧中。江立华先生新溪石宝园。

图57:过旭初亲笔

图58:黄宾虹发表在《新民报晚刊》上的《棋理与画理》
(1951年)


过士行,过旭初的孙子,2015年6月在《名人风采》发表文章《中国围棋的推动者—我的祖父过旭初》,纪念这位围棋大师。
祖父留给我的东西不多,一个是香烟夹子,非常厚重,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向他要的,他也不问我的用途,是否染上了不良习惯,就给了我。一个是书,《古文观止》和《幼学琼林》。那是在文革大抄家的日子里,我母亲在街坊的煽动下,刚刚把我的一本《西游记》烧了。祖父神色严峻地来到我家,从怀中掏出这两部书,嘱我大一点好好读读。这两部书的纸都不大好,又黑又粗糙,大概是困难时期印的吧。后来我冒险把两部书带到北大荒,那时候只能读马列,没机会读这两部书,后来返城后才开始读。其中的《腾王阁序》我认真背过,祖父病重时,我向他提起往事,他似乎还记得,于是我就吟诵两句,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时,他的眼里闪烁出光芒,一起和我诵“秋水共长天一色”。他想起了往事,觉得书没白给我,我一定是认真读过了,我在报社写的好文章,一定是这两本书打下的基础。
祖父在弥留之际,听我给他读聂卫平的传记。聂卫平在里面提到祖父曾和他下过上千局指导棋,祖父细腻的棋风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祖父听得动了情,热泪盈眶。在日本著名的木谷道场,像小林光一、大竹英雄、武宫正树这些内弟子都没有机会和木谷实下过几盘棋,上千局可不是个一般的数字。一起度过了80年岁月的昆仲变得形单影只。叔祖父先祖父三年去世,享年83岁。
过士行还说:“文革期间,祖父还把一幅米芾的山水藏我家,文革后期他拿走,,就再也没见过。上世纪70年代,他还拿来过一幅老云南子,晶莹剔透,装在一对紫檀木的南瓜瓣盒里。据说,一颗棋子民国时值一个光洋,两盒300多颗。他让我父亲十元钱留下。我们父子爱不释手。没过一年,他给了我父亲十块钱,拿走棋子,100元转让给了沙鸥先生,我们都很舍不得。沙鸥先生觉得可能不值那么多钱,但是为了帮助祖父,还是要了”。[21]

7、过惕生,安徽歙县人,当时47岁,北京棋艺研究社、本社指导员。
过惕生(1907-1989),著名棋手过百龄后裔。1952年任北京棋艺研究社围棋指导员。1957年获得全国围棋锦标赛冠军。培养了罗建文、沈果荪、聂卫平等。过惕生作为全国围棋界唯一的代表,列席了在北京召开的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会议期间,周恩来约见了过惕生,并询问了围棋事业的发展进程和现状。建议协调有关部门搞一次集中宣传活动。会议期间,过惕生与其他代表一起,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周恩来向毛主席介绍说:“这位是围棋手代表过惕生……”毛主席笑道:“围棋手,好!向你学习……”握着毛主席的手,过惕生那饱经沧桑的双眼不由得闪出泪花。不知所措的他跟着说起“好,好……”(程晓流《一代大师过惕生》)
人民日报(1956.02.11)第六版发表了《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著名老国手过惕生)》全文如下:
我首先表示完全拥护周恩来主席的政治报告和各位首长的报告。我是一个棋艺研究工作者,从小喜欢下围棋,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以教围棋为职业。在旧社会里面,这种职业的报酬是极微薄的,而且常常失业,因此我一向过着不安定的穷苦生活,更谈不上有什么政治权利。自从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以后,在李济深副主席的发起、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北京棋艺研究社,让我在里面担任了一份研究工作。我这才开始过着从来未有的安定而愉快的生活,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今天还让我来列席这个重要的会议,这是我梦想不到的事情,真使我感到无上的光荣和非常的兴奋。我对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真有说不尽的感激。
现在我想简单地谈一谈围棋的情形:围棋是中华民族古老艺术之一,从它创始到现在已经有了3,000年以上的历史。由于它的变化繁复、趣味浓厚,所以它长久地为中国人民所爱好。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围棋就开始流传到外国,首先传到朝鲜和日本。在日本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在日本有1,000万人会下围棋。近几十年来也传播到了欧洲和美洲的少数国家,其中以德国人民更为喜欢它。在中国方面,到了清朝的康熙、乾隆年代,围棋最为发达,大家知道的施襄夏、范西屏两个空前的围棋大师,都是那个时代的人物。但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国际帝国主义强盗的侵入中国,使中国社会陷入于贫穷落后的苦境,使中国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得不到最低限度的满足,从此围棋就突然衰落下去。直到现在,除了从小住在日本的福建人吴清源以外,还没有一个人赶得上清初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可见帝国主义这个东西是中国近百年来一切进步要求的最大障碍,不把帝国主义打倒就连下棋也下不好。
现在我们感谢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已把帝国主义势力赶出去了,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正在不断地高涨,围棋衰落的主要原因基本上已被消灭。但我们听了周恩来主席的报告,知道美国侵略集团还在千方百计地对我们捣乱,还在勾结台湾一小撮残余卖国匪帮来企图加剧国际紧张局势,甚至还有进行冒险战争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拥护周恩来主席的指示:“必须继续加强国防,壮大我们的力量,在这里有决定性意义的就是加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提早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拥护不光是口头说了就完事。在我个人工作岗位的立场来说,我今后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加强政治学习,丢掉从前靠技术吃饭的个人自由主义,全心全意为劳动人民服务,充分发挥围棋对劳动人民应有的好处。就是要让劳动人民从下棋得到调节生活、恢复疲劳的效果,同时还要他们从下棋得到锻炼脑力、启发智慧、练习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的效果。这样,就会直接加强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也就会间接有助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早和超额完成。围棋从来是人民爱好的东西,但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够而且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建成时,围棋更将成为全体劳动人民所爱好的东西。所有的棋艺研究工作者都欢欣鼓舞地期待着这个即将到来的美景。

8、郑卓人,浙江浦江,当时48岁,本社候补理事兼秘书
郑卓人(1904~1984),浙江省浦江县人。上海法政大学毕业。1933年起追随李济深从事抗日反蒋民主活动,任蔡廷锴第十九路军参谋,及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成立的抗日反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特派员。1948年随李济深、蔡廷锴到达香港,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为民革的第一批党员。同年夏,受李济深派遣抵杭州,担任民革中央专员、民革浙江分会执行委员,从事国民党军队内部策反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私人秘书,并从事中医工作。1955 年8月,李济深亲笔致书北京市卫生局,得以批准开设“郑卓人诊所”,公开对外受诊。常在工作之暇,为李四光、梅兰芳、陈半丁等文化名流治病。1959年,郭沫若右侧肢体活动不便,郑卓人配以民间验方“桑枝酒”,服用三个月后,病疾得以治愈,郭亲书“结什么果种什么田,从民间来到民间去”对联相赠。同年10月,李济深在京逝世,郑卓人被安排在中医研究院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携眷离京,回原籍居住。





图59、60:
1946年郑卓人(左)与蔡廷锴于杭州和1953年郑卓人(后排)与李济深于北京





图61、62:
1981年郑卓人(右一)与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合影于北京广济寺
郑卓人手迹(选自《浦江百年人物》张解民 江东放 编著)


9、巨赞,浙江人,住址西四广济寺,本社理事
巨赞(1908-1984年),原名潘楚相。在叶剑英支持下,巨赞成立了“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周恩来曾亲自题“上马学佛,下马杀敌”八个大字。巨赞法师佛学造诣深厚,在禅宗具有独到见解。他一生博闻强记,敏而好学,撰写佛学论著等近500万字,著有《巨赞法师全集》。


图63:巨赞像

1949年9月21日,巨赞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应邀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从此他结束了云水生涯,定居北京。1952年参加筹建中国佛教协会,1953年后一直担任副会长,曾兼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


图64:巨赞书法

10、张伯驹,河南项城人,京剧社委员,住址东官房西福寿里三号,本社理事。
许宝蘅日记(1950年10月19日):“赴伯驹约,所居在海淀之西,即庆亲王之承泽园也,观牧之《张好好诗卷》、山谷《诸上座卷》、展子虔《游春图卷》,《张好好诗卷》绝佳。”1951年4月8日又有:“乘电车至西直门,换三轮车至承泽园,颖人、伯驹为主人,集者三十余人,共设四席,以姜西溟《祝氏园修禊》诗分韵,拈得当字,午餐毕摄影,三时散。到蔚秀园访林焘不遇,遇殷维戊夫妇,四时到成府村访子受小坐,由燕京大学通过……”


图65:20年代的张伯驹

六十年代张伯驹自费油印《春游琐谈》序中说:
昔,余得隋展子虔《游春图》,因名所居园为展春园,自号春游主人。乃晚岁于役长春,始知“春游”之号 ,固不止《游春图》也。先后余而来者有于君思泊、罗君继祖、阮君威伯、裘君伯弓、单君庆麟、恽君公孚,皆春游中人也。旧雨新雨,相见并欢,爰集议每周一会,谈笑之外,无论金石、书画、考证、词章、掌故、轶闻、风俗、游览,各随书一则,录之于册,则积日成书。他年或有聚散,回觅鸿迹,如更面睹。都中诸友,亦月寄一则,以通鱼雁。此非惟为一时趣事,不亦多后人之闻知乎!




图66、67:自费油印《春游琐谈》及序文

张伯驹的鸟羽体诗词,还有日历牌,就是没有嘉奖令。也许,它被置于卧室,毕竟是耗尽一生财力、半辈心血之物,弥足珍贵。一会儿,父亲起身准备告辞。我向张氏夫妇执弟子礼。然而,我礼毕抬头之际,眼睛向上一瞥,却发现“奖状”高高而悄悄地悬靠在贴近房梁的地方。“奖状”不甚考究,还蒙着尘土,……把极显眼的东西,搁在极不显眼的地方,浪漫地对待。



              图68:1980年张伯驹(中)与欧阳中石合影。左为张伯驹之女张传级  




图69:1956年沈雁冰特颁褒奖状表彰张伯驹将所藏陆机平复帖等国宝级文物捐献国家

11、孟昭威,北京人,时任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校长,本社理事
孟昭威曾给过旭初过惕生合著的《围棋死活研究》一书作序,并曾在《新民报晚刊》发表《智利的游戏》。


图70:孟昭威发表的文章

12、余遂辛,浙江人,政务院参事,本社名誉理事
余遂辛(1885年-1969年)。1885年生。民革成员。重庆复旦大学教授。是我国早期的留日学生,是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同盟会成员,1950年12月8日第62次政务会议任命为政务院参事。1956年2月8日第24次国务院全体会议任命为国务院参事。1969年去世。

13、李奇中,政务院参事,本社名誉理事
李奇中(1901—1989),湖南省资兴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黄埔军校一期,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六绥靖区(咸阳)副司令。1949年中共新政权成立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专员,著有《黄埔精神永存》、《棉湖战役一鳞半爪》、《会昌城边》、《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等。

14、张禾瑞,浙江人,当时41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禾瑞(1911年-1995年)。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北京市数学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中国数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理科数学、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致力于代数的研究。著有《近世代数基础》,合编《高等代数》。

15、龚安慧,安徽合肥人,当时52岁,住址什刹海南河沿甲二号,本社干事
刘骆生回忆说:张之洞儿媳是棋社“老会计”。当年,什刹海棋社有对外售票的业务,因此在棋社还设有财务管理。多年后,有多位围棋前辈在回忆中提到棋社的“老会计”:张之洞五子张燕卿的媳妇龚安惠。(吴雅山,《什刹海棋社:北京棋院前史》2017年1月9日,北京晚报。)
刘骆生曾撰文介绍:“龚安惠出身名门,祖上是安徽安庆的大家族。她的父亲和叔父与晚清名臣翁同龢为同科进士,后又被皇帝一同点为翰林。翁同龢因支持光绪皇帝变法维新遭贬,回归故里后以书法名扬天下。龚安惠曾保存有翁同龢的题字‘洗心斋’,上有其父、叔两位进士的题跋,被龚安惠一直小心呵护着并挂于卧室的墙上,后不知下落。”
什刹海体校的篮球队员连月清是龚安惠朝夕相伴的忘年交。连月清回忆说,1949年后,张燕卿出狱后,想带龚安惠一同前往日本。但龚安惠依然决定留在北京,坚持住在自己家的这个院落里。由于已定性为“敌伪财产”,空闲的房屋都贴着封条。1976年从日本的来信得知张燕卿已经两年前去世了,龚安惠的希望彻底浇灭,抱头痛哭。
围棋大师聂卫平回忆说:“在什刹海棋社,龚安惠老太太心地善良,工作中从不计较得失。当年龚老太太对我最好,有好吃的总是给我留着。她当年就断言我,将来能够在围棋上出人头地,我是借了她老人家的吉言。”谭炎午回忆说:“老太太略懂围棋,最多一次可以让25个子,依然赢不了。”

16、张厚蒙,北京人,当时41岁,住址什刹海南河沿甲二号,本社干事张之洞的嫡孙女,应该和龚安慧是至亲关系。这是张厚蒙与支道三的婚礼合影。1933年摄于北平白米斜街张之洞旧宅(版权:老照片)。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当年棋社所在的建筑风格。



图71:张厚蒙婚礼

图72:张仁会晚年



张仁会(1888—1945),字随卿,张之洞之女。1939年,晚年的张仁会疑似在什刹海旧宅(北京棋艺研究社)
17、王又庸,江西兴国,当时62岁,中央交通部专员,本社常务理事兼总干事。
王又庸 (1891—1963) 字平秋,江西兴国人。1949年,与52名立法委员在上海发表通电,宣布脱离国民政府,拥护中共。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著有《关于“新政学系”》等并有多部围棋著作。





图73、74:王又庸像及其翻译的《黑布局》

18、罗任一,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本社名誉理事。
罗任一(1897年-1965年)湖北罗田人,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防部少将参议等职。1931年8月17日下午,由于叛变告密,在上海愚园路愚园坊20号被捕入狱。与他同时被捕的还有邓演达、方巨等12人。1931年11月29日,邓演达被害。罗任一等12人在宋庆龄和冯玉祥的担保下于1932年春获释。建国后,罗任一曾任农工党中央秘书处长、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第五次、六次、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1964年病逝于北京。



图75:罗任一(右二)与张学良、杨虎城等人的合影

19、雷溥华,广西全县人,当时49岁,本社名誉指导员。
20、沈稚友,北京人,当时62岁,文史馆馆员。沈藩,字稚友。



图76:沈藩的书法

21、鲍琪,辽阳人,当时14岁,第二十五中中学学生,住址东城史家胡同四十七号。
22、赵秉义,北京人,当时32岁,工商界,曾担任编校。
23、崔芸趾,北京人,当时57岁,本社指导员。
24、雷葆申,广西全县人,当时50岁,本社指导员。
25、齐曾矩,河北高阳人,当时28岁,重工业学校教员。

2006年8月,一位叫梁文祺的棋友发文《纪念齐曾矩》。内容如下:齐曾矩,年纪大的棋手都知道,年纪轻的则未必。他曾任广东队教练。我和他60多年前是育英中学同学。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我念初中,他念高中。他是排球校队主力。那时排球是9人制,他打头排边。快攻如电光石火,是球迷的偶像。后来在重庆和他下过棋,让我四子。20年后在广州二沙头省队,又和他下,让我2子,慢慢到让先。他和别的高手有一点不同处,就是喜欢给后进说棋。我从他学到不少。这是六十年代的事,那时时兴慢棋,八九段的,各有二三十个小时,一盘棋下两三天。像我这样的屎棋,一下也是半天一天。现在30分钟还算慢的。那时我常在二沙头一住数日和齐学棋。齐曾经和坂田荣男对局。几乎是胜局已定,不料收官时一不小心,被坂田一个倒脱靴翻盘。齐引为一生憾事。今年八月我到北京,请雨荍帮我打听齐,说是住中国棋院,再往访,则云已于去年去世。失去一位好老师和老友,痛何如哉!和雨荍对局连输两盘中押,雨荍怕我难为情,放水了一局,战绩如此,愧对老师齐曾矩。不过,后起之秀辈出,齐老师恐怕也会含笑九泉吧。



图77:纪念齐曾矩(来自王雨荍的博客)





图78、79:
齐曾矩收到国家体委运动一司的通知和获奖证书
(杭州天纵棋院姚垚收藏)




图80:齐曾矩与《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摄制组(杭州天纵棋院姚垚收藏)





图81、82:
首次中日围棋交流赛坂田荣男执白7目胜齐曾矩(1960)及齐曾矩签名的1960年对局选
(杭州天纵棋院姚垚收藏)

26、蔡超尘,山东高密人,当时46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
1980年4月陈祖德在《围棋》发表了一篇《别开生面生动活泼:记陈毅杯老同志围棋邀请赛》的长文中描写:“复赛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况:蔡超尘、王叔文、李培林三位老同志打了个三循环。然后他们再比一次,结果又是三循环。人们建议不要比了,来个抽签决定吧,但是这三位老同志认为下棋是交流棋艺,增进友谊的好机会,最后约定在家中再下一轮。”这样计算,蔡超尘参加陈毅杯比赛时,已经超过70岁了。

27、鲍成麟,辽阳人,当时43岁,职工业余学校教员,东城史家胡同四十七号。
抗战期间,天津五五墨水公司的刘氏兄弟组织围棋社,聘庞凤元为教师。天津围棋爱好者鲍成麟等人常聚于此。北京棋手刘棣怀、过惕生、过旭初、崔云趾、邵继廉、金亚贤等人被请到这里下棋或参加棋社比赛。50年代北京棋手骆子良一直活跃于天津棋坛。1957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比赛中,他战胜许多名手,成为进入决赛的九名选手之一。(津门围棋文化寻踪,光明网, 2020-10)





图83:鲍成鳞刊登在《北洋画报》的结婚照

28、吴希亮,安徽歙县人,当时66岁,文史馆馆员。
29、过常德,安徽歙县人,当时24岁,北京南苑人民银行职员。过旭初之子。曾发表多篇关于围棋的文章。



图84:过常德发表在《新民报晚刊》的文章

30、戎佩坤,浙江慈溪人,当时19岁,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戎佩坤,1951年《新民报晚刊》刊登了戎佩坤的棋谱,由顾水如亲自解说。


图85:戎佩坤的对局谱

31、俞敏,河北天津人,当时36岁,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教员。
32、钱敏,江苏人,当时26岁,北京大学数学系教员。


05   北京棋艺研究社的意义

关于北京棋艺研究社的创立过程,至少有三个版本。其一是过惕生回忆(沈尺卿整理记录),由郑怀德收录在《中国围棋史》。其二是程晓流著《一代大师过惕生》(下)中有关于北京棋艺研究社成立的详细介绍。其三是罗京生《当代北京围棋史话》版。2008年4月,在首届国际围棋文化节筹备之际,贵阳市文联的工作人员在什刹海棋社旧址,采访了棋社后期的成员刘月茹。刘月茹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老照片,这些照片也成为研究棋社的重要资料。






这张题为“60年代北京棋社大门一景”的黑白照片。这是北京棋艺研究社原貌的第一手资料。[22]
王汝南说:1952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当时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济深出面发起成立了北京棋社。上海市的陈毅市长在解放初期及时安排了一些著名老棋手的生活和工作,使他们有的进了参事室,有的进了文史馆,过上了安定的生活。1956年,国家把围棋正式列为体育比赛项目,使围棋事业有了经济和组织的保证,是年还举办了全国表演赛,过惕生获得冠军。这次全国围棋比赛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预赛在沈阳、西安、武汉和上海分四个赛区展开。共有34个城市选派代表参赛。这在中国围棋史上属于首次[23]。
参加决赛的有北京的过惕生、天津的骆子良、开封的刘厚、保定的张库、上海的刘棣怀、南京的陈嘉谋、合肥的黄永吉、重庆的黄乘忱、武汉的刘炳文。决赛在上海进行,经过八轮的角逐,过惕生以7胜1负的成绩获得冠军。北京棋艺研究社不仅给过惕生提供了一个围棋指导员的工作岗位和舒适的下棋环境,而且还有来自日本棋院赠阅的《棋道》杂志和大量专门购置的棋书。50多岁过惕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棋艺进步飞快。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刘棣怀和过惕生的十番升降棋中,弈至第六局,刘为五胜一负,到了先相先的棋份。随着过惕生的迅速提升,1956年的表演赛标志着进入了“南刘北过”的时代。
1960年的全国围棋比赛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但是设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比赛条件很完备和优越。决赛在黄永吉和王幼宸间展开,黄永吉获得了冠军。王汝南感到十分遗憾的是冠亚军棋谱至今下落不明,这说明我们的收集与整理工作需要提高水平。
刘骆生说:建国初期,过惕生旅居上海期间,受邀担任《新民报晚刊》栏目的负责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报纸围棋专栏。1950年,过惕生在北京拜见了李济深。得到了李济深的支持。李济深随后给周恩来写报告申请成立事宜。1951年受到回复批准成立一个社会团体组织“北京棋艺研究社”。随后选定什刹海张之洞旧宅作为社址。由于被封为“敌伪财产”无法启用。章士钊亲自报告毛主席,经同意后,由北京市副市长张友渔出面解决。1952年4月,李济深题“北京棋艺研究社”正式宣告全国第一家棋社成立。在北京棋艺研究社学习的棋手有:聂卫平、罗建文、沈果荪、江铸久、江鸣久、程晓流、吴玉林、谭炎午、杨晋华等。[24]
王汝南在《弈坛争霸三十年:从冠亚军之战探索中国围棋的发展》一书中把1957年到1986年30年间中国围棋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个时代:即陈祖德吴淞笙时代、聂卫平独霸时代、聂卫平马晓春争锋时代、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时代。在这四个时代之前,则可以追溯至建国初期的“南刘北过”时代。代表上海围棋最高水平的刘棣怀与代表北京的过惕生之间的争霸战,实际上是新中国围棋开始逐渐复兴的开端和基础。当时在北京最活跃的围棋组织就是北京棋艺研究社。
1982年10月,过惕生已经升为北京棋院副院长,他在《围棋春秋》试刊号上发表《谈围棋》一文“我愿和全国的棋手们一道在党的领导下,为围棋运动的科学化和大众化,为围棋的普及与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过惕生在他那个年代反复学习毛选。毛泽东关于琴棋书画的这段语录,指导意义不凡。






总之,建国初期,尤其是1956年后国家体委不断推出了关于围棋的政策和措施,各地也有一些扶持围棋发展与普及的措施。比如1952年北京棋艺研究社的创立及内部刊物《围棋艺术的新认识》等,推动了围棋的普及与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段围棋史料和民间的围棋藏品,有力地展示我国围棋复兴的制度保障和独特优势。





注释
[1]围棋学博士、副教授,上海建桥学院围棋系主任。邮箱20058@gench.edu.cn


参考文献
[1]李济深主编,《围棋艺术的新认识》,北京棋艺研究社刊印,1952年,第29、30页
[2]北京棋艺研究社,油印本《北京棋艺》第4期,1955年3月
[3]北京棋艺研究社,油印本《北京棋艺》第5期,1955年8月
[4]北京棋艺研究社,油印本《北京棋艺研究社社员花名册》,1954年3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围棋规则》,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年5月第2次
[6]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围棋规则》,人民体育出版社,1959年5月第5次
[7]刘善承主编《中国围棋史》,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9,第279页
[8]过惕生 过旭初精选,程晓流评注《沧桑谱》,华龄出版社,1990.2,第94页
[9]李慈君 王秉默 主编《李济深画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
[10]李耀东《围棋入门》,人民体育出版社,1960年1月出版
[11]晨星,楸枰驰骋五十秋:访著名围棋家过惕生先生,《体育博览》,1981年
[12]多九公著《欧洲围棋史谈:贝谷利尼、徐去疾和西方第一本介绍中国围棋的著作》,飞扬围棋网
[13]顾关元《岁月履痕》,藏书与版本:油印本也是一种版本
[14]郑晓霞,《图书馆建设》,油印本综述,2011-2
[15]刘善承主编《中国围棋史》,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年9月,第302页
[16]朱伟著《上海滩棋人棋事》,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年3月,第26-27页
[17]上海棋院 编,《上海棋牌(第二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年,第19页
[18]过旭初过惕生合著《围棋死活研究》,北京棋艺研究社油印本,1954年6月
[19]刘棣怀、过惕生、林勉等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围棋对局选注》,人民体育出版社,1960年12月出版。第4页
[20]陈琪、姚国文,黄宾虹致王任之信札考释,《书画世界》2016年06期,第17-25页
[21]过士行,中国围棋的推动者——我的祖父过旭初,《海内与海外》2015年06期,第49-51页
[22]吴雅山,《历经沧桑的张之洞故居,竟有这么多故事,这些名人都在这里留有记忆》,北京晚报新视觉网,2020.05.06
[23]王汝南著《弈坛争霸三十年:从冠亚军之战探索中国围棋的发展》,蜀蓉棋艺出版社,1988年,第3-5、52-53页
[24]刘骆生著《中国围棋50年风云(1950-1998)》1999年,人民体育出版社,第4-7页


附表:
北京棋艺研究社成员花名册
(由1952年4月起至1954年3月以入社先后为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7 15:21 , Processed in 0.2379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