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3热词点击安徽

[复制链接]

2453

主题

2595

帖子

870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7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 01:2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心 底气
  岁月相长,积功兴业;山河壮丽,见证奋斗。
  即将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这一年,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冠疫情防控转段,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让享受“风景这边独好”的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时代紧密相连;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坚定信心、奋斗进取,才能拥抱更美好的2024年。
  江淮奔流,千帆竞发;“皖”美呈现,满目繁华。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成果正不断转化为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五大要求”“六破六立”“赛马会”“民声呼应”彰显了安徽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之变、能力之变和作风之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七个强省”建设深入推进,“首位产业”“十大新兴产业”“新三样”“秸秆变肉”等吸引了众多寻求“安徽机遇”的目光,打造世界级大黄山休闲度假康养旅游地、举办“永远不落幕”的合肥园博会、新徽班再现“徽班进京”盛况。一年来,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执如椽笔、作工笔画,不断绘就现代化美好安徽的美丽图景。
  安徽的“颜值”不断攀升,安徽的“价值”不断凸显。
  在“全国一盘棋”中,安徽坚持全面服务和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落地落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谋划开展“投资安徽行”“人才安徽行”等系列活动,举办“天下徽商”圆桌会、“海客圆桌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现安徽担当,贡献安徽力量。
  安徽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为“国之大者”作贡献,也体现在对“民之盼者”有呼应。老百姓盼的是过上好日子,生活品质提高是可感可及的发展“价值”;生活中碰到“急难愁盼”,诉求有地方说、有部门管、有人帮助解决是发展“价值”的最大“增加值”。省委创建“民声呼应”平台体系,精准实施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努力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家门口岗位多起来、生活环境好起来、小区物业管理规范起来,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回顾过去,安徽高“颜值”、高“价值”的背后是奋斗;展望未来,进一步提升安徽“颜值”“价值”依然要靠奋斗。
  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向上向好的势头已经形成并不断稳固。安徽发展有信心和底气,有机遇和红利,有位势和动能。每一名江淮儿女都是安徽“颜值”的担当,每一个奋斗姿态都是安徽“价值”的积累,我们要乘势而上、团结奋斗,不断创造新“徽”煌。
  我们奋斗,生活美好;我们奋斗,安徽美好!(朱胜利)
  主题教育
  安徽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见实效,实现认识大提升、问题大梳理、工作大推动、作风大转变、环境大优化。
  省委坚决贯彻党中央部署要求,在中央第六指导组的有力指导下,把开展好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牢牢把握主题教育总要求、根本任务和具体目标,组织推动第一批单位落细落实重点举措,着力在“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上下功夫、见实效,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全省各级党组织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等工作。紧盯突出问题,聚焦解决影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问题,把“四下基层”作为重要抓手,加强调查研究,抓好专项整治,善于抓住典型案例“解剖麻雀”,推动真改实改。注重衔接联动,搞好第一批主题教育同第二批主题教育相关工作的承接落实,协同推进问题整改,促进上下贯通。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绷紧讲政治这根弦,在谋实招求实效上想办法下功夫,坚决不做表面文章,以严实作风确保主题教育的政治性和严肃性。
  七个强省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安徽发展的总体目标,即锚定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战略定位,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英才荟萃的人才强省、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
  在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方面,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抓实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字号”平台争创等,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在建设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方面,做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大抓百亿项目攻坚,以数字赋能、高端引领做强传统产业,以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做大新兴产业,以深度融合、提升算力壮大数字产业,以前瞻布局、多点抢滩发展未来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构建从千亿级到万亿级的产业梯次发展格局。
  在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方面,走好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城乡融合、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等“六个之路”,全力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振兴”,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下更大功夫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抓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等重点工作,高质量起步、高水平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在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方面,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实施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加快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在建设英才荟萃的人才强省方面,实施人才兴皖工程,让安徽成为引才汇智的“强磁场”。
  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方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质教育资源富集地。
  在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方面,做好文化铸魂、文化挖掘、文化供给、文化传播的大文章,让徽文化的金名片成色更足更亮。
  五大要求
  省委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结合实际提出“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任务大落实”,要求全省各级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
  全省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对照省委提出的“五大”要求,深入讨论、查摆问题,以“六破六立”推动思想大解放,以改革开放推动环境大优化,以思想武装、实践磨练推动能力大提升,以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作风大转变,大胆探索、勇闯新路,深化改革开放,全力营造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环境,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六破六立
  省委提出“六破六立”,即破除“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自满观念,树立走在前列、争先进位的进取意识;破除“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守旧观念,树立破字当头、勇闯新路的创新意识;破除“重内轻外、自我循环”的封闭观念,树立向海而兴、借船出海的开放意识;破除“只想做官、不想做事”的官本位观念,树立为民造福、为民谋利的服务意识;破除“碌碌无为、甘于躺平”的畏难观念,树立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奋斗意识;破除“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期观念,树立一抓到底、久久为功的实干意识,打破思维定势、突破观念束缚,大胆探索、勇闯新路,推动思想大解放。
  省委提出“六破六立”后,全省各地掀起大学习、大讨论热潮,不断深化思想认识,筑牢理论基础,强化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激发奋进动力、凝聚发展活力。全省各地拉高标杆,跳出安徽看安徽,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定位,以更高标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争先进位的进取意识更强;破字当头,大胆闯大胆试,创造性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勇闯新路的创新意识更强;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向海而兴、借船出海的开放意识更强;把守好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为民谋利的服务意识更强;以一股拼劲、闯劲、钻劲,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奋斗意识更强;坚决防止搞数字政绩、虚假政绩,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抓到底、久久为功的实干意识更强。
  长三角一体化
  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12月4日,省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贯彻落实工作。
  2023年,我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6月6日,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合肥举行。8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的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和民生共享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一体化发展成果竞相涌现。
  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张江实验室、合肥实验室、苏州实验室、之江实验室集群发展,G60科创走廊九城联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加快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揭牌,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迈出新步,超4万台大型科学仪器实现共建共享,协同创新迸发智慧火花。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长三角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如今,140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医保“一卡通”全域畅通,异地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覆盖1.5万家医疗机构。
  民声呼应
  今年,安徽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聚焦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目标要求,创办覆盖全省的“民声呼应”工作平台,收集多个民意表达渠道信息,建立完善民呼我应、接诉即办快速响应机制,紧盯群众急难愁盼,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稳稳获得感、满满幸福感。
  为了让党委、政府“办的事”精准对接百姓“盼的事”,省委部署创办载体“民声呼应”,从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留言、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省12345政务服务热线和省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留言等,收集梳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由省委督查室和省政府督查室每周会商,细化分类,汇编成“民声呼应”,上报省委和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阅批。省委示范带动下,全省16个市、104个县(市、区)和相关部门,都创办了“民声呼应”类载体及相应的办理机制。截至目前,我省已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联动机制,形成“省级总统揽、广泛集民声、快速解难题、跟踪抓督办、源头大治理”系统工作方法和工作闭环,变被动接收群众诉求为主动收集问题线索,变按部就班答复为积极主动办理,变解决一件事为解决一类事,紧盯急难愁盼,举一反三,把群众天天有感的事一件一件办好,确保群众诉求有地方说、有人去阅批、有部门去管、有人帮助解决。
  首位产业
  我省把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实体化运行省汽车办,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出台指导意见、若干政策,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今年以来,我省汽车产销总量保持稳步增长、经营效益明显提升,各项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月至11月,全省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42.7%和55.5%,分别比全国高32.7个、44.7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分别为8%和10.9%。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63.2%和65.6%,占全国比重分别为9.3%和9.5%。汽车出口同比增长80.9%,占全国比重23.7%。前三季度,全省汽车产业链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6个百分点。
  产业布局不断优化,明确各市发展定位,引导各市错位发展,构建“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其他市多点支撑发展格局;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化发展,集聚奇瑞集团、江汽集团、蔚来汽车、合肥长安、合肥比亚迪、大众安徽、汉马科技等7家整车企业,拥有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全系列产品。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以全球视野、前瞻思维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构建“1+N”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体系,1个创新体系建设类实验室已揭牌运行,N个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类实验室正陆续组建。
  赛马会
  “竞争赛马”,万马奔腾。省委、省政府召开省辖市市委书记、市长季度工作会议是“竞争赛马”的制度安排,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目的就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全省每个层级、每个部门都通过“竞争赛马”机制,对标国内一流找差距、补短板,不仅要在省内比高下,也要在全国争先进,“跳起来摘桃子”。全省上下紧扣落实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聚焦全面服务和融入重大国家战略,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推动经济运行、科技创新、为企优环境、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总量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今年以来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成效,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十大新兴产业
  我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数字创意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智能家电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十大新兴产业,突出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把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作为“十四五”时期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点任务。以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由相关产业推进组牵头部门系统梳理每个产业链上下游情况、省现有产业基础,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行业商协会负责人,详细解读产业走向、技术路径、市场潜力,通过专业化的思想碰撞、实操性的对策研究,理清了每个产业“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我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和先进结构材料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企业近2000家,实现年营业收入4000亿元;芜湖数据中心集群获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成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建设的10个数据中心集群之一;科大讯飞“羚羊”、奇瑞“海行云”、中建材“凯盛AGM”3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入国家级“双跨”平台行列,数量居全国第5位。 
  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再次提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核心在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是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路径。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生命科学等产业都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
  大黄山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安庆四市。自然山水冠绝天下,历史人文璀璨夺目,拥有三大地域文化显学之一的徽学、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黄山,更拥有227个A级景区,是全国8个A级景区集聚区之一。
  大黄山旅游资源潜力巨大,可供开发的项目有2500多个。2023年12月14日,安徽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方案》,为高质量推进大黄山建设擘画清晰“路线图”。
  和美乡村
  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是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础工程”。今年,我省全面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计划到2027年建设1000个以上的精品示范村、系统升级建设省级中心村总数在1万个以上。
  在精品示范村建设中,我省将坚持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整体性提升,皖南地区要彰显徽山水韵,皖北地区要彰显田园风光,江淮地区要彰显错落有致,沿江地区要彰显山水风韵,皖西地区要彰显生态山村,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带动更多乡村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
  当前,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名单已公布,共200个行政村入选。
  秸秆变肉
  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省已印发《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的意见》,计划到2030年,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占利用总量在40%左右,肉牛养殖规模力争在500万头以上,肉牛全产业链产值在1000亿元以上,再造1个千亿级绿色食品肉牛产业。
  我省肉牛产业在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发展。在全省肉牛传统主产区的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6市,将构建绿色高效优势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肉牛产业集群。在合肥、滁州、芜湖、马鞍山4市构建创新服务优势区,以创新服务推动全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安庆、宣城、黄山、池州、铜陵和六安6市构建生态特色优势区,打造“小而精”的特色肉牛产业。
  营商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
  今年以来,安徽对标一流,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比如,启动贯穿全年的“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推进常态化专业化招商,精准高效对接优秀企业和要素资源;借鉴外省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立法经验,出台《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进营商环境法治保障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全域开展政府履约践诺行动,推动惠企政策落实到位、政府承诺兑现到位、政府和国企对民营企业欠账清欠到位,全方位提高公共政策实效和政府公信力等。
  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安徽成为投资兴业的首选地之一。数据显示,1月至10月,全省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1331.5亿元;全省实际使用外资132.2亿元、增长9.9%,高于全国19.3个百分点;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62家、增长18.2%。
  认知大模型
  认知大模型本质上是一个使用海量数据训练而成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其巨大的数据和参数规模,可实现智能的涌现,展现出类似人类的智能。2023年5月6日,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发布,它具备七大维度能力,包括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数学能力、代码能力、多模态能力等,将多方面解决人类刚需。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认知大模型成为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它出现的历史意义不亚于PC或者互联网的诞生。
  徽动全球
  2023年,安徽持续开展“徽动全球”万企百团出海行动,打造外资“强磁场”,吸引更多外资企业落户安徽。
  围绕扩外贸抢订单,组织超4500家次企业参加广交会、土耳其汽配展、香港环球资源展、美国拉斯维加斯纺织服装展等境内外知名展会,企业累计签订意向订单420亿元;围绕扩外资强招引,1月至11月,各市累计约有65个出访团组赴境外开展小分队招商,签约意向投资项目68个,涉及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围绕扩外经促合作,1月到11月,各市共有25家企业派出60个小分队赴海外调研投资环境、开拓国际市场、推动项目合作,足迹遍布泰国、印度尼西亚、美国、西班牙等28个国家。
  “徽动全球”万企百团出海行动成效明显,今年前11个月,在全国排名前10位的外贸省份中,安徽进出口总额增速、出口增速居第一位。
  百姓园博
  12月26日,历时3个月的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闭幕。园博会期间,共接待游客超630万人次,创历届园博会新高。
  本届园博会以“生态优先,百姓园博”为主题,推动“老机场建新园博”,整个园区以“留”为主,“改、拆、移”为辅,骆岗航站楼“焕新”城市建设馆,3公里长飞机跑道变身“百姓大舞台”,拥有100栋老建筑的园博小镇转型“长三角商业新地标”。同时,首次实现无围墙、全开放、不收费,让园博与百姓“零距离”。
  3个月的展期中,各具特色的城市展园、美食荟萃的园博小镇、活动不断的百姓舞台,为市民游客奉献了一场喜庆、节俭、安全的园博盛会。
  园博会结束后,合肥将全部保留38个城市展园、88个特色建筑,充分融入科创、文体、休闲、娱乐等元素,让家门口的园博园“永远有变化、永远不落幕”。
  智能算力
  智能算力即人工智能算力,是面向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训练与模型运行服务的计算机系统能力。通常由各类专用芯片承担计算工作,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时具有性能更优、能耗更低等优点。
  规模化智能算力建设是我省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目前,合肥智能算力集群建成投产,它是全国首个可训练万亿浮点参数大模型的国产化算力集群,东数西算长三角算力枢纽节点启动建设,宿州智能算力建设稳步推进,“1+N+X”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各类经营主体算力建设热情高涨,正推动智能算力建设迈入高潮。
  新徽班
  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共同主办的“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精品剧目展演活动,从2023年11月29日起,至2024年1月17日,组织全省8家院团携12部剧目,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及省内部分地市呈现21场精彩演出。
  此次展演汇聚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上海戏剧“白玉兰奖”获得者等名家名角。既有复排的经典剧目,又有新时代创排的精品力作,高质量、全方位展示安徽文艺事业发展成果,彰显徽风皖韵独特魅力。
  江淮运河
  2023年8月16日,引江济淮工程航道江淮沟通段开启试运行,长江淮河实现历史性“牵手”。8月19日,江淮运河9条集装箱航线开航,我省阜阳港、合肥港、芜湖港与河南省周口港、淮滨港实现“五港联动”,江淮运河全面开航。
  江淮运河的建成通航,重塑了我省水运版图,构建了一条纵贯豫皖苏三省、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南北水运大通道,我省形成长江、淮河、江淮运河“两横一纵”“工”字形航道,结束淮河中上游与长江中下游航道不贯通的历史。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蚌埠、淮南淮河航运枢纽和合肥江淮联运中心“两枢纽一中心”加快形成。
  随着江淮运河航线的开通,长江淮河“一线牵”,开辟了南北物流运输的便捷新通道,改变原本单一通过淮河水运绕道京杭运河沟通长江的运输路径,航运里程缩短200公里以上,将有效降低港口腹地企业物流成本。
  皖北振兴
  经过多年努力,皖北地区综合实力不断跃升,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民生福祉大幅增进,正全力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在振兴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皖北地区发展。近年来,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引下,在国家支持集聚区“24条”、城市结对帮扶、部省共建基地、中央财力补助,以及我省4个“皖北十条”、推动皖北“两个加快”、南北结对共建等专项政策支持下,皖北地区各项事业发展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格局性变化、历史性进步。
  “十三五”以来,皖北经济总量从2015年的8700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4万亿元,年均增长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41.6%提高到2022年的49.7%,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皖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63.6亿元,同比增长6.1%,赶上全省增长水平。
  新三样
  在外贸领域,“新三样”成为热词。
  从服装、家电、家具“老三样”到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安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折射高质量发展底色。
  今年前11个月,我省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364.9亿元,同比增长16.5%。
  “新三样”出口火热,既与市场机遇有关,也得益于完备的产业链和稳定的供应能力。安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产业正加速发展,前三季度,“新三样”的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76.6%、72.8%、48.3%。目前,我省生产了超过全国1/11的新能源汽车、1/11的动力电池、1/8的太阳能电池、1/3的光伏逆变器、1/2的光伏玻璃。
  展望未来,绿色发展方兴未艾,“新三样”出口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人口净回流
  2022年,安徽常住人口增量位居全国第二,总量达到6127万人,同比增加14万人。
  这是近年来安徽人口吸引力表现良好的直接反映。不仅众多在省外的安徽人回流,还吸引了不少外省人员来安徽工作、安家。2020年以来,全省户籍外出人口已累计净回流30万人。其中,大学生呈现净流入态势,以农民工为主要群体的人口回流趋势已显现。数据显示,2022年,安徽净流入24万名大学生、农民工回流120万人。
  吸引人口回流,靠的不仅是政策,更是产业。现阶段,安徽省如火如荼打造十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汽车产业、光伏产业、集成电路产业……这将持续促进安徽省就业扩容提质,加速人口流入安徽。
  (记者 范克龙 何珂 朱卓 彭园园 许昊杰 张理想 王弘毅 鹿嘉惠 汪永安 整理 制图 李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8 17:31 , Processed in 0.2762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