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漫谈宁国古道

[复制链接]

2370

主题

2565

帖子

88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8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00:4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道,是指古老的陆行道路,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需要不断开辟和延伸,几千年来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交通技术的迅速提高,古道逐渐被新的机动车道路所取代。早期的汽车公路以及铁路,基本上都是在古道的基础上截弯取直而建。近几十年交通建设快速推进,大凡可以利用的古道几乎都被改造利用。原始状态的古道,如今只在某些偏僻山区和大漠荒野尚有少量遗存。例如著名的茶马古道、剑门蜀道、丝路古道、徽杭古道等等,也只是保留着一些原始段落。在当下,古道作为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稀有的旅游资源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清末前宁国古道的分布概况
1. 驿道(官道)
驿道,是由官府主修和管理的远程骨干道路,其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国道。
驿道一般五里设一亭,十里设一铺,八十里设一驿站。亭是供行人途中休息、避雨的开敞式建筑。驿站(驿铺)是专供军政使者和官吏往来途中食宿、换马的处所。宁国现存一些带有“亭” “铺”的古地名,都是出自古驿道。
明世宗时代的南京户部尚书王缜沿驿道经过宁国县时,曾作诗《自广德至宁国又百里至蜀洪铺有作》。诗曰:
星轺尽日短长亭,石路崎岖此暂停。
山匝万重高拟蜀,水盘千折急于泾。
香风细落桐花白,宿雨新收麦甲青。
南去询咨何所补,皇华深愧读葩经。
诗中“星轺”,是指朝廷使者所乘的马车。由此可见,经广德、宁国至徽州的古驿道,是可以通行马车的大道。不过,说是大道,因其不在平原地区,其宽度通常只有二到三米。
宁国境内的驿道大约开辟于唐宋时期,属于苏皖、浙皖、皖赣驿道系统的互通线路,其交通地位十分显赫。南宋灭亡后,跨越宁国千秋岭的浙皖驿道不再被重视而逐渐淡出驿道管理体系。至明代中期,宁国尚有三条过境驿道,总铺设在县城西门。直到晚清太平天国战争之前,这三条驿道一直由官府统一管理,各驿铺一直配有铺兵、马匹和差夫,各驿铺的位置和名称也未改变。
(1)徽宁驿道:经杨维铺(又称十里铺l,今名五里铺)、竹下铺(今名竹峰铺)、永宁铺(今名瓦窑铺)、蟠龙铺(今名桥头铺)、云门铺、柘林铺、周易铺、麈岭铺、蜀洪铺、柏山铺、金沙铺、白马铺、丛山关入绩溪县境,接杨溪铺。境内全程约130里。(金沙铺、白马铺、丛山关今属绩溪县)
(2)宁广驿道:经河沥溪、阮村铺、周村铺、长虹铺入广德县境,接杨滩铺。境内全程约30里。
(3)宣宁驿道:经西津渡、双溪铺、延福铺(今株木店附近)、杜迁铺(今港口镇)入宣城县境,接杨林铺。境内全程约30里。
芜屯公路(芜湖—屯溪)1936年建成通车。宁广公路(宁国—广德)1958年建成通车。宁港公路(宁国—港口)1960年通灰山,1969年改走七里凉亭至港口镇。这三条公路基本是在古驿道基础上拓建的。
2. 其他主要道路
出县城东门:经河沥溪、妙山村、平兴、沙埠、梅林、东山渡、石口、中溪、三元、冷渡桥、石岭、仙霞、云梯、千秋关,入於潜县境(今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
途中支线:
(1)过平兴渡,经龙门村、朱村至虹龙、上门。
(2)经沙埠、花园、四都湾、袁村桥,入广德县境。
(3)经梅林、塔山、戈驻、桥头、七都汪、阳山、董岭关,入安吉县境。
(4)经苍岭、玉皇亭、宁墩、杨狮、朱家桥、梅村、马头岭,入昌化县境(今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又经宁墩、黄岗、万家、银峰、千顷关入昌化县境。又经万家、大龙、老山脚、道场坪、黄花关入昌化县境。
(5)经石牌、中村、荷花、唐舍关入安吉县境。
(6)经三佛殿、水口至杨山。
(7)经仙霞、孔夫关入安吉县境。
宁国城至千秋关这条古道,千百年来一直是一条重要的骨干道路。它将宁国东部、东南部众多乡村小道串联起来,形成四通八达的路网。1961年建成通车的河千公路(河沥溪—千秋关),基本上沿用了原古道的路线。
出县城东门:经河沥溪、石村、汪溪、小岭关、长潭(旧名浔潭)、港口,入宣城县境。
途中支线:
(1)经殷白村、大汪村入宣城县水东等地。
(2)经高山口、张村、姚高入广德县月湾等地。
出县城东门:经河沥溪、桠路村、高桥、包梅、古林,至姚高。又经杨堡塘、槽坊、杨家店,接宁广驿道。又经槽坊、营盘村、邓高村、黄泥坑,接宁广驿道。
出县城西门:经西津渡,接宣宁驿道。
途中支线:
(1)经大村、青龙、龙阁、济坑、东岸、方塘、上坦入旌德县境。或经双龙、刘村坝(旧时有渡口)、葛村、龙阁,至东岸、方塘、板桥等地。
(2)经双溪铺、罗溪村,至五河渡。
(3)经七里凉亭至山门洞、柏枧山、太平村以及宣城县黄渡等地。
出县城南门:沿徽宁驿道至麈岭铺,经胡乐司(今胡乐镇老街)、滑渡入旌德县境。
途中支线:
(1)经竹峰铺至霞西。又经霞西、石柱、庄村、甲路接徽宁驿道。又经霞西、长岭、虹龙至上门。
(2)经蟠龙铺(今桥头铺)至东岸(旧时有渡船和简易木桥)。又经东岸至方塘、板桥。又经板桥、桃岭入泾县境。又经方塘、潘茶入宣城县境。
(3)经甲路、庄村入昌化县境。
(4)经鸿门、浪荡坞入昌化县境。
出县城南门:经杨维铺(五里铺)、千亩、万福、丁村岭(今名灯草岭)、朱村、虹龙,至上门。
出县城南门:经南门岗、河沥溪渡、鸡山村、平兴渡西岸、龙门村、朱村、虹龙,至上门。这条线路包括下述支线,曾经也是驻地虹龙的古怀安县城往来宁国、广德、徽州和浙江的主要线路。
途中支线:
(1)经刘村、高村、窑山脚、花树桥、赛力、至竹峰铺,接徽宁驿道。
(2)经龙门村、平兴渡(或经万家岗)、沙埠、花园、四都湾、袁村桥入广德县境。又经梅林、戈驻、桥头入安吉县境。
(3)经虹龙至玉皇亭(又名玉华亭),接河沥溪至千秋关线。又经玉皇亭、苍岭,接宁墩至马头岭线。
有必要说明的是,旧志未见道路进出宁国县城北门的记载。唐代建宁国城时,只有东、南、西三门。元至正年间增修城池,始置北门。一年多后朱元璋亲征宁国,入城后察看地形,认为不宜开北门,遂命堵塞北门。明正德年间,知县王实正复置北门,但若干年后,继任知县范镐又命堵塞北门(保留城楼)。由于历史上长期没有北门,自然不会有道路进出北门之说。也由于长期没有北门,宁国古城内没有北街,只有东、西、南三街。至于为什么封闭北门,范镐有解释,他认为宁国地势南高北低,城北无高大的靠山,开北门“泄气”,很不利,故而封闭北门。这是规避风水缺陷之举,可以理解。
二、关于宁国古道与古关的两个问题
1. 宁国东南部为什么多古关
宁国出境古道大多以关口为界。特别是东南边陲的天目山脉一带,在必经的皖浙通道上,历史上建有唐舍关、董岭关、孔夫关、千秋关、壕堑关、铜岭关、白沙关、黄花关、马头岭关等多处军事关隘。各关隘为石构建筑,由关墙、关门、烽火台等构成,遗址至今可以辨识,有些尚存部分建筑。一县之隅,古关如此之多,这在江南各地实属罕见。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以天目山脉为屏障,南面是定都杭州的吴越国,北面是定都南京的南唐国。为防吴越国进犯,南唐在宁国东南边陲设置多处关隘,并修建统领边关军政的城池“乌石城”(位于今仙霞镇杨山村内)。南唐前身为南吴,后改国号为南唐。“乌石城”始建于南吴,初名“吴集城”,南唐续建,改名“乌石城”。乌与吴同音,“乌石城”实为“吴石城”的谐音。不久,北宋统一全国,乌石城逐渐废弃。北宋亡后,南宋定都临安府(杭州),为抗金和护卫京城,南唐古关又被南宋朝廷重视起来,并增建一些新关。这便是宁国东南边境多古关的历史缘由。
2. 先有关还是先有路
宁国东南边陲毗邻浙地,两地交往的历史非常悠久,跨境道路早已存在。这些道路在穿越皖浙界岭时,最优的选择是从山峰间的垭口通过,这些垭口通常是不可替代的必由之路。唐末以来,出于防务的需要,兵家便在这些垭口上建筑军事关隘,以求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御敌优势。也就是说,先有路,然后才有关。
三、宁国古道旅游的开发价值
宁国市的古道旅游方兴未艾,那些掩藏于偏僻山区的古道遗迹,纷纷告别寂寞迎来各地游客的光顾。这应该归功于“村村通”工程的全面实现,使得各地热爱自驾、骑行、远足的驴友们能够抵达深山秘境。
目前,宁国市旅游产品的最大热点,当属“皖南川藏线”。皖南川藏线穿越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其精华路段约140公里,是一条风光绮丽的生态观光交通线。同时,它也是十分珍贵的古道旅游风景线。虽然区内的港口湾水库淹没了一些古道,但整个古道系统的完整性并未受到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公路仍然是与古道路径相吻合的,只不过对路面做了符合安全性、舒适性要求的必要的拓宽和铺装。游客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穿行,仍不失沧桑古道的体验。并且,沿途各支线还保留有不少原汁原味的古道,例如青龙村内的文脊山天台峰古道(跨宣州区)、板桥村内的高峰山铁瓦寺古道、板桥村内的新岭头古道(跨宣州区和泾县)、甲路村内的甲胡古道(甲路至胡乐)、上坦村内的上坦古道以及散布于众多古村落间的短程古道等等。这些古道凭借皖南川藏线带来的便利,受到各方游客的青睐。
皖南川藏线之外,宁国境内还有一批古道线路正在形成新的热点,例如吴越古道、徽湖古道、宁昌古道、老岭古道、马头岭古道、高坑岭古道、天龙古道,等等。
宁国古道的突出特点,首先在于自然景观的丰富性。这些古道大多位于偏僻山区,拥有森林景观、地形景观、地质景观、生物景观、气候景观等多样化的风景元素。古道沿途,可欣赏层峦叠嶂、峻崖怪石、流泉飞瀑、薄雾浓云、奇花异草、古树名木,尽享大自然的雄伟美、壮阔美、奇特美、幽静美、灵动美、秀丽美。
同时,宁国古道资源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东南边陲的那些古道,多以古代军事关隘为界,一座座古关遗址承载了千年历史风云。上坦古道、甲胡古道所经的古村镇,是了解宣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窗口。高峰山铁瓦寺古道、文脊山天台峰古道之类,原本是繁忙的香客朝圣之道,反映了佛教文化曾经兴盛的历史。凡此种种,无不彰显宁国古道资源引人入胜的历史文化底蕴。
总之,宁国境内的古道称得上是稀缺的旅游资源,相信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开发,完全可以培育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旅游品种。(作者黄国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5 02:18 , Processed in 0.2803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