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4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不知道的中国古代服饰冷知识

[复制链接]

2443

主题

2585

帖子

867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7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27 01:2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人穿衣,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大致是想穿什么穿什么,但在古代就没有那么自由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服饰则作为精神文明的外显,被赋予更为深刻的内涵,等同于身份与阶层说明书。
  因此服饰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承载着一时一地的文化语境和时代情绪,有的在今天会颠覆人们的认知。
  今天地理君就来为你分享6个中国古代服饰冷知识,看完记得到评论区聊一聊你认为哪个最震撼~

  褙(bèi)子
  宋人显瘦的奥秘所在
  “绀绾双蟠髻,云欹小偃巾。轻盈红脸小腰身。”苏轼《南歌子》描绘了一副腰身纤细、体态轻盈的舞女形象。自唐入宋,唐代典型的雍容华丽仕女形象在宋代几乎消失不见,而是替之以“窄、瘦、长、奇”。宋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宋代服饰崇尚修长适体,贵族妇女通常着窄袖衫襦,下身长裙,外罩交领小袖长襦,或者罩长褙子。普通的底层人则着适于窄小的裤袄。可见宋人衣服的关键词:窄、小、长。

  穿褙子的女子
  宋画《歌乐图》局部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11月
  摄影/拿破破
  褙子,又叫背子,是最能衬托宋代女性体型修长的服饰。褙子对襟,左右开衩,男女通服。和其他服制不同的是,长褙子最主要的特点是下摆引长直垂至足,同时,两侧开衩方便坐立起行。而行走之中,衣裾飘飘欲举,摇曳生姿,平添飘逸之美。
  褙子显瘦,奥秘在于“视错”,也就是视错觉——你的眼睛欺骗了你。
  比如,两条等长的线段,一横一竖,但是竖线在视觉上会有纵向的拉伸感,从而令人认为竖线更长。对于衣服而言,纵向线条拉伸,也就产生了变瘦的效果。横向线条拉伸呢?相反,是变胖。窄而长的褙子,既减少了横向上的宽度,又增加了纵向上的长度。双重效益,带来了瘦的观感。

图自《中华遗产》2023年10月

  图中女子外罩绿色提花丝麻宽袖长衫,内搭淡粉色和牙白色两件褙子,褙子式样仿自安徽南陵铁拐宋墓出土实物,布料则仿自汉绮。平纹地起斜纹的暗花织物,在汉代被称为“绮”,汉绮是最能体现汉代纺织精髓的高级丝织品。
  摄影/苗雨曦 模特/艾格尼丝

  内衣
  人人都穿开裆裤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11月
  绘画 / 李骄
  古人将内衣称为“亵(xiè)”。汉代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中,写到美女引诱他,“女乃驰其上服,表其亵衣”——解开外衣,露出私密的内衣,自然是亲昵而不庄重的,所以“亵”又有轻佻之义。
  亵衣有时也指家居所穿便服,彻底贴身的则叫“衷”,强调“穿在衣服内部”,又可引申为内心等意,所以有“诉衷肠”一说。

  南宋书卷团龙纹绫开裆夹裤,穿着时后腰开裆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11月
  摄影/拿破破
  早期人们下半身穿裳,里头都是“真空”的。直到先秦时代,才出现了原始的裤子,称为“胫衣”:仅有两条裤管,包裹小腿,类似今天的腿套。后来发展到能包裹整条腿了,正面看跟今天的裤子差不多,但转过身来,屁股却露在外面——它背面是没有裤裆的。所以穿了胫衣,外面还要罩上裳,以防走光。
  战国中后期,与北方匈奴接壤的赵国,在赵武灵王领导下准备建立一支精骑兵。开裆裤实在难以骑马,所以赵国推行胡服骑射,从北方少数民族引进了合裆裤,后来由军中流入民间。现代意义上的裤子这才进入华夏民族的衣橱。

图自《中华遗产》2013年03月

  陶俑是甘肃玉门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从细节上看,陶俑下身穿分腿双裤管裤子,这也是中国合裆裤源于西北地区的佐证。

  深衣
  中国最早的连衣裙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11月

  这是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衣襟被接得很长,在身上缠绕数层,每层花边都显露在外,将腰肢紧紧包裹,身材更显修长清瘦。多层缠绕的深衣,是西汉女式深衣的流行款。
  在汉代文物中,俑很是常见。而女俑所穿的衣服,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长衣紧裹身体而下,三角形的衣襟绕到身后,用大的腰带扎系,显得体态修长,纤腰袅袅。有时候,衣裳下摆甚至长到曳地,更是格外的隆重、端庄。
  它叫曲裾深衣。有人说,这是最美的汉服,把东方女性那种古典、含蓄、轻盈、飘逸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关于先秦和秦汉的电视剧中,这庄重而飘逸的深衣,就是主角的标配,张扬着早期中国的典雅与大气。而现代还在大行其道的袍、连衣裙,甚至洗澡时随意包裹的浴袍,全都是由深衣一个母体幻形出来的百态千姿。

  深衣有深意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11月
  由《礼记》可知,深衣象征着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美德,每一部分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寓意。这两张图依据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而绘,正是对《礼记》中提到的深衣规制的一种理解。绘画/江柴
  深衣的退场,与袍的流行有关。
  大约在东汉时期,当直裾襜褕取代曲裾深衣之后,就渐渐出现了与袍合二为一的趋势。袍原是纳有棉絮的内衣。相对于上下分裁的深衣,袍服是上下通裁的,一般采用直裾样式。当它与直裾深衣逐渐融合后,襜褕(chān yú)一词淡出历史舞台,而袍则大行其道,传于后世,直至今日,依旧是男女服饰中的重要款式。

  汉服婚礼上的深衣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11月
  这是一处汉服婚礼的现场。新郎新娘、男女宾客均身着上下连裳的深衣制服饰。尽管深衣大行其道的时代已然远去,但它却留在中国人的记忆深处,被怀旧的人们用在婚礼等重大场合,虽不一定与古时深衣完全一致,但仍平添一份古典的庄重与大气。摄影/黄瑛 供图/张冬冬

  步摇从何而来?
  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刘熙所说的步摇,类似于悬有坠饰的簪钗。但实际上,可摇动的部分并不一定是垂珠,造型千奇百怪,最常见的是花、叶。比如甘肃武威出土的一件汉代金步摇,便是一朵四瓣花上开出8朵小花或花苞,以细枝相连,正中又立着一只小鸟,喙衔一片圆形金叶。四个花瓣的顶端,各有一个细小的圆环,原本应是悬挂有饰物。
  在汉代,步摇是皇后谒庙时的必戴首饰,民间不许流通。现代人也许会疑惑,步摇是如此的繁冗,而且边走边晃荡,不是很不便于行动吗?其实,步摇的一大功能就是限制行动,警示后妃保持端庄得体。

  宋 云凤纹簪首金步摇
  图自《中华遗产》2020年05月
  摄影/核桃蛋
  汉代的步摇,从何而来的呢?据现代学者考证,步摇不是中国的原创产品。
  1864年,顿河下游的俄罗斯新切尔卡斯克出土了一件女王金冠,这是国外最早的步摇案例,时代约为公元前2世纪。这件金冠已缺损了一部分,但金冠上仍保存了两簇金树,所缀金叶均能摇动,树旁还簇拥着鹿、盘角羊、禽鸟。
  1979年,在阿富汗北部希比尔甘大月氏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公元1世纪前期的金冠,上有五株金树,除中间一株,其余四株树上各栖二鸟,而且每株树上都开有六朵花,衬以椭圆形叶子。其造型与《后汉书》中“八爵九华”的记载接近。
  因此,步摇应是起源于西方,然后通过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向东方传播。原来,充满中国风韵的步摇,在两千年前也曾是一件“洋气”的首饰呢。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02月

  图中画的是手托金步摇的杨贵妃,相传李隆基以一支专门打造的紫金步摇钗作为信物送与爱人,后来阴阳相隔的李杨二人,得以靠金步摇传递相思。绘画/吴声、于水

  古人也戴假发?
  自古以来,长发、高髻就是时尚女性的标志之一。如果没有足够浓密的头发,想要追求时尚,就必须借助假发来帮忙。

  假发带动时尚潮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12月
  图为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的北魏陶女俑。女俑头顶的假髻搭在头部两侧,与蓬松的鬓发相配,造成一种雍容华贵的效果,时称“缓鬓倾髻”。摄影/酱子
  庄子曾经在《庄子·天地篇》里讲过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用这样一个比喻描述了舜帝有虞氏治理天下的方法:“有虞氏之药疡也,秃而施髢,病而求医。”头秃了就给安假发,顺应自然。
  这个“髢(dí)”字,在古籍里和另一个看上去字形相似的字“髲(bì)”一同使用,写作“髲髢”。有时这个“髢”字又会被“鬄(tì)”字替代,而按照东汉许慎在《说文·髟部》里的解释,这三个字指的都是同一样东西:假发。
  现代人习以为常的假发居然这么早就已经出现了。不过仔细想想也不出奇:头发之于人,十分重要。
  古人打理头发,经历了披发、辫发、束发等几个阶段,但无论哪种发型,都需要浓密的头发。早在上古时期,拥有乌黑亮丽的秀发就已经成为了美女的标配。

  高髻里面藏发团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12月
  供图/高春明
  《左传》中描绘夏王朝部落酋长有仍氏女儿玄妻的美貌时,就用了“鬒(zhěn)黑而甚美,光可以鉴”这样的句子。玄妻的头发乌黑又光亮。而从这个“鬒”字的结构来看,玄妻的长发应该纯粹是真发。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和玄妻一样,有浓密乌黑的头发。于是,假发——髲髢就应运而生了。

  指甲有多重要?
  古人对于身体极为重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毁伤。指甲虽被认为是“甲为筋之余,甲不敷截筋不替”,是可以剪的,但剪下的指甲却也要小心安放,不能随便丢弃。
  《礼记》中就专门对丧葬礼仪中指甲如何摆放做出详细规定。明熹宗朱由校死后,他的奶妈客氏跑到灵前痛哭,然后取出一只小匣子,里面装的都是熹宗出生以来客氏为他保存的胎发、痘痂及指甲等物,一起于熹宗灵前焚烧。

  故宫藏雍正肖像画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12月
  拥有一双纤纤素手不只是女子的奢求,若是男子的双手也能如此模样,想必也可成为异性注目的焦点。摄影/动脉影
  也许是出于对指甲的重视,古代画像中的人物常见长长的指甲,我们常见的孔子像中就可看到孔子老人家的长指甲。
  此外,古代的贵族,因不用从事生产劳动,蓄甲代表着无需进行劳作,可彰显其养尊处优的身份。从审美上来看,除了肌肤白润,指尖红艳之外,手部外形的纤细颀长也是古人所欣赏的动人之处,于是蓄甲这一凸显手部修长的修饰方式,受到女性的普遍欢迎。
  女性长长的指甲还常常被作为信物。唐代江南才女晁采与文茂相爱,常常鸿雁传书,曾经作《子夜歌》十八首倾诉相思:“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剪之特寄郎,聊当携手行。”晁采将自己的指甲剪下寄给情郎,权且当是牵着手一样。

  古人爱美的心思在小小的指甲上展示得淋漓尽致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12月
  供图/侨色非遗·叁木映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29 18:27 , Processed in 0.24169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