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3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淮南农村《藤牌对马》:流传千年的春节民间舞蹈

[复制链接]

1766

主题

2039

帖子

720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00:1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淮南部分农村,每年正月初一、十五时,村民们会用表演的方式辞旧迎新。其中,他们表演的民间舞蹈《藤牌对马》,已流传了一百多年。

  《藤牌对马》又称“盾牌舞”,一般在每年春节期间,或是其他喜庆节日时,由村民们集资、演员自愿参加排练演出。该舞由十一名演员演出:四个盾牌手均左手持虎头藤牌,右手执七星鬼头长刀;有两人,一人执尖齿钢叉充当教头(舞中称为马叉),一人舞动红底黄边龙图长方战旗,指挥进退攻守(舞中称为旗手);另外,五人为假设敌,分别骑大红、纯黑、桔黄等五色彩马(舞中称为“小马子”)。

  通过这些描述,人们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两军对阵的场景。不错,这种舞蹈就是表现古时军队战斗生活的军阵舞蹈,它结构严谨,动作逼真,通过藤牌手勇斗马队的表演,塑造了机智勇敢的古代武士形象。

  淮南农村又怎么会有《藤牌对马》这种舞蹈流传下来呢?相传,三国时期同蜀相诸葛亮征伐南蛮,敌军藤甲兵手执刀牌,所向无敌,使蜀军受阻,无法前进。于是,诸葛亮便设伏兵诱敌,火烧了藤甲兵。后来,汉军就学习了南蛮军的技艺,设计了《藤牌对马》一艺在军中教习。后由时任四川成都军门提督的王立本带回王巷村,经王立本后人王同泰、王同年、王同悦、王同盛等一代又一代人的改编,演变为节庆灯会表演的民间舞蹈,一直流传至今。

  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传安介绍,王立本是清道光年间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寒,生计艰难。在一次外出做工时,适逢乡人钱鑫也在同一大户当雇工,钱鑫是淮南九龙岗钱庙人。二人同作同息、同出同归,甚相友善、情同手足。钱鑫不甘穷困,毅然弃农从军,因屡立战功,被拔擢为四川成都军门提督。王立本闻讯,跋涉千里投奔,在提督府当上了一名带刀校尉。军中有一位长者,传授军士跳藤牌对马,既是教练科目,又是军中娱乐舞蹈,一招一式皆从实战着眼,表现了藤牌兵马叉、长枪手与骑兵联合布阵的攻守战术。王立本从军多年返归故里时,带回了这个节目,亲自教授给后人。

  据传古时军中操练演出此艺时,采用刁斗、大喜、大钹、笙管、铜铃伴奏,演员头缠金箍黄扎巾,黄色彩辉,短式裙,足蹬薄底软鞋,左手执藤牌,右手握苗刀,威严无比。据《寿州志·卷三》记载,描述该舞蹈“其谷尚武”“山川风气刚劲”“ 性格真直”。

  陈传安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在他小的时候就经常看到村里人逢年过节时表演《藤牌对马》,20年前,更是得到王同悦等人亲自传授技艺,每逢农闲,他就和村民一起表演此节目。

  如今,《藤牌对马》舞蹈不单单只是两军对阵,还使用了流行于民间舞蹈“花鼓灯”的灯场锣鼓为之伴奏,从而又较好地表现了淮河儿女豪壮粗犷的性格。

  陈传安介绍说,这个舞蹈可长可短,最多时可演出2个多小时,最少时可演出几分钟,舞蹈演员也不再是过去由单一的11名男性组成,现在大部分都是女性,他们大都学习一定的武术基本功底,平时练习劈刀、马术正方步等招式。

  据传该舞原来可以变化摆出七十二个阵势,而且有许多高难动作。但由于时间的推移和传习中的众多原因,逐渐演变、简化,以至于部分失传。为了保护这一民间舞蹈中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我市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走访民间,全面收集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精心组织整理,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历时半年时间,编撰了民间舞蹈《藤牌对马》,现已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2010年,《藤牌对马》又入选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2 16:39 , Processed in 0.2215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