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2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桃花潭边看傩戏

[复制链接]

2471

主题

573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5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3-24 00:1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离开桃花潭时,天刚拂晓。西天的月尚高,日未升出东山,已然照得那浮着一饼月的云彩如同匹练。山色渐淡,树影从浓墨中显现,那几匹白练飘在山的高处,一丸清白的圆月如水波中的龙珠隐约起伏穿行。有薄雾笼着江面,水鸟鸣声欢快悠远,这潭水便像极了汪伦送给李白的那一潭。并没有最相宜的诗句可以传神此刻晨曦里的桃花潭,除非将她泼墨于宣纸。宣纸产于宣城,难免不使人觉得正是天地的造化之功,就为桃花潭,就为敬亭山,不然那繁复绝妙的工艺怎么可以是人力可为?

  我似有所悟,山水之美似乎要在孤独无人时方能真正体会,然而人怎好如此自私,只愿“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不喜闻“岸上踏歌声”?山水自有灵气,而若无人寄情,终算不得名山。想想汪伦当年以“万家酒店,十里桃花”将李太白忽悠来,却原来只是姓万的开的一家酒肆、十里铺上几株桃花,而当李白醉卧舟中将去之时,汪县令又率乡民于桃花潭边踏地作歌,惹得诗仙泪目而以诗相赠,以致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烟火男女来听歌声看桃花。

  这一次到安徽,原本是心心念念要到安庆的,为着听一听原汁原味的黄梅戏。我第一次看黄梅戏,差不多是四十年前了,村里谁家办喜事,请公社的放映队来演了一场《女驸马》,于是就把听惯了“眉户”剧的乡亲们惊艳了。四十年光阴过去,此时得见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老师,不免有亦真亦幻的穿越感,韩老师很高兴我对黄梅戏的说法——我对她说:“早年间在我们晋南,人们把看蒲剧当作吃面条,把看黄梅戏看作吃水果糖。”天天要吃面,偶尔才吃块糖,然而却会甜到记忆里去。


桃花潭。肖本祥 摄

  安庆桐城的文脉之盛鲜有其他地方可以比肩,毕竟“桐城派”可不仅仅是名头响亮。而我没有想到的是,此行最触动灵魂而带来强烈审美感受的,不是甜美的黄梅戏,也不是闻名遐迩的桐城派,而是一个古老的小剧种:池州傩戏。大概是我第一次观赏到傩戏的缘故吧,此前我只以为她就是一种戴着吓人的面具娱神驱鬼的舞蹈,及至在剧场里看到傩戏《孟姜女招亲》,我被惊艳了——原来傩戏竟然这样的美!这个小戏讲的是,万喜良逃避兵役,藏在一棵大树上躲避追兵,恰巧看到围墙里的花园中孟姜女在池中沐浴,二人一番斗嘴后定下终身。两位年轻的演员戴着傩戏面具表演,孟姜女的面具柔美,万喜良的面具醇厚,面具自然没有表情变化,肢体的表达也不丰富,没有上下翻飞的水袖,更没有眼波流转间的顾盼生情,甚至无论男女角色都只有一个走路兼作揖的姿势,仿佛发条玩具,但这个古雅的动作不断地被重复,反而形成了极具仪式感的显著艺术特色,尤其年轻的女演员在固定的台步间腰肢款摆,用微动作来弥补大动作和表情的不变化,庄重中蕴含着活泼,使得那没有表情的面具渐渐透露出一种神性的魅力;唱词通常也要重复三遍,这种不断强调的艺术之美,非常深入人心并且调动情感、触及灵魂。我不知不觉地沉醉了,深深地体会到傩戏夺魂摄魄的艺术魅力。傩戏被誉为“中国古代戏剧活化石”,在新时代被艺术家们赋予了新的活力,使她从对上苍和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娱神戏,演化为可以承载民间故事的活泼艺术形式。另一出《钟馗与小鬼》的动作戏,没有什么台词,更像是哑剧,但把小鬼对象征着权威的钟馗佩剑的觊觎、骗到佩剑后的小人得志,以及钟馗被美酒引诱后失去佩剑与小鬼角色互换、为小鬼脱靴的窘迫,演绎得淋漓尽致,讽刺、戏谑,醒世而暖心,艺术特点依然是动作的不断重复,那可怖可笑的面具逐渐变得可叹可感。这前后一文一武两出小戏,尽显傩戏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我在想,桃花潭的千古佳话,桐城派的不朽文章,黄梅戏的男欢女爱,傩戏的古雅庄重,都可泼墨而栩栩如生于宣纸之上,我这不善丹青之人,倒生出在宣纸上创作一幅《桃花潭边看傩戏》的水墨画的冲动来!安庆与徽州,把天地之间、古往今来的文事人情都收拢一处,让你目眩神迷、心驰神荡,人离开了这里,魂魄却久久不愿离去。

  (李骏虎,山西省作协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29 04:44 , Processed in 0.22154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